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迷茫》读后感心得体会3400字
我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去5/8,然而在过去的两年半里,大部分时间我都处于迷茫之中。
一方面是不知道自己在大学里应该干些什么,另一方面是不知道自己大学之后能够干些什么。于是便盲目地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结果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塌糊涂,就连大学里的课程也都是在及格线边缘徘徊。寒暑假回家遇见高中同学,不由地感叹时间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然而他们对于我的印象大多是:“你几乎没怎么变呀。”——如果每天的生活不过是对于昨天的重复,我又怎会有太大变化。
《大学不迷茫》是考虫的英语老师李尚龙写给大学生们的一本工具书,相比于励志书,工具书不仅仅是讲故事,里面的知识干货和理论是可以直接使用和实践的。17年下半年,东方雪听说我即将第一次参加英语四级考试,便把他在16年下半年复习用的考虫英语资料打包发送给了我。由于准备不充分,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加上英语底子本就很差,我深知这次考试多半是考砸了。下了考场便决定报个考虫英语的寒假班,第二年继续。这本书是随资料包附赠的,翻开之后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壹
你以为你在努力,其实不过是在浪费时间,这世界根本不在乎你多么努力,只在乎你努力的成效。备考四级的过程中,我实际上做了大量的无用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事倍功半。我做的最多的便是听课记笔记,记了三本40张纸的本子,记到脑子里的知识点却没有一张纸。一本仅有1575个核心单词的单词书被我翻了三遍,结果记得的单词还是那些高中之前记下的单词。
很多人告诉你学习的重要性,却很少有人告诉你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本书开篇第二节便提供了将梦想变为现实的5条定律:细分梦想,切分目标;迈出第一步;一边走一边调整;从内、从外、从心衡量自己;盯紧自己的目标。那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就需要你自己去寻找了。方法有了,如果不去行动的话,所有的理论最终不过是沦为鸡汤罢了。有时候,走着走着就忘记了当初为何而出发,最终浑浑噩噩的在人间游荡,总以为时间还很多。如果明天就是你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后悔?
时间有着一种惊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合理的规划好每一天,但也不要安排的太满,否则很可能陷入任务延期精疲力尽的恶性循环里。利用好自己生活中的碎片时间,而不是将自己的生活时间碎片化。适当的休息,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切换有助于缓解大脑疲劳,注意锻炼身体,每隔一天去操场上跑上几圈是个不错的选择。
作者还提到了《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时间分类统计,以及这两年开始流行的《精力管理》。精力分为:体力、情感、思想和意志,由低到高,互相影响。通过锻炼和睡眠保持体力,通过冥思、独处和听音乐提高情感精力,通过切换思维来放松思维,给工作和生活赋予意义。专注练习,吸收正能量,降低损耗都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精力。
贰
大学,大学,大不了自己学。很多知识和技能到了人生的这个阶段都需要你自学,你即将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你指明方向,每个人都要学会独自成长。你现在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现在在做些什么。
如果你想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习得一项新的技能,无非以下五种方式:从基础书籍开始去获取入门知识,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寻找网络公开课及付费课程,认识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持之以恒的练习和训练。
这两年有一个词越来越火,叫作“斜杠青年”。“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其概念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双重职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是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这种多元化的才艺或技能往往能够带来额外的收入。检验自己所学技能是否有成效的方式之一便是放到市场中,看看是否能给你带来收入。
时代快速变化,也许你选专业的时候,这个专业很火、职位需求量高,但是等到你毕业的时候,情况可能就完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正在被机器和人工智能取代。除了专业选择时的信息不对称,世界的快速变化也是引发“专业不对口”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时候,选择成为一个斜杠青年就不仅仅是展现自我个性了,更是对这个瞬息变换的世界的一种回应。
叁
在众多技能里,演讲和写作是最为基础的两项了。演讲让人思路清晰,写作让人变得智慧。我过去所有的演讲经历中,大多是即兴,我从未认真的写过演讲稿,最多是一页大纲和几页PPT,这似乎也注定了演讲的不尽人意,少有的成功可能是得益于精美的PPT以及我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勇气。至于我的写作,也从未得到过老师的认可,我至今无法驾驭高考作文。曾经写下的文章多被批评过于意识流或者文不达意,写着写着跑题更是家常便饭。
演讲和写作都是输出的过程,在此之前,你应该大量的阅读,广泛的涉猎。我过去的那些输入应该早就被我挥霍光了(写公众号的两年时间里,太多的输出让自己“江郎才尽”),17年的迷茫和焦虑一半来源于此。我用来缓解焦虑的方法之一便是听信罗振宇的话购买了得到的“每天听本书”栏目。然而,这仅仅是治标不治本。
作者用《嫌疑人X的献身》和《温故一九四二》两部影片为例,告诉我们一手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他为什么推荐我们读原著。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半个小时可以速读一本长篇大部头,8分钟可以快看一部电影。然而,这一切只会让人更加焦虑。阅读原著不仅仅是一种系统性的学习,更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过程。除了各类外文书籍的中文版,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如果有能力的,更应该去尝试阅读英文版原著。
大学最好的时光便是在图书馆阅读了,读各种各样的书。不要拘泥于形式,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提到的电子阅读软件的“语音朗读”功能。写读书笔记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一种检验阅读成果的有效方式。即便不能成篇,只有几行字或者mark标记,也有利于第二次阅读。阅读理应贯穿人的一生,学习本就是终身的事情。
肆
大学刚入校,我便有考研的打算。但我不明白的是,我为什么而考研。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时间还很多”,然后得过且过。时间就在这种自欺、抱怨以及迷茫之中被浪费了。最初想考研是因为对自己本科学历不满意,然而我却忘记了学习本身的重要性。到了大三,考研于我便多了一层拖延工作的意味。如果大学四年都没有学会什么的话,研究生三年又能学道些什么呢?倒不如早早的到职场上去历练,为家里承担起一份责任。然而,我依然心有不甘,总觉得自己的人生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根据书中的那些标准,我对自己做了一份评估,更加坚定了自己考研的信念。我决定给自己一年时间去做一次改变,不仅仅是系统性的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一年时间可以彻彻底底地改变一个人,需要的是坚持和一种迷之自信。有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够准确认识自我的人,往往都有中度或者轻度的抑郁,而那种充满自信的人往往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有人说:“fake it make it”,装着装着你就真的变成了你希望成为的那个自己。
现在,于我而言,考研不再是一种对于职场社会的逃避,也不是一种对于学历的盲目追逐,它更像是一种寻找自我的过程。(作者不仅仅谈了考研,还谈了工作,留学以及学历,在这我就不赘述了。)
伍
大一刚入学,一度迷念于跑社团,大一临近结束之际在某种机缘巧合之下幡然醒悟,退出了自己加入的所有社团。在社团里,自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更应该考虑这种生活方式是否适合自己。很喜欢作者在书中写的一句话:“别恋战,改撤就赶紧撤。”
我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内向的人,但是太多的人跟我说:“你应该学会改变自己,从内向的状态中走出来,变成一个外向的人。”高中的时候开始逼着自己努力社交,试图去认识更多的人。然而,我的内心一直知道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在人与人的交流之中,最害怕的就是遇见以下四个误区:先笃信结果,再反推证据;以偏概全的各种偏见;一件事情变另一件事情;变成热心的围观群众。
引用书中的一段话:“内向和外向不过是两条不同的通向终点的路,外向者的路上充满着花朵和彩虹,而内向者的路上虽然都是小草灌木,但也是一种别样的风格。”你需要改变自己,但不是刻意的去改变自己的性格。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将那些需要与人打交道的事情外包出去。
很多出色演讲者都是内向性格,你需要热爱事情,但无需热爱所有人。把自己的事情做的足够出彩,让别人来认识你。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做成一件事情。在此之前,你需要耐住寂寞。孤独是生命最好的礼物,那些一个人的时光,能够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林间有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于是,一切便都不一样了。(现在想想,就算自己早点遇见这本书又能怎样,如果不是两年半里的磕磕绊绊,我现如今又怎会相信书里所说的。)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