读《从大海见一滴水》有感2200字
首先,我要说明一点,我不是一个科幻迷,或者说,我觉得我还配不上这个称呼。我一直认为要成为一个迷,首先你得对那个事物有不竭的好奇心,你了解它的前世今生、表面内在,并且迫切希望不断更新它在你大脑中的数据库;其次,你应该能在不断获取的过程中形成对这个事物的一整套的理解体系,并有尽可能全面而辩证的观点。而我连第一点都没做到。所以,本篇真的只是读后感,或者说总结吧。
看到刘慈欣对科幻的种种反思,我更加地崇拜他。在我心里,他已经不仅仅是那个“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世界水准”的人,更是一个对国内科幻文学有着自己逻辑体系下的深刻反思,并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整体水准的人。这是我一直很佩服的一种人,对自己热爱的东西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以下,尽量无废话。这篇“反思”从科幻文学中的细节描写、人物、题材的现实与空灵、对英雄主义的理解以及科学在科幻小说中的形象这五个方面分析了国内科幻文学的现状和所受的枷锁,这枷锁来自于创作者、读者以及文学评论家。
首先,大刘觉得,科幻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是不同于主流文学的,它很大一部分会是“宏细节”,即看似是细节描写,却写出了很大时空尺度上的故事。我觉得,这种“宏细节”的出现一方面源于很多科幻小说本身就是在描述大时空尺度上的故事,另一方面是作者对小说侧重点的安排和表达方式的优化,这是必要且无可厚非的。在大刘的书中也随处可见此类描写,也是我极其喜欢的一种,《吞食者》的最后,“夜晚降临了,残海平静如镜,毫不走样地映着横天而过的银河。这是这个行星有史以来最宁静的一个夜晚。在这宁静中,地球重生了。”这应该算细节描写了,却仿佛看到整个世界在空间铺展开来,生命在其中悄然进化的全过程。大刘说,这些类似的描写往往被评论家嘲笑为空洞或像是写“梗概”而不被认可。
第二,在科幻小说中开始出现种族形象和世界形象。这其实很好理解,《三体》中黑暗森林,整个人类是被当作一个种族形象去跟其他种族打交道的,《超新星纪元》中多出来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网络世界形象。由此,很多科幻小说“不以传统人物形象为中心”,而是创造或描述“一种新型的种族形象和世界形象”,甚至即使描述个体,个体与个体的人格差异也是极小的。这在以前传统文学中是很难出现的,所以“我们对科幻小说的评论,仍然沿续着传统文学的思维,无法接受不以传统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作品,更别提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种族形象和世界形象了”。
第三,科幻小说,是基于科学的幻想,想象力本身就是一大特性,但大众却很难接受略“疯狂”的想象。“科幻是一种能飞起来的文学,我们偏偏喜欢让它在地上爬。”最开始看《魔鬼积木》,我其实很难接受基因工程改造的半人半兽的组合体,早饭吃得我都想吐,这根植于人性深处的恐惧,也就导致了我对这篇小说的不认可,甚至厌恶,后来在晚饭后一口气读完,才开始敢正视。所以,这一点我还是有点赞同的。
第四,我最想谈的,科幻小说中的英雄主义,这里提到的英雄主义大多是与传统人道主义和人性相违背的,比如,“牺牲千人换取万人生存空间”。这些英雄主义在大刘的小说中比比皆是,我想这与他是坚定的“技术主义者”也有很大关系。当然,这恰恰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当文明面临生存不得被取舍时,或许我们更需要像章北海和都德这样的绝对理性的人。我很崇拜这一点,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冷血,后来发现周围的人大都都是认可的,才稍稍安心。但是大刘说,在英雄主义被唾弃的今天,这种思想的植入,还是不被大众认可的。
第五,科学在科幻小说中的形象往往被“丑化和妖魔化”。大刘是相信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他提到的这一点我还是很赞同的,很多科幻小说写着写着就像呼吁回到农耕时代。但是我还是很想吐槽一下,他自己的小说中,科学是不丑,但有些也没好到哪里去。《魔鬼积木》中人类基因占70%以下的组合体还是很惊悚且没处安置,我突然坏坏地想,如果大刘真的遇见他们会不会害怕,《镜子》中,超弦理论发展,使得人们趋同,最后失去了文明,《月夜》更不用说,结局都惨不忍睹,只能在淹死、旱死、和被辐射照死中三选一。当然,我只是吐槽,这些结局的出现大多并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是如何对待技术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大刘肺腑之言,“如果不从负面描写科学,不把她写得可怖可怕就不能吸引读者,那就让我们把手中的笔停下来吧,没什么了不起的,还有许多别的有趣的事情可做。”
最后,是大刘对国内科幻文学的整体反思,与国外科幻文学相比,“国内科幻的评论者们,却正在虔诚地拾起人家扔掉的破烂枷锁,庄严地套到自己身上”,与主流文学相比,“我们并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现手法,新浪潮运动不过是把主流文学的表现工具拿过来为已所用,后来又发现不合适,整个运动被科幻理论研究者称为‘将科幻的价值和地位让位于主流文学的努力’”。能明显感觉到,大刘希望科幻文学理论研究者们都能多做实事,发展出自己的表达方式等一系列理论体系,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本来就弱小的科幻文学上套枷锁;而创作者们,能坚持自己的路,不要拾人牙慧更不要自我束缚。路很长,我们刚起步,走着瞧。
虽然对大刘的观点有多处不同意,大概是现在大家对科幻文学的审美也跟上了,我倒觉得读者对宏描写,种族形象,英雄主义等的接受程度是很高的,甚至是推崇的。但是,这篇“反思”仍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不单单是跟着想象力跑,而是开始去思考小说的表现方式,情节的安排,背后要传达的东西,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
以上。
最后,我想说,希望自己过几天后就敢说自己是“磁铁”,理直气壮是不可能了,忝列其中也是可以的。因为看完刘慈欣所有作品的“主题阅读任务”还剩一小部分了。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