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学范文!

当前位置:爱学范文网>>读后感>>读书笔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文大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文大全

标签:时间: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文大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写到,当年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住同一孔窑洞的戴明对采访组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赵华安、张春富也对采访组说:“近平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很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他带来不少书,不仅自己经常看,也把书借给别的知青和村里的老乡看,他也从别的知青那里借书、找书看”。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从政行为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在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中,作为个体的人显得无比的藐小,生有涯而知无涯。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或名堂亮室,或土坯窑洞;也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地位,或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唯有手不释卷,才能不坠青云之志,不迷茫困惑,坚定前行。

  读书,始于积累,成于岁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回忆他的知青时代时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九层之塔,起于累土。正如总书记所说,读书是一点一滴的积累。生活中,各种心灵鸡汤告诉我们,“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只有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历练,不断地进步,你才可能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确如所言,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如果没有踏实的努力,没有点滴的积累,就难有蝶变。

  读书,做一个思想的巨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提到,“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大为丰富,不用再想方设法寻找一本书、查一个词。同时,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优化,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电脑、kindle等电子产品逐渐取代了书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很难再静下心来阅读。但是,物质世界的极大丰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不总是伴随着精神世界的丰富。多读一些好书,有助于我们做一个思想上的巨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写到,“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塌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古人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西汉学者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学习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既需苦学,还应“善读”。

  “每天读本书,每天读好书,为中国梦而读书”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在书里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天地。(王小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二

青年的楷模 学习的榜样——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 贺军科

  2022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了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当时,我听到这段话,第一反应就是青年喜欢听、听得进,肯定会“火”。果不其然,总书记的讲话一经全文公开发表,这段话就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激励着无数青年发出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铮铮誓言。现在,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段话,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更能体会到总书记在讲这一番话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我理解,总书记这段话是说给广大青年听的,同时每一个字又是对自己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五四”寄语背后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种震撼,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岁月》一经出版发行,就在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中自发形成了读《岁月》、话理想、谈奋斗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高度自觉。这是人民群众的呼声,这是人民领袖的魅力。

  一、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青年一代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扣人生第一粒扣子时的外部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有人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扣,有人可以在阳光下、灯光下扣,而总书记当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酷爱读书,是《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在总书记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看齐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墩墩苗”来比喻年轻干部的成长,深刻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在七年知青岁月里,青年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成为“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总书记用躬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为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一心为民。《岁月》一书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这些都是青年习近平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梁家河的村民们讲,总书记那时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从政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对待这种不确定性,总书记的选择是:“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因为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总书记用“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为群众做实事”来看淡不确定性,与某些干部用拉帮结派、投机钻营来抵消不确定性,是两种选择、两种境界,泾渭分明、高下立见,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它的根基与源头。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勤勉务实。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青年习近平的务实还体现在村民都爱听他讲话。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新时期的年轻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选择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去干,特别是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敢于担当。“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这就是一种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直面问题和弊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逐步深化,实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这背后所体现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强烈责任担当,与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奋斗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更需要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总书记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争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士。

  三、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当代青年内心赢得了强大真挚的情感认同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这个关键历史时期,我们越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坚定信念,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运筹帷幄、勇于担当、率先垂范,赢得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明确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党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成果,我们必须备加珍惜、坚决捍卫。

  对核心的绝对忠诚和坚定追随,最根本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最深沉、最持久的源泉是心灵上的情感认同。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同志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发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号召,指出:“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现在,我们同样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生动地理解和认识我们的领袖,“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知道一点儿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岁月》一书正是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总书记窑洞里的知青越来越少,但是来这里拉话、讨论事情、听说书的老乡越来越多。这是一幅没有刻意导演、但却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定格了总书记密切联系群众、深深扎根群众的生动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青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村民们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40年后,总书记再次来到梁家河,对乡亲们讲:“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简简单单的话语背后,饱含着与人民的深厚感情。

  习近平总书记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总书记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7年岁月,总书记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也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这是总书记与黄土地的不解之缘,从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中汲取到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最近,我经常和各级团干部和各领域团员青年聊起读《岁月》一书的感受和体会。不少青年朋友讲:“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和国家干了许多得民心、顺民意的大事难事,我们感到总书记的形象在心目中越来越高大,由衷地信服和拥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最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又感到总书记和我们离得越来越近、贴得越来越紧,发自内心地爱戴这样的人民领袖。”看完《岁月》一书,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书中讲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个青春奋斗故事都很实在,都是普通人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但是这么多故事背后的闪光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就诞生了“伟大”。正是因为这种普通群众都能理解和认知的“伟大”,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才发自内心地感到习近平总书记既可敬、又可亲,既高大、又贴近,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

  理解这份“伟大”,还需要我们置身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去体悟。当我们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回望过去时,历史已经定格,呈现出一种确定性;但是,在真实的历史正在行进时,充满了未知、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现在回头看,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很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总书记当初在梁家河,不知道自己要待多久,很多时候看不到未来、也设计不了自己的未来。在那种情况下,总书记仍然坚守初心、坚持学习、坚持奋斗、坚持工作,支撑这份宝贵的坚守与坚持的,就是信仰的力量、为民的情怀、务实的作风、担当的精神。现在,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正需要有这样一股力量、这样一份情怀、这样一种作风、这样一身担当的领袖来掌舵领航。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对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启示,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当代青年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始终与人民相结合、和群众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练、多几分淡定从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要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三

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生动范本——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韩庆祥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xxx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的曹谷溪说:“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党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的白光兴也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习近平奋斗的结果。”这些亲眼看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这样来评价习近平,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央党校出版社2022年出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有追求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习近平后来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为什么?这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信念和抱负直接相关。一句话,在农村7年,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能吃苦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这些朴实的话都是真实的写照。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就是说,要找出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对那时的习近平来说,实在太难了。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爱学习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而这,对他今日治国理政,尤为重要。今天,他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好比领导干部完成工作任务是过河,而过河需要船,需要桥,这里的“船”和“桥”,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从实践经验中来,也从学习、读书中来。习近平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办实事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

  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通过调研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后,习近平就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去苦干实干。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当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懂农民。1969年到延川县段家疙瘩大队插队的知青陶海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黑荫贵说:“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延川县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梁家河村民武晖也说:“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都道出了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正因如此,习近平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大家都拥护他”。

  重辩证

  习近平所读的书,最多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习近平认为,简单孤立地谈论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顾其他方面,是片面的。如果认为辩证法仅仅是一个“斗”字,就把整个问题简单化了。习近平强调,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各种细致的工作。他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认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习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雷平生说,习近平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较多思考。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与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

  敢担当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作者韩庆祥系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一级教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四

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 李智勇
  这次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为当代青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供了生动范本,为我们学习领会总书记的政治品质提供了珍贵史料,是中央党校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献上的一份厚礼,可喜可贺!
  学习这本书,有助于全党上下更加完整、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的非凡成长历程,更加系统、深入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来源、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更加自觉、坚定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几天来,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生动的场景、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深受教育和感染,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更是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我谈四点学习体会,跟大家交流。
  一是要敢于吃苦。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于是,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经过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书中也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去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他没有抵触,没有怨言,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而且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这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这段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生活历练,磨练了他的意志品格和奋斗精神,对总书记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告诉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必须要培育不畏艰难困苦的气概和精神,在经受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
  二是乐于吃苦。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说:“到陕北插队,我只是开始时感受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的很充实。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培养了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书中也谈到,有的知青怎么也学不会劳动技能,因为有抵触心理。习近平总书记与农民建立了血肉联系,插队几年后,“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我们老陕”等成了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不管多累多苦,他都能一直拼命干,付出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做到了“白加黑”“五加二”,从来不“撒尖儿”。他在深深体味最苦、最难的生活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把根扎在了人民中间,树立了为人民办好事的人生理想。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有了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条件也能克服,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当前,中央国家机关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任务很重,一些干部经常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但是,苦累中蕴含着信念,体现着追求,彰显着价值。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继续发扬乐于吃苦的精神,永葆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初心,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干,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是善于吃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与群众打成一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大有学问的地方。”书中也谈到,习近平同志注重并善于做群众工作,到赵家河村搞社教,曾劝说倔脾气的前队长重新出山,使队上的面貌立竿见影发生了变化;习近平同志爱动脑子,看到报纸上介绍四川推广利用沼气,主动到四川取经学习,既当指战员,又当技术员,遇到难题分析症结,带头下到沼气池底找裂缝修补,最终亮起了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习近平同志遵循科学规律,带领基建队打坝淤地,找水利部门来现场考察,把排洪的相关数据严格计算好,按标准施工,特别是洪水冲击的关键位置,搞得扎扎实实;习近平同志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带领群众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既满足了群众需求、方便了群众,又让社员发挥了各自长处、解放了劳力,给村里的发展带来了好处、注入了动力;习近平同志做事一向稳妥、可靠,从不胡来、蛮干,特别重视处理问题的技巧,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表明,面对艰难困苦和繁重任务,必须深入群众、学习知识、肯于钻研、掌握规律、注意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是战胜困难、创造业绩的关键和保障。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中央国家机关的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善于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切实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要教育引导每一名党员干部都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成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
  四是不忘吃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书中也谈到,七年知青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和实践的开端。从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他自己对知青岁月的回忆来看,七年知青岁月的吃苦和几十年始终如一的“不忘吃苦”情怀,奠定了他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形成了他为民、惠民、富民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出发点。无论是回到梁家河,还是见到梁家河的人,他张口说的问的,都是收入、医疗、养老等等这些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情况,从中我们能看出他的务实和诚恳,看出他心里一直惦念的是什么。正是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不忘吃苦”,使得习近平总书记把“为人民办实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执政目标,使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诚热爱的情感得到升华。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只要经受了艰难困苦的考验、锤炼了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品质,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不同际遇和机缘,都要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必须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怀和品格,不仅为我们党和国家造就了一个卓越领袖,还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长征路、接续奋斗、夺取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要倍加珍视、发扬光大。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曲青山
  中央党校的同志们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初心,探访历史足迹,历时5个月,采访编辑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一书,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当这部书的文章最先刊登在《学习时报》时,我就认真读过了。我也有过知青岁月。当然,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遭遇的困难和艰辛,我们是无法相比的。但是,正是因为有着相似的经历,每一篇文章细细读下来,我都深受震撼和冲击,让我长久不能平静,也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敬仰,进一步增强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我认为,这部书的出版发行,对于当代青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选择正确的成长道路必将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进一步提高践行“四个意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结合阅读《岁月》一书,我谈五个方面的读后感。
  一是艰难困苦磨砺坚强意志。对于习近平同志的知青岁月,那些历史亲历者们都有一个深深的感叹,感叹习近平同志的知青岁月“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他是当时上山下乡队伍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而对于习近平同志来说,他所经历的知青岁月,远不是过农村艰苦日子这么简单。他是带着“黑帮子弟”的身份走进知青队伍里的,被扣帽子、被歧视,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然而,习近平同志坚定地相信黄土高坡曾养育了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自己。他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和挑战。短短的几年里,他闯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思想得到淬炼,境界得到升华。七年光阴,锤炼了习近平同志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他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坚强意志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强意志,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坚韧不拔、充满自信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扎根人民厚植为民情怀。在亲历者看来,“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被灌输的教条,而是七年知青岁月里,在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群众共度时艰的过程中,油然而生、铸入血液的信念,是没有其他任何兴趣能够替代的人生乐事。七年岁月中,习近平同志总是自称“普通农民”,而不是“知青”,他以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曾立志“这辈子就当个农民”。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同志正是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舍难分的感情。只有将安身立命、成长发展的根系深深扎进人民群众之中,与父老乡亲们一起面对风吹雨打、体味酸甜苦辣,才能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也才能真正收获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力量。
  三是了解实际锤炼务实品格。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在历史亲历者的口中,我们也总能听到“近平是了解实际的”“插队几年让他更加贴近实际”“他了解梁家河”“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等这样的表述。而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习近平做事总是沉稳务实的,他不喜欢‘三把火’‘三板斧’式的工作方法,而是讲究吃透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大家都觉得他讲问题“讲得最实”,“办法最管用”。接触实际,深入实际,习近平同志就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也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这些“书”上虽然没有字,却比有字的书更难读、更深刻。正是有了对实际的真切了解,坚定了习近平同志扎根实际、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决心。习近平同志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我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志在陕北这块红色土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这就是求真务实。正是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坚持和发扬下,求真务实才成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成为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
  四是勇挑重担锻造担当意识。在梁家河的乡亲们心中,习近平同志是“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后生”。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带领乡亲们开拓进取、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房。听闻四川有沼气池试验成功,习近平同志便远赴四川学习,回到梁家河后亲手试验建成了xxx的第一个沼气池,还建成了第一个淤地坝。在他的带领下,原来一到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任何一种担当都是由强烈使命感驱动的,担任村里带头人的习近平同志也是如此。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并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他始终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忧虑村民的温饱和社队的发展。他曾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共产党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这样才能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五是博览群书提升理论素养。习近平同志酷爱读书,这是众所周知的。《岁月》一书给我们生动展现了知青岁月里习近平同志的读书生活。在历史亲历者眼中,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在繁重劳动之后,习近平同志长时间地阅读。他自己也曾经感叹到:“农村知青生活可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高度结合呀!”山沟里文化活动极端匮乏,他千方百计,通过种种渠道收集到各种图书。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他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了大量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以及历史著作、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他注重分析对比,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剖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饥似渴的阅读,使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提升了思维能力。习近平同志说过:“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些由衷的话语,正是他从自己读书学习经历中得出的深刻认识。我们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只有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实践中,才能有所贡献、有所作为。
  何毅亭同志在接受《学习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非凡经历,你们已经讲了他的知青故事,如果有可能你们把后面的故事接着讲下去。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通过报社记者们的努力,通过专家学者的努力,更加全面生动地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是在浓郁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是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是在重大国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这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我们热切地期待着新的作品问世。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五

现代教育中有一个不断受到强化的观念,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随着这种讨论的深入,人们还不知不觉地将“灌输知识”同“应试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同“素质教育(或能力教育)”分别等同起来。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数字化时代,这种现代教育理念又在技术层面获得了新的强有力支持。许多人现在相信,人的大脑中即便储存了再多知识,也敌不过一个最小型的图书馆。如果说纸质时代知识和信息检索成本高昂、需要人脑储存一些必要知识的话,今天这种技术障碍已经荡然无存。因此,人脑只有掌握“死的知识库”所不具备的“活的思考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
我将上述这种仿佛已成为教育领域“政治正确”的观点看成一种典型的夸夸其谈。这种基于技术进步的新版“知识无用论”如同几十年前的旧版“知识无用论”一样有害。
这里面的根本问题在于,图书馆里堆放的书籍或数字化文件与人脑中记忆的知识存在着本质区别。前者只是一些零散而无机的信息,未经任何结构化;后者则是有机的信息网络,不同信息之间有着能动关联,随时可能激发出新的信息。
一本书,当它放在书橱里或存在电脑里时,它根本不是知识。只有当它被人的大脑吸收后,才称得上真正的“知识”。人的记忆并不是信息的机械堆放,而是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的再创造过程。为什么同样一本书,不同人的读后感会南辕北辙?就是因为不同大脑的这一结构化过程也是不同的。
我当然不会反对教育的最高理想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这个理念,然而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是一种可以“独立地”存在的东西,它需要依附于必要的“内容(材料)”之上。换句话说,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决定了独立思考能力所能达到的高度。
如果一个学生连甲午战争究竟发生在哪个时代、哪两个国家之间、原因和结果……都搞不清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概况一无所知,我们能够期待他对甲午战争发表真正有价值的“独立思考”吗?
这就回到了我上文讨论过的那个问题:独立思考必须根基于有机的知识。而所谓有机的知识,就是经过人脑结构化的信息,每一个信息片段都能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中被安置在最合适的位置。这需要这名学生对当时中国、日本、东亚,乃至世界格局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清晰的认知。
这些认知绝不是通过检索就能获得的,因为它们需要人们高度的智力参与。这是一个知识构造过程,而检索仅仅是这一过程中最基础的功课。
这还只是最简单的例子,在更多的问题上,如果我们不掌握基本的知识,可以说我们连正确地检索都不可能。
因此,现在迫切需要重新修正教育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传授知识”这两方面的关系。在我看来,二者既不是对立的,也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我毫无保留地同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比“向学生传授知识”困难得多。但“困难”和“重要”并不是一回事。这句话不能糊里糊涂地理解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比“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更不能理解成“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不重要的。
我很担心当代教育过度鼓吹“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而贬低“知识积累”,会让许多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产生一种自己也有机会像天才那样横空出世、一蹴而就的错觉或妄想,进而寻找逃避枯燥刻苦的基本知识训练的理由。这样的人终将沦为只会耍嘴皮子的闲人,他们将因为自作聪明而一事无成。
(原标题《即使一搜就知道,互联网时代同样需要知识积累》,原作者陈季冰。编辑逯海涛)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的资讯,请访问:读书笔记
    下载文档

    看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文大全》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延伸阅读

    【第1篇】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难免会有坎坷,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这句话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久久回荡在我的耳边,让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一篇具有

    走过风,经过雨,看尽了人生聚散分离,感知了人心太多的凉薄与变故,就连一份单纯的情谊,因了在乎,都怕生出淡漠与疏离。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骂背后玩心计人的句子,供大家参考。  骂背后玩心计人的句子  1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行使公共权力人员的权利。它是公民参政权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种最具活力的监督。它包括公民直接行使的监督权和公民通过自己选举的国家代表机关代表行使的监

    真诚的毕业留言当我们收获了知识和技能,面临毕业时,总归要写毕业留言,毕业留言是师生朋友彼此共勉的留言。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毕业留言才是好的毕业留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真诚的毕业留言,仅供

    工会组织成立的主要意图,可以与雇主谈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等。那么大家知道工会干事工作职责有哪些吗?工会干事工作内容是什么吗?下面一起跟小编了解下吧。工会干事的工作职责一1、负责做好工会的宣传报道工作。2、负责档案资料的整理、立卷、归档、保管等工作。3、负责文件的打印、印刷工作。4、负责管

    简历中自我介绍(15篇)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又将迎来自己找工作的生活,一起来写一份简历,为找工作加油吧。那么如何写简历才简练、明确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简历中自我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简

    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分析论文2篇来自热点推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就业环境早已成为历

    当选的党代表不仅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义务,是权利和义务的象征。已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党代表的热点工作报告。希望他们对你有用!7月21日下午,出席中共南宁市武鸣区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党代表分组审议了武鸣县第十

    寒假同学聚会怎样邀请老师(19篇)寒假同学聚会怎样邀请老师篇1亲爱的老师:您好!我们是届001班的学生,拟定于1月23日(星期五)在举行毕业6周年同学聚会,特邀您回来参加。年光阴荏苒,我们都从少男

    个人简历自我评价50字是关于护士个人简历的精选内容,内容包含了与个人简历自我评价50字相关的经典语句以及护士个人简历大全、护士个人简历范文、护士个人简历模板等相关资料,为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