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宋代诗人赵恒曾在《劝学诗》中写道: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偶在闲暇的午后,品一杯香茗,于婆娑碎影之下,取一本《灿烂千阳》,品读百千姿态。
本书讲述了私生女玛丽雅姆在十五岁生日时遭遇人生绝望之境: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仿佛陌路。她成为了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下。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失去了父母和恋人,亦被迫嫁给拉希德。
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然而,多年的骗局终有被揭穿的一天,当命运之轮重新转动,她们屹立而来,高歌“自由、平等、幸福与信仰”!
难忘法苏拉赫毛拉的一句引用:他掌管人间,他主宰万物,他创造了死与生,得到他的考验是你的光荣。乱世中的玛丽雅姆凭借着对安拉的信仰,对平等自由的追求,以友善之心温暖世界!
现实的社会中,总是不缺乏自以为是而又无比淡漠的人。追溯于几年前的小悦悦事件到现如今的女大学生被骗大学学费而自杀,不禁发人深省:究竟是社会的落后还是人心的自私与险恶?抽丝剥茧,剖析其深层含义,只想低吼一声:追求人性本善,弘扬社会友善的正能量!
无论是面对人生绝境亦或无限荣光,我只想保持一颗友善的心。传递友善之光,是面对他人的嘲讽批判时的淡然一笑;传递友善之光,是在开学时面对同学求助的热心回应;传递友善之光,是对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时的微微一笑。无论是推崇儒家的人善论,还是倾向于道家的人恶论,在生活中也应以友善温暖每个人!
品读《灿烂千阳》,如果说玛丽雅姆是洁白的天使,那么莱拉无疑是坚强而有野心的战士。在战乱尚未平息之际,莱拉毅然决然回到喀布尔教书育人,放弃轻松而安全的穆里生活——这是爱国的情怀。
曾经读到过中国人与外国人对待国旗与国歌的区别:中国人升旗时总是一副严肃而不可侵犯的姿态,以示对国旗的尊重。相比之下,外国人则显得随意不羁,可他们却乐于把国旗画在手心,放在心里。我不敢妄断谁爱国谁不爱国,却也厌弃于盲目的抵制日货、街上砸本田等层出不穷的丑闻。爱国的人,至少要是理智的。
相比于文豪侠客,我的爱国论是狭窄而渺小的。没有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壮烈牺牲的精神,也没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却也“位卑不敢忘忧国”!大千世界,繁华弥漫,我也曾像莱拉一般豪云壮志,而后迷茫。如今的我更喜欢脚踏实地,在渺小中伟大,在伟大中伟大。
闲暇时候的我乐于观看“焦点访谈”节目,喜欢和发小们在慵懒处大谈中国梦,偶有时候又找点美名其曰“社会实践”的游戏:或栽林种树,或与老叟谈天阔地,或行动于梦想之上……
更多的时候,我在学习!学业有成,方能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自己,才是我自己爱国的最好证明。在不久的将来,当我驰骋商场,做为社会的栋梁时,也可不负国家不负卿!古有屈原爱国投江,今有千万共产党员爱国杀战场,现在亦有吾辈学子爱国奋发图强。
再次品读《灿烂千阳》,我仍会为善良的玛丽雅姆而忧伤,看到勇敢的莱拉,还会想起她的慈祥又博学的老爸哈基姆。
在流逝而去的岁月里,唯记得她们在战争中的高声呼唤:“唯吾辈之友善,修国之富民之强,此乃吾之国爱!”
【第2篇】
在一千年前,司马光撰写了为后人所铭记的绝唱:《资治通鉴》。千年后,当我们翻动书页,去品味那尘封已久的书香、史香的时候,不禁感叹:此真经典矣!
经典,就是永恒。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王朝的兴替、历史的变迁,就是一面面镜子,我们用这面镜子去看过去,去看现在,去放眼未来,去吸取教训,去超越历史。
有人会问,知道历史有什么用?的确,读了很多史书的人会有常人不曾有的感觉,俗人称之为“迂腐”。真是这样吗?举一个例子:
长平之战,赵括犯了兵家大忌,导致士气低迷,士卒无心再战。又胡乱出军,终于大败,四十万军队成了白骨。可是,在为赵括惋惜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思考,得到教训:轻敌为兵家大忌,搞好人际关系,稳定军心更是非常重要,这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宝贵财富。
因此,以史为镜,不单单可以知兴替,也可以明得失。
梦回千年,风沙铺面,大梦觉来,始为乱世。因为是乱世,便涌现了许多乱世之奸雄;五谷丰登,民心归附,始为盛世。因为是盛世,便涌现了许多治世之能臣。司马光,便为我们展示了这一个个朝代,它们的荣辱兴衰。
感谢司马光,是他,让我们穿越几千年的尘埃,去看被掩盖的真相,去了解往事。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是宋神宗的话。作为一个皇帝,应该去“鉴”哪些往事呢?应该怎么“鉴”呢?
司马光告诉他,应该做一个像唐太宗一样的人,爱民如子,把重心放到生产上,要让北宋变成盛唐一样繁荣的帝国。这就叫做“鉴于往事”。
司马光写的历史,不再是枯黄的纸页,不再是无聊的说教,而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是真正的案例。这,才是历史。
《资治通鉴》上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心头一颤:“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这就让我想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民不聊生的景象。然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诸侯们的穷奢极欲,导致“名器亡”。以史为镜,我们真的应该去思考这些问题。
千年后的我们,在赞颂,在品味赵武灵王,品味商鞅,品味李世民的时候,除了要感谢专属于那个朝代的史书,是否还要感谢司马光先生?我们不应该忘记,一千年前,有一个人,为了告诉后人真相,为了写一部专属于自己、专属于历史的史书,呕心沥血,用了十九年。
后来人,可以通过这部伟大的史书,在一张又一张纸背后,挖掘智慧,发掘真理,真正做到“以史为镜”。甚至,超越历史。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