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学范文!

当前位置:爱学范文网>>读后感>>读书笔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_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000字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_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000字

标签:时间: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都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有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地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余秋雨在自序里如此写道。

  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文弱多情的余秋雨,在断垣残墙或莽莽苍苍的人文山水前,一会儿静静沉思,一会儿喃喃自语,欲步却又停留……他惊叹、震撼,他婉惜、叹息。

  他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行状:我就这样边走边想,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边地旅舍的小桌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刚写下的那点东西寄出去……

  我想,古人读书时所崇尚的那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境界,也定然会使他心旌神摇、羡慕不已。

  他从祖国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转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写至境外南洋的叠叠从冢。

  他写下了《道士塔》、《莫高窟》、《五城记》、《夜航船》、《酒公墓》、《家住龙华》、《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

  至此,《文化苦旅》真正诞生了。

  《文化苦旅》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它有着低徊与感伤的历史氛围,有着散文创作中的戏剧性表现,有着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写。

  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他要寻找自己与浩瀚历史长河的关系,因此不得不在历史中寻找合乎自身生命结构的底蕴,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

  这种情感愈来愈深,一旦有机会诉诸于文字,则必然将历史和生命混同一体。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

  当他厌倦了枯燥的学术生活,便想着离开案头,换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那样是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阔眼界,而是在“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

  他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

  余秋雨的远行不愿意去找旅行社,写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游观感的文章,他觉得,那种扬旗排队的队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

  由此,便决定了他这次的文化旅行活动成了一种“苦旅”。

  当他浪迹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访“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风尘仆仆,劳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涩的感想,故谓之“文化苦旅”。

  然而,书名所隐含的深层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观照人体生命,余秋雨这一旅程,是他本人对于人类的生命,以及文化走向的问题,由困惑而至感悟的心路历程,这历程相当辛苦,故谓之“文化苦旅”。

  再观照中国文化的生命,这是辛苦的旅程,不再是作者的旅程,而是中国文化的旅程,我们中国文化,在时间的长途中,已跋涉了上千年的路,其间所见证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岂是言语所能说尽。而数千年所累积下来的包袱,变得如此沉重难荷,今后还走得下去吗?

  故又谓之“文化苦旅”。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的沧桑感更能引发出人生沧桑感,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便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与回忆,其实中华文化并不像当时哄传的那样顽固和腐朽。它确实步履艰难,却来自于历史意志和文化伦理之间的深刻冲突。

  历史意示要求强蛮、突进、超越,文化伦理则要求端庄、秩序、和谐,两者都有充分的理由却方向相反,互相牵制,谁也无法实现自己,结果成了千年厮磨的生死冤家,“苦旅”之苦,即来自于此。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正是这样的创作翼求,形成了《文化苦旅》中那种特有的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在余秋雨如数家珍般的历史描写与山水文化临摹中,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感伤气息,这种感伤来自于对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清理和总结,从而有了一种悲剧的味道。

  当这种感伤、悲剧的气息,在《文化苦旅》中升腾与散发时,便让我感觉有种妙不可言的美感和阅读效果。

  我几乎可以看到一个哲人瘦瘦的影子,背着手,低着头,皱着眉在慢慢地踱着,我也与这位哲人一起品味历史,体验文化,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拂拂地吹过多情而脆弱的心灵。

  尽管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是他厌倦了戏剧研究之后的产物,然而,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事实是,他在《文化苦旅》中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法,在散文中制造出惊险曲折、绚丽多变的剧场效果。

  “我不是天才,因此,我的灵感并不呈现为波澜壮阔的状态,而只是片断闪光。”

  余秋雨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不是天才,他缺乏如郭沫苦那样汪洋恣肆的才情,他也不十分深刻,缺乏如鲁迅那样入木三分的眼光,但他那片断闪光的灵感,通过生命潜藏的唤醒,倒不愧为一种创作散文极佳的境界。

  我读《文化苦旅》,是将它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脑海里闪现出的却是不同画面的剪辑,好像自己置身于一个个时空交错的舞台之中。

  试想一下,如果余秋雨没有在戏剧方面的长期积累和薰陶,便不可能有《文化苦旅》中如此的写法,他也就不可能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说古道今,娓娓而谈,兴趣盎然。

  余秋雨放弃了戏剧,然而他不曾料到,戏剧却不自觉地成就了他的文学。

  就文笔而言,《文化苦旅》中的散文,是一篇篇的美文,是一篇篇经过精心打造的文化佳构。文辞雍容、典雅,而又不显出雕琢的气息,在淡淡的叙述中,又蕴涵有浓浓的抒情意味。

  在《五城记》中他如此描写广州:“广州历来远离京城,面对大海,这一方位使它天然地与中国千年封建传统构成了逆反,千里驿马跑到这里已疲惫不堪,而远航南洋的海船正时时准备拔锚出发。”

  对于远处南疆的xxx来说,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真是既准确又极富想象力。

  如果没有阔大的胸襟,如果没有游历过祖国的大山大川、名城重镇,如何能写得出这样的奇句。

  而在《西湖梦》中,作者则是如此点染苏小小的心灵世界:“由情至美,始终围绕着生命的主题。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而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帖着自己的本体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捩,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

  无需寻寻觅觅,在《文化苦旅》中几乎到处都可以找到这类精雕细琢的文字,既有特定的历史氛围作为烘托,又有类似小说情节的剧场效果作为主干,因而,其中配以雍容、典雅而又抒情的文字的描写,并不会让读者有过于雕琢之感,反而会让文章增添一些诗意,增强一份艺术的魅力。

  悠远的历史便如一条缆索,余秋雨便是这样依稀走来,又于秋风秋雨中渐行渐远,虽征程漫漫,寒窗数载,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的资讯,请访问:读书笔记
    下载文档

    看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_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000字》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延伸阅读

    在工程实践中,监理往往重视对施工承包合同的管理,但忽视了对关系到自已切身利益的委托监理合同的管理,造成了土建工程委托监理合同履行的高风险。签订委托监理合同需要注意什么呢?以下是爱学范文网小编为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失乐园,孤独的河流文/文竹若风我想每个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我们总要积极地找寻应对孤独的方法。有时候,孤独是一味毒

    企业调查报告有理于企业的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企业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按照《关于认真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查问卷工作的通知》(*组部发**年号)要求,我们对照调

    【爱学范文网 - 儿科护士年终总结个人】到了年尾,回头看这一年所做过的工作,有收获,当然也是会有一些做的还不够好的地方,做好年终的总结,让自己更了解这一年的收获和遗憾。下面是由爱学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

    又是月圆思念日,你在他乡是否安康?家人挂念念你,朋友想念你......祝福你,在他乡的人!月到双节分外明,节日喜气伴你行。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团家圆事业成。节日愉快身体硬,心想事成您准赢。海上明月共潮生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骆驼祥子》有感3000字,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站。  城市贫民的悲剧通常由两个方面造成:残酷社会下的悲剧

    关于培训年度工作总结七篇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的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一份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获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

    学生团体联合会作为共青团一体两翼的学生组织,紧紧围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打造文化精品、引领文明之风”这一目标,引导、监督和协调学生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我院学生团体健康、有序发展。总总结

    打开文本图片集十年前,它们及他们告别喧嚣,入驻山林,满眼、满怀都是生命的绿;十年之后,山林依然,留给它们及他们的却是十年的失乐记忆。2010年2月14日,农历庚寅年春节,在人们熙来攘往、抱拳相祝“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