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1700字
是以聲人之治;【从聲人到圣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
一部分劳心者依靠“语言”,通过“声音”去指导别人做事,或者表达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别人。于是“声音”就成为他们使用的一种工具或者武器,这样的人被称为“聲人”。所以,“聲人”指文教工作者,思想工作者或者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者。和后来的“文人”意思相近。
“聖人”这个概念从前是没有的。后人把《周易》、《道德经》等古籍中的“聲人”篡改成了“聖人”。大概也是一些人吹捧统治阶层的产物。但时间久了,大家也都接受了“圣人”而忘记了“聲人”本来的含义。圣人遥不可及,只能敬仰,而聲人却是可以为之努力的。《道德经》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正因为是写给“聲人”而不是写给“圣人”的。
为腹不为目;【为腹不为目】
字面的意思就是“为了饱腹,不为了好看”。很明显,“为腹不为目”只是老子的一个比喻,而且这个比喻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比如:在美食方面,你是选择好吃的食物呢?还是喜欢有营养健康的食物呢?在阅读方面,你是选择好看的书呢?还是选择好书呢?在学习方面,你是为了好看的成绩而学习?还是为了提高自身能力而学习呢?据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10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
为什么这样?
就是因为现在的教育“为目不为腹”。
只求高分好看就是“为目”,不求真正能力的培养就是“不为腹”。
在工作方面,你是为了好看的名利而工作?还是为了成就一番事业而工作呢?
在交友方面,你是选择表面对你好的朋友?还是选择真心对你好的朋友?
选商品上,你是选择好看的商品呢?还是选择质量好的商品呢?
在选伴侣上,你是选择一个好看的媳妇,好看的老公?还是选择一个好媳妇,好老公呢?
【“圣人为腹不为目”与“聲人之治,为腹不为目”的不同】
两者都能表达圣人或者聲人的治国理念、治学理念、修身理念。
通行本是“圣人为腹不为目”,更强调修身理念。
帛甲本是“聲人之治,为腹不为目”,更强调治国理念。
第三章的聲人之治是“使民”,恒使民无知无欲。
这一章的聲人之治是“使人”,为腹不为目。
【聲人和使人】
老子把“人才”分成了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就是“聲人”,一个层次就是“使人”。
聲人“为腹”,而使人“为目”。
聲人有自己的“思想”,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
使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在传递和执行“别人的声音”。
故去罢耳此;
这一章中最让人费解的就是“去罷耳此”,后来的版本都是“去彼取此”,两者的意思是相似的。
【罢】
在说文中,“罢”是贤能之人犯罪而以惯例遣送之的意思。
在周制中,“罢”为大司寇的职文。也就是说,大司寇的职务工作之一,就是考核罢免官员、罢黜故律旧法。
所以,“罢”是罢免、罢黜的意思。
【去罢耳此】
“去”是对制度外“在野之人”的选拔,是淘汰还是录取。
“罢”是对制度内“在朝官员”的考核,是罢免还是升迁留任。
“耳”是用来听的。“耳此”就是“听此”,延伸成“按照这个原则”的意思。
“去罷耳此”就是考核选拔人才,按照“为腹不为目”的原则。
【聲人之治,为腹不为目,故去罷耳此】
聲人选拔考核人才,是看人才内在的真才实学,而不是外在的华而不实。
【第12章语译】
五色使人目明,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聲人之治,为腹不为目,故去罷耳此。——《帛甲本老子》第56章(对应通行本12章)
使人眼睛发亮的是“好看”的事物,但是“好看”的事物,未必是好事物。好看的事物可能是美女蛇!驰骋田猎是很好看的成绩,但如果过于追求成绩,就会让人心狂意乱。浮夸造假,恶性竞争由此而生。难得之货是很好看的东西,但如果过于以难得之货为美,就会让人过于规规矩矩,缺乏创造力。思想僵化,不思进取由此而生。使人口舌爽利的是“好吃”的食物,但是“好吃”的食物,未必是有营养的食物。良药苦口!使人耳朵沉迷的是“好听”的声音,但是“好听”的声音,未必是真实的声音。忠言逆耳!所以,聲人在治理国家时,必须任用贤能,贤能是内在的真才实学,而不是仅仅外在的华而不实,聲人选拔考核人才都是依靠这个原则。
【第十二章与第十一章的关系】
这一章讲的“为腹不为目”,是对上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具体深化。
“腹”是看不见的无形的“用”;
“目”是看得见的有形的“利”。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