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花传书》有感
“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构成的。另外,匠人是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的,而专家则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
一看,专家是多么的荣耀,所以我们进入了一个追求专家的时代。连三岁小儿去倒垃圾多了,都要说“我是一个倒垃圾的专家。”
于是追求“反思”的专家来了,涌现出大量的“专家”,今天这个专家靠批判传统起了名声,明天又被另一个专家的言论打倒了,专家和明星一样,突然就红了,突然就变了。这些专家,让广大群众变得很迷茫:鸡蛋到底吃几分熟比较健康?教育到底要不要注重考试成绩?
人本主义在批判行为主义的时候,不是全盘否定的,是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的批判,这是专家级别的反思批判。而所谓的新时代教育专家一提到考试,就恨不得掀桌子“你们这些教育的败类!”还有一些育儿专家,看到网上有人惩罚孩子就跳起来骂“你们不配养孩子!你们这些没有通过考试就做父母的禽兽!”
不是会反对别人,就是专家的。
如是专家,还是先做匠人吧。尤其,是在教育范畴内。
佐藤学教授希望教师在养成“匠人气质”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以下三种规范:其一,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其二,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其三,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
因为先培养教师自身的专业性,在专业的基础上再进行反思,才是真正的成长反思,单纯的对别人提出不同意见,也许,是“愤青”专家。世阿弥在《花传书》中写道:“如果还不知道‘花’,那至少要知道‘种’。花是心,而种是技。”那么,如果教师在成长中连“种”都还没有,去谈“花”,那开出的不是专家的花,是虚无的花。
教师成长的基础应该是技能的传承与学习,专业知识的储备,教学技能的锻炼,教学素养的提高,然后去谈反思谈成长。很多年轻教师总是喜欢跨过技能成长先进入反思阶段,然后思考的问题都是天马行空,更无从解答,陷入混沌之中,越来越迷茫。是不是先解决自己的技能短板,会成长的更扎实一些?
教学及其结果的好坏另当别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能够尊重每位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关注自身的教育哲学,这样的教师才能获得令人信赖的“匠人气质”。
先匠人,再专家,可能会成长出真的专家。
可是那些造个“反对的声音”就能揭竿而起的专家,真的是制造了太多虚无的泡泡让教育新手无从跟随。
阅读和写作会让一个教师成长,可是如果这个教师只潜心阅读和写作,那这个班的孩子是失去了一个老师多了个作家朋友吗?
参观和模仿会让一个新手成长,可是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积淀,今天学“生活化写作”明天学“七步作文法”,然后学生们忙得晕头转向,最后只是邯郸学步。
我们读的书,我们写的字,我们听得报告,都应该是有匠人精神的我们去做,才会有成长。
先做匠人,再谈专家。先做好专业,再谈成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