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小学时便听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大家对它的评价大致是“震惊了!”或“也许是我们疯了,他们才是正常人!”等等。对本书的一致好评让我十分想拜读这本“颠覆正常人思想的书”,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最近才阅读完这本书。
对于这本书,我的评价是:作为小说,它是成功的。但作为如作者与书商宣传的“纪实及学术类书籍”,我认为是富有争议的。
从小说的角度看,我认为书中许多角度都十分引人入胜,引人思考。
作者的文字一直令我思考:天才和疯子,是否真的一步之遥?书中很多被送至精神病院的“疯子”,都有着清晰的头脑与逻辑。他们提出的许多观点,作为“正常人”的我,经常被“怼”得哑口无言。
印象很深刻的一段:一位患者被家人和伴侣认作“被附体”了,因为几年前开始模仿他人。她模仿的惟妙惟肖。除了外形,她的眼神、动作和语气等和“附体”的人完全相同。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那些“附体”的人,都是活人。
作者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说:因为她好奇别人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于是她选择“换个角度”看。
太平常的一句话,完全想象不出这是出于一个“精神病人”之口。这让曾经也这么想过的我被吓了一跳。
但思考过后,我开始明白为何她被认作是“精神病人”。
因为疯的不是这句话,而是为这句话所付出的行动。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曾经的我也这么想过,但我选择的是多看书,去看书中的另一个世界,这是普通人的行为;科学家想看另一个世界,于是去探索宇宙、生物……这是天才的行为。对比之下,精神病人与普通人甚至天才最大的区别不在于他们的奇思妙想,而是他们因为这些奇思妙想而将行为及思想变得诡异起来。
那“一步之遥”,或许指的就是这个。
同时,这本书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能够引发作者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书中的很多观点与常人的观点往往是相似的,因此也能引发常人更多的思考。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有了一种想去阅读之前毫无兴趣的学科书籍,想去了解更多的知识,看更大的世界。
但不得不说,作为一本“学术类”书籍的话,它并不能被称作优秀。
首先,它的语言并不严谨。全书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类似“我的一个物理学教授说”、“学心理学的同学说”等。这种语言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第二,全文极少引用专业书籍中的知识来支持,同时缺少对精神病人的病例分析。它只是记录了一个个故事,对学习并无实质性的帮助与参考价值。
第三,里面有许多内容都是误导读者的无稽之谈。如书中《四维虫子》一文曾这样说:三维是长度、温度及数量。但事实却非如此。然而,作者在文中并未指出并纠正。对于科学知识基础不牢固的读者来说,这些“知识”非常容易误导他们。
第四,读者在书中多次使用偷换概念的方法,让读者认为他们是因为有这些想法才被关进精神病院,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但事实却如前文所说的那样。
我认为最“佩服”的地方便是:当你告诉别人上面的观点时,他们会说:
“你跟精神病人说什么逻辑?””
“他抄袭别人的理论?也许是精神病人之前看过这个理论,所以才疯的呢?”
“漏洞百出?精神病人怎么会全对?”
似乎“精神病人”成为一切错误被原谅的理由。而作者也因此不需承担文章错误、误导别人的责任,因为这是精神病人说的。
所以,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本小说来读。也告诉自己:去寻找答案,但不要执着;去质疑,但不要钻牛角尖。
总的来说,我愿意推荐我的朋友去读这本书,但我会告诫他们:千万不能当真。
因为就像那个著名的玩笑说的那样:“如果有天你觉得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