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读后感1000字
时隔十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聂赫留朵夫见到当初被他诱奸的卡秋莎。在法庭中,见到饱受磨难的卡秋莎,一方面害怕自己恶劣的罪行被人知晓,另一方面又促使他想起了一起和她在一起的单纯美好的时光,也唤醒沉睡已久的、那个曾经正义、充满憧憬的自己。年少时,他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人友善,乐观开朗,充满青春活力。可在后来的军官生活中,过多的世俗风尘掩盖了这些,美好的自己受到污染,变得荒淫、卑鄙,并由于兽性一起,诱奸了那个开朗、有着黑溜溜眼睛的卡秋莎,导致她以后的人生备受折磨,并由此不断地多堕落。在精神的自我与兽性的自我博弈中,聂赫留朵夫选择前者,决定补偿卡秋莎,使她走上善的道路,来作为赎罪。
聂赫留朵夫开始在上层与底层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中来回奔波,不仅为卡秋莎不公正的审判尽心尽力,还为其他监狱中无辜的犯人奔走,在这个过程中,他既看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到自己所生活的贵族圈的罪恶:那些掌握大权的贵族老爷假仁假义,一点都不同情这些劳苦人民,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主人公对这些人充满厌恶。
同时,在跟随监狱囚犯流放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深刻认识到司法制度的不合理和去个对待罪犯的问题。在他看来,这种审判犯人的司法制度的不合理,并开始思考如何对待罪犯的问题。在他看来,这种审判犯人的司法制度是不合理的,因为它为那些掌权、有法律保护的罪犯提供手段。而这种手段,一方面使那些长官、典狱长丧失人性,被制度化后变得残暴。另一方面使那原本无辜入狱或一时误入歧途的人因在无劳动无阳光的监狱环境中变得更加堕落,产生了负面效果。
既然所谓的司法制度并不能促使那些犯人从善,那证明司法制度的存在就没有了意义。那如何对待那些做出罪行的人呢?这个就是主人公在慢慢的与犯人接触中引发的思考。聂赫留朵夫最后领悟到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既每个人身上都有罪性。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我们哪来的权利来惩罚他人呢?是的,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是没有权利的。那该如何是好?列夫托尔斯泰推崇“不以暴力抗恶”,于是,他借主人公之口,说到,任何一件事,只要不以爱为出发点都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因此,面对这些人,我们不应该使用惩罚,而是应该拥有一颗爱人之心与怜悯之心使之向善。正如卡秋莎在聂赫留朵夫的帮助下慢慢从堕落中振作起来,拂去心中之尘,重新让具有宽容、善良的自己焕发。只有通过爱才能让那些蒙上污垢的心得以洗涤。正如在《马太福音》中,耶稣对彼得所说的,对于那些得罪我们的人,我们要无数次饶恕他们,因为,我们中间谁都有罪,所以不可以拿石头打她。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