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这个新世界如此美好,它只有一个小小的缺陷——在那里,幸福的人们全都是“被幸福”的。”
“乌托邦”
从苏格拉底建立“理想国”开始,成为乌托邦中的一位公民是每一位理想主义者乃至大数人最大的愿望。人人安居乐业、没有剥削,国家的每个人都像一个精妙绝伦的机器里的零件,恰如其分的运转。是啊,为什么不呢?但是,乌托邦真的没有缺点吗?如果齿轮被安装在机器里,就不再是一片齿轮,它叫机器的某一部分。齿轮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权利,无处不在的幸福不由分说,一把将他们给罩住,他们只能躺在幸福的牙缝里,被咀嚼,然后变成一堆残渣,被气势磅礴地吐出来。
在美丽新世界里,所有人通过人工孵化室而来。从受精卵开始,阶层就已经分化:通过控制育儿仓内氧气的含量,胚胎的智力和身材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由此人被分为十个阶级。不同于苏格拉底提出的“高贵的谎言”——金银铜铁说和印度的种姓制度,新世界里每个阶级的人们都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这种发自内心的想法来源于婴儿时期的睡眠时,在他们耳边不断循环播放的录音,这些言论从小根植于心底,以至于形成本能。
“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新世界的秩序把华生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用电流刺激靠近书籍的婴儿,从而使其长大后对书籍的厌恶,因为书籍有可能让他们产生“坏”的思想,不需要真理部销毁书籍,也不需要华氏451度的灼烧,在新世界中,书籍就摆在那里,只不过不再有人愿意去看它。他们鼓励孩童喜爱淫乱、厌恶婚姻,因为没有家庭的概念,人们的精力就全部集中于国家上。他们供应嗦麻(一种无副作用的毒品),用以消除积累的负面情绪。在这个国家没有进步的科学、宗教、艺术,因为它们意味着变革,贞洁、仇恨也不复存在,因为它们意味着压抑情绪的积累,这些都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希望”
如果说《1984》中主角与极权社会的对抗是绝望的,犹如一记重拳打到坚硬的岩石上,纵使徒劳无用但敌人有迹可循,那么《美丽新世界》的主角如若坠入无底洞窟,万劫不复,有反抗的能力却没有敌人,因为这里所有人都是“幸福”的,甚至反抗者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抵触情绪,新世界里连“反抗”这种词汇都没有。但,总有例外,对吧?
伯纳德是乌托邦社会里面的阿尔法加,他的身份非常尊贵,然而大概是哪个实验室工人在培育他的胚胎时误放了酒精,让他长的十分矮小丑陋,这与他尊贵的身份非常不符。他被其他人视为另类,除了因为他的外表,也由于他的内心。他时常自顾自的思考,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和神秘危险。骨架太小肌肉太少让伯纳德孤立于同类之外,但这种孤立感其实是他智力超常的一种表现,而智力超常反过来更加导致他被孤立。他感觉到了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他逐渐意识到他的自卑,逐渐反感这个社会。试图用野蛮人约翰去破坏,然而当他有机会因此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耀的时候,他又如此满意于当下。他曾被以为是“觉醒者”,最后原来他只是个懦弱,嫉妒的普通人,一旦有了身份和名誉,他就没有了怨言。伯纳德所谓的有思想,能反抗也只不过是为了赢得这个世界的尊重,打破原有的歧视。他并不反对这个新世界,他反对的只是新世界对他的不公平待遇。当新世界开始接纳他时,他一样满意这个世界。
作为出生在原始人保留地,却被意外带到乌托邦社会的野蛮人约翰,他没有受过睡眠教育,也不沉迷于嗦麻,约翰代表着读者,代表着走出洞穴看见太阳的自由人。他痛恨于乌托邦苍白的艺术,他爱不忍释莎翁的作品,拼命的从中汲取养料。他痛恨于他深爱的姑娘受睡眠教育的摧残而喜欢乱交。他痛恨于所有人把他当作动物园的猴子观赏,他却是独醒。约翰是唯一意识到社会的病态并起身防抗的人,他从人们手中夺走嗦麻,招来人们的殴打,就好像看见阳光的那个人返回洞穴对同伴的救赎。与受苦受难付出的高昂代价相比,实际的幸福往往显得卑劣。稳定当然不如动荡来得热闹。知足常乐绝不如与不幸做努力抗争那么有魅力,也没有抗拒诱惑,或抗拒被激情和怀疑毁灭那么引人入胜。幸福绝不是宏伟壮观的。他逐渐意识到一切反抗都是徒劳,即使退而选择逃避现实,浸心桃花源中,也不免引来一波又一波好奇人的围观。
他逃不掉,死亡是唯一逃避的方式。
作者留下星点希望,再用脚把这些本就微弱的火苗一个一个碾灭。
警钟为谁而鸣
当人们安稳的度过1984年时,不免暗暗松了口气,现实世界并没有变成奥威尔所描述的极权社会。但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正滑落到另一个深渊中。大麻合法化、短视频app、阶层固化、消费主义横行…当小说和现实这两张底片高度重合在一起,如同锤子重重砸到我的心口,不受控制地战栗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妥帖、稳定,这也正是它让少数者无法忍受的原因。因为孤独而痛苦,因为痛苦而思考,因为思考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但现实还并不像小说一样绝望,只要有越来越多独立思考的人存在,就留存有希望!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