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体》读后感
在又一个深夜读完了这本书,读罢之后,脑子里久久回荡着易术那句:重逢是一种修辞,用来形容时光荏苒。经久不衰。
书本的背面有一篇后记,以前的时候,在我读书很少的时候,我觉得后记这种东西写出来完全是凑字数,之后读东野圭吾的书,没有一篇前言,也没有一篇后记,敬佩之心油然而起,但是今天读的这本书,这篇后记确实让我对作者有了更深的理解,她对自己的评价准确,深刻,一阵见血。
书上讲了四个中篇故事,作者自己说这本书说的是:人究竟该靠着信什么才能活下去,活下去永远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觉得这个问题剖析地不够深刻。作者的这四篇故事,每一篇故事都是血淋林的,作者用了四个字形容自己“生猛酷烈”,我相当赞成,读完之后,仿佛真的看到了余华的《活着》,但其实《活着》没有这本书更加残忍,读完这本书,有人说,容易变得厌世,确实存在这种可能。
《同体》讲述了冯一灯最后为了救一个驯化利用她的男人葬身火海,《乩身》中两个最底层的人用最残酷的方式逃离他们各自的地狱,《菩提阱》中的康萍路在一次次的受骗之后解脱成了一个真正的骗子,《月亮之血》中的一家四口为了让一个新的生命挣扎出来而相继毁灭了自己。
每一篇故事都藏着一个血淋林的主人公,每一篇故事都让我不忍卒读,我忍着内心深处巨大的难受之情一点点地往下读着,好像要寻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结果就是什么也没有找到。
作者自己说,“写这样的小说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耗,经常会觉得累的半死,会有身心透支的感觉,因为是要把全部的感情投进去的,甚至是半条命搭进去。这是我的写作态度,累一点是咎由自取。”看到这里,忽然想到了严歌苓的《雌性的草地》,就是作者有时候可能会把主人公请到自己的书桌对面,与他对话,问问他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结局。这个作者也是如此。
知乎有人评价说作者写的不怎么好,作为我,我觉得写的相当好了,原谅我已经词穷,突然想起给同事看我写的东西的时候,我有个同事就笑着很真诚很爽朗地对我说:写的好,很好,写的真好。我此刻也拥有了他说话时的词穷,想来也是好笑。
作者说:这本书想表达的是我们都在受苦,但只有通过苦难才可能真正去爱。这本书里面的人,都在寻找一点卑微的,可怜的温暖,有些近乎残忍。我喜欢《乩身》中爷爷的一句话:就算你什么都看不到,你也能每天闻到花香,听到鸟叫,这就够了。我不知道这样够不够,但是我看到这句话,有了一种慰藉。
作者说自己写不出一点雨打芭蕉的风韵,不属于腻歪婉约的写作气质。
作者说:没有比读书更能安慰一个人的孤独与恐惧了,在读书的时候,你可以吧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拒之门外,真的没有比这更好的逃避之所了。世界上没有书的话我早就死了。对于我来说,读书也可能变成了一种习惯,之前看过一句话:会读书思索的人不会觉得长夜无聊或者人生乏味。
大概我有很久没有写读后感了,现在我才发现我每次写点儿什么的时候都是有感而发,不是修辞,是真的油然而生出一种想要写点什么的感觉。这样很好,推荐一下这本书。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