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有感
村上春树的小说,我一共读过四本。依照阅读的顺序分别是:《挪威的森林》、《1Q84》、《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以及刚刚读完的《刺杀骑士团长》。恰巧这也是村上春树这几部作品的发表顺序。我并不觉得村上的作品都好,但是,他的每部作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村上春树是个悬念大师,他总能循着故事的脉络,设置出种种悬念,让我手不释卷、欲罢不能。
和我阅读过的前三部小说不同的是,《刺杀骑士团长》我读的是电子书。关于阅读我有个习惯,就是喜欢用一只HB铅笔在书页的空白处涂画,写上我阅读的一时感受。读电子书就生生的杜绝了我这个不知是好是坏的习惯。所以我经常跟书友们调侃说我不喜欢读电子书,读电子书必定写不出读后感。
但是《刺杀骑士团长》是个例外。读完这本书后,感觉有太多的感想需要付诸纸张。
《刺杀骑士团长》的故事依然是村上春树一贯的风格:36岁的肖像画家结婚6年的妻子突然提出离婚,迷茫的画家简单收拾了行李驾车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流浪,几个月后画家回到东京,住进了同学雨田政彦父亲、著名日本画画家雨田具彦的山中别墅,在别墅中,他发现了雨田具彦藏在阁楼上的画《刺杀骑士团长》,就此发生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
《刺杀骑士团长》发表于2022年,此时村上春树已年届七旬。在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类似《挪威的森林》的情色描写和人物性格中的抑郁;《1Q84》有1984的1Q84两个并存的世界,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是高速公路上“爱老虎油”广告牌下的悬梯,《刺杀骑士团长》则是“有”或者“无”,连接通道在雨田具彦的临终关怀病房里;类似于《1Q84》里的少女作家深绘理的对于绘画有着天生敏感的13岁女孩真理惠;《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里的多崎作固然是没有色彩的,《刺杀骑士团长里》,则直接为画家设置了一个叫做“免色”的邻居。所以,我认为《刺杀骑士团长》是村上春树对自己所有作品的一个总结性大合集。
在《1Q84》里,青豆刺杀领袖并和领袖交合,却怀上了爱人天吾的孩子,在《刺杀骑士团长》里,画家流浪时的一个清晰的梦,却让已和别人同居的妻子怀上了他的孩子。在我看来,村上春树对自己没有孩子这事以及年轻时的放荡是心存芥蒂的,纵然时光流逝,他依然无法和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晚年的村上春树,是否幻想着,在一个他未知的地方,有着一个与他血脉相承的存在呢。
于是村上在书中设置了免色涉这个人物,为了和有可能是自己女儿的真理惠接触,他斥重资买下了真理惠家对面山上的房子,并用望远镜窥视、请画家为真理惠画肖像、和真理惠的监护人姑姑交往。同时村上又让画家与妻子复合,共同抚养同样父亲身份存疑的女儿。
为了让这个存疑具有真实性,村上设置了“有”和“无”两个世界。通过“理念”和“隐喻及双重隐喻”的关联,来说明“无”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这里,村上与其是在告诉读者,不如说是在说服自己。
然而现实和理念是脱节的。少女真理惠突然失踪,将姑姑、免色和画家都带入焦虑中。为了找到真理惠,画家在以骑士团长为实型的理念的指引下,在雨田具彦的临终病房杀死了骑士团长,从而引出了《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中的长面人——隐喻和双重隐喻,隐喻帮画家打开了通往“无”的世界的通道,在“无”世界里,面目不清的“自我”将他摆渡到了河对岸,画家喝了河水,在画中女性角色唐娜的引导下,穿过森林和洞穴,奋力挤过一个长长的、逼仄的通道,跌入雨田具彦别墅的后山那个神秘洞穴中,回到了“有”的世界。与此同时,因好奇独自潜入免色家中而不得出的真理惠同样在骑士团长理念的指点下,利用保洁人员到来的机会,离开了免色的府邸,安然回到家中。
我没有看出真理惠的脱身和画家刺杀骑士团长及其之后的一系列行动有任何关联,无非是村上春树的故弄玄虚罢了。画家进入“无”的世界,其实是村上春树对自身的一些反省。“无”的世界,恰似一个庞大的子宫,画家重新经历了孕育的过程,从而获得了新生。
村上春树是个天才作家,他的文字有着众多的受众。他曾陪跑诺贝尔文学奖十多年却终无所获,我想,他的局限恰恰在于“思想”或者称之为“理念”的缺乏。正如他在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时所说的:在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选择站在鸡蛋这边。这种极度感性的语言,决定了村上春树的作品永远到达不了一定的高度。是他扼杀了自己的思想,正如画家刺杀了骑士团长。
村上春树老了。才华从他体内逐渐剥离,抽丝而去。但在《刺杀骑士团长》中,雨田具彦在德国和恋人一起筹划一起对纳粹独裁者的刺杀行动失败,恋人被杀,自己被遣送回国;而他学音乐的弟弟,被征兵前往中国,参与了南京大屠杀,回国之后不久自杀于家中。村上春树在书中写道:“日军在激战后占据了xxx区,在那里杀了很多人。有同战斗相关的杀人,有战斗结束后的杀人。日军因为没有管理俘虏的余裕,所以把投降的士兵和市民大部分杀害了。至于准确的说来有多少人被杀害,在细节上即使历史学家之间也有争论。但是,有无数市民受战争牵连而被杀害则是难以否认的事实。”这,就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对历史的深刻认知,无关才华。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