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从深层涵义来说就是:文化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和力量,但在这个日新月异,传媒喧杂的年代,你是否依然保持那最初的本心?
在高中阶段,我们先后学习了古人的许多经典文学之作,他们独到的思想见解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又学习了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中,蔺相如出身低微贫贱,仅是一个小小的宦官,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却挺身而出,担下了出使秦国的重任。拿着和氏璧到了危险的秦国,蔺相如毫无畏惧之色,面对强势的秦王,他毫不退让,据理力争。“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不顾个人安危使秦王暂时妥协了,但他知道秦王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他让人把和氏璧从小路偷偷地带回了赵国,自己留在秦国应对这件事。而在渑池之会上,秦王咄咄逼人,蔺相如有勇有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为了国家安危不惜牺牲自己,这是何等的高尚啊!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不缺乏这样的人。1945年8月29日,蒋介石以“假和平,真备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主席重庆谈判,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个陷阱,蒋介石以这样的方式逼得毛泽东进退两难:要是去吧,就是狼入虎口,凶多吉少。蒋介石一定不会轻易放毛泽东回来;要是不去吧,蒋介石定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旁人都劝毛泽东不要去了。可毛泽东大腿一拍,“去啊,干嘛不去呢。”于是带上周恩来义无反顾地去了重庆。到10月10日,历经了43天的时间,毛泽东终于平安归来,并且与蒋介石签订了《双十协定》。在困难面前,不慌张也不妥协,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且先回归到课本中去吧,经过这两件事以后,赵王惊叹于蔺相如的智慧与胆识,于是“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为此愤愤不平,“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并扬言道“我见相如,必辱之。”但即使廉颇一再地挑衅,一再地恶言相如,可是蔺相如的“先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境界,包容了这一切,避开了这一切。这不是胆怯,不是懦弱。这是大度,是包容,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说到宽容,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周总理。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这并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声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可社会却也不乏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为了一些鸡皮蒜毛的小事而斤斤计较,为了别人的一些小小错误而耿耿于怀。殊不知,他们这样做的最后只会是双方都不得愉快,身边的朋友也会一个一个地离开。
包容是什么?是被议员们讽刺的林肯,在宴会上给予微笑的谦让;是被廉颇挑衅的蔺相如,能够不怒不惊,平静安详。包容,是宽广的胸怀,是深沉的涵养。
一个人拥有此生也是不够的,还更需要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而对于每个炎黄子孙来说,中国的古典文化无疑是经典了。
【第2篇】
以前没有阅读过《史记》时,也曾听老师说起过,每次提起这本书,老师们就大赞特赞,说这本书是史学界宝典,鲁迅先生不是也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在进入大学学习历史专业后,读史记也成为我们首要并且必须的任务。读了《史记》,能领悟到司马迁那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作为史学家的严谨和丰富的想象力,我深深的喜欢上了《史记》,如果没有它,那么秦汉以前的历史研究会是多么苍白无力!感谢司马迁,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史记》是一部历史巨著,他博采众家之长,对每一事物都详加记叙,从不含糊其辞,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的严谨:我们可以仔细猜测们个人的性格:执法严明的商鞅,雄才大略的秦始皇,阴谋诡计的赵高,善于用人的刘邦,英雄气概的项羽,聪明而又冷血的太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都是历史上真真正正存在过,被司马迁还原的人物。从《史记》中我深深的被项羽打动,记得那个从小就怀有远大理想,谓其叔“彼可取而代也”的项羽,记得那个夜晚,饮帐中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项羽,记得那个垓下被围,渡至阴陵,但是仍以寡敌众、不服天命的项羽。李清照曾这样评价相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果项羽过了江东就不是项羽了,他就是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是他的英雄本色,而这个项羽就是《史记》刻画出来的,尽管别的书中有关于项羽的事迹,但这一切都是从《史记》中衍生出来的,怎能让我不爱《史记》?
《史记》还是一本文学巨著,不同于《离骚》,有华丽的辞藻和浪漫的想象,史记以其朴实的文字和适当的联想,将一个个历史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描绘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从史记中我深深的被项羽打动,我们也可看出司马迁个人的信仰,那就是:所有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来自同一个祖先,者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找出原因,司马迁所处时代是汉朝大一统,继续通过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思想统一是巩固统一的法宝。由此可知,任何时代独具有阶级性,而所有的文学史学都市社会状况的反应,《史记》是汉王朝的一面镜子,从中可看出汉朝的历史。
毫无提问,《史记》也有缺陷,尽管是一部大作,具有相当大的文学价值,但也有一些缺陷。首先是在记录上的局限,有一些记载有问题,以致后人怀疑《史记》的真实性,但是我想说“任何作品都是应时代的要求产生的,都有依据,实际尽管有缺陷,不能全盘否定,只能是仁者,见人智者见者。
希望大家都看看,多长见识!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