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读后感1900字
1945年7月16日凌晨5时30分,美国阿拉莫果尔多试验场,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被引爆。
作为第一颗原子弹的主导制造者——罗伯特奥本海默,在目睹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后,不仅没有欢欣鼓舞,反而深感不安和自责,并发出“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这样的感慨。
然而,《人类简史》一书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却在书中写道“如果说有个最高诺贝尔和平奖,应该把奖颁给罗伯特奥本海默以及和他一起研发出原子弹的同事。”因为自1945年以来,已经不再有入侵吞并其他国家的事情发生,虽然小型国际战争仍会出现,但战争已不再是常态。超级大国之间因为有了核武威胁,互相之间更不会轻易发生战争。如果与人类历史上的战争频率与伤亡比率相比较,目前世界范围内算是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较长时间的四方平和的景象。
不知道奥本海默对此会作何感想。
读书对我最大的吸引力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因情节而吸引,然后被叙述的环境和人物引发代入感,产生共情或者共鸣,因阅读而感动,因感动而阅读;
二是因知识而吸引,这些知识是在学生时代没有学习过的,在工作中没有接触过的,在生活中没有遭遇过的新情况、新领域的新问题或者新发展;
三是因观点而吸引,对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或者对自己习以为常而未曾思考过的现象,作者的观点能够使我醍醐灌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抑或是提供了一个新奇的切入此类问题的点和角度,让人能耳目一新,脑洞大开。
凡上述原因能成其一者,自认为就是一部于我大有裨益的好书。
《人类简史》一书,在第三点上让我受益匪浅。
比如,同为哺乳动物,为何小马出生没多久就可以开始小跑,小猫出生不久就能独自觅食,而作为高出其他物种一等的人类婴儿出生后几年内都如此弱小,需要全家人的悉心照料,甚至长大成人都还是“啃老族”?
这件事的原因可能要追溯到人类远古祖先刚学会直立行走时的情形了。当那时的妇女采用直立的步行方式时,臀部会因此变窄,于是产道宽度受限,而婴儿的头却越来越大,导致妇女分娩死亡率大增,反倒是早产儿因为头部还比较小和柔软而能被顺利生产。于是,在物竞天择的铁律下,妇女的生产都开始提前,所以相较于其他动物,人类都是早产儿。
而正因为人类是早产儿,只有整个家族通力合作,才能在原始社会环境中,将一个孩子抚养成人,于是在自然演化中,人类婴儿就越来越需要全家人的悉心照料。而照料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正因为尚未发育完成,人类的孩子可塑性也才最高,所以人类孩子被母狼养大会成为狼人,但小狼即便由人类养大,仍不能成为人狼。
比如,在整个动物界里,雄性往往比雌性更漂亮多彩,像是孔雀的羽毛和狮子的鬃毛,为何人类中的男性形象却比女性形象要沉闷呆板许多?
其实,在18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王室肖像上,路易十四戴着长假发,身着华丽多彩的丝绸,腿上穿着丝袜,脚上是高跟鞋,站姿也颇显婀娜。在当时,路易十四可是欧洲男人的典范。而美洲印第安人男性酋长在穿着上也是戴着夸张的头饰和与族人与众不同的羽毛饰品等来凸显自己的地位。
所以男性形象的呆板沉闷是发生在近现代的事情,主要源于时代主流文化的影响,而影响主流文化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天生带来允许,文化造成封闭。”其实无论主流文化的形成原因如何,文化总是给自然和天性加上了一个无形的界限,让大家相信,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比如现在的男人形象就是不断通过各种仪式和表演来显示自己甘愿冒险犯难甚至牺牲,所有这些无非是为了那一点男人的气概和那一句其他人的夸赞。而符合主流文化与否未必就等价于对错与否。
比如,人类种种想让生活变得轻松的努力,是否真的让我们轻松了?好像事实与最初的期望相反。书中举了电子邮件的例子,虽然过去人们是用写信联系,但那时都是最重要的事才会写信,且字斟句酌,考虑再三,对方的回信也会同样慎重,并且不会急于立刻回复。而现在的电子邮件,每天数量众多,且因为即时性,发出之后就等着能够马上收到回信。我们以为是自己省下的时间,其实却是把自己生活的节奏调快了许多倍。于是,我们没有轻松,而是更加忙碌和焦躁。
想起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全家费劲凑够首付买房,以为住的宽敞了,却被困于房贷而更加劳碌;买车为了上班快捷,却又将时间堵在了路上……
书中还有很多涉及其他方面的观点,均会给人以不同的思考。而本书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牛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现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今年41岁,同罗伯特奥本海默一样都是犹太人。
所以这本书并不是哗众取宠之作,而是一名历史系教授对人类发展历史的个性解读。也许观点与主流文化大相径庭,但着实为大家打开了一扇具有别样风情的观史之窗。
历史从来都是由无数的偶然造就的,正如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真正的指向是何方。
只有现在,且行且珍惜……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