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死亡》读后感
傅晗
《预约死亡》是九四年度最具分量也最具影响的一部小说,读这样的作品,其内容的强烈指涉作用会使我们忽略作家的亲历和体验的写作形式,而不得不把目光移向我们自身,同时反思我们整个民族对待死亡的态度。
死亡并不神秘,它是世界上最公正的天平,因为它给予每一个人。“我们的民族忌讳死亡。华夏大地虽不出产鸵鸟,但我们秉承了这种动物的精神。帝王将相们寻找长生不死之药,以为可以逃脱自然法则。小小百姓有许多言语禁忌,他们天真地认为不谈死亡,死亡就会扭过脸,给我们一个光滑的后背,人们把无数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混淆在一起,用神秘的火加以熔炼。人们以为无法忍受的高温会把天地间的精华焊接在一块,咽到肚里,就可与日月同辉(且不说日月也有崩溃的一天)。”或许人生来惧怕死亡,但惧怕这种情感是不理性的,也是没必要的。我们或许认为长生不老、永葆青春才是幸福的,但我们何曾想过人生若无尽头,生活的痛苦便无尽头。即使生活是美好的,现在的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便不能体味、珍惜,就已经贪婪的想要更幸福,倘若人生真的无长度可度量,我们又怎能保证不虚度光阴、碌碌无为。其实,正是因为人生苦短,我们才会努力拼搏,这便是死亡的美。
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临终关怀医院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您这是什么话?我哪能那么残忍?那我的后半辈子还有好日子过吗?我父亲死在家里,还是叫我一手给安乐的?!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想让他早点去了,可我自己不能干这事。我的手上不能沾着我父亲的血。既然你们医院这么不肯帮忙,咱们就熬着吧。快有出头的日子了。’衣冠楚楚的年轻人甩了甩手上的奶油汤,叹了一口气。”----中国人的劣根性:不希望自己的亲人受苦,但是又不愿意落得个不孝的名声。其实很难抉择,也很矛盾,值得深入探讨。“安乐死”一个在中国备受争议的问题,我认为若死前患有绝症,痛苦不堪,只能靠各种管子维持生命,安乐死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在那种时候,生命的价值已不是用长短来衡量的了。
在当今文坛上,毕淑敏是一位始终以自己的创作关注并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优秀作家,当她用极富热情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临终翔”医院的真实图景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幅幅濒临死亡的画面,而是死亡现象的背后所蕴含的人道精神和人性之美。人死的时候,整个一生都将被重新评价,这种评价完全不依赖于你是否腰缠万贯,身份地位是否显赫,而仅仅取决于在你一生里与他人分享的爱和温暖有多少。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