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读后感
近来,忙里偷闲,把武志红老师今年年初出版的新作《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抓紧阅读完了。该套丛书分两册,上册是《活出自我篇》,下册是《终身成长篇》。两册各有侧重,通过心理学理论并结合武志红老师的真实案例,同时附加了问答部分,感觉读来,真的是受益匪浅,很有收获。
心理学,这门学科,其实并不是起源我国,但是近几年随着心理医生行业的逐渐兴起,国人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慢慢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问题,更多的高知或是社会成功人士,也逐渐开始重视各种心理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真的是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跨行业,跨学科,也意味着,心理学,真的应该成为广谱学科,需要现代人每人都应该具备的心理常识和人性洞察的一门科学。同时,在阅读期间,总是能够从文字中,让我看到身边认识的人的影子,看到周围人所具有的这样那样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照自身,也发现自己也需要做出调整和改进的诸多之处,特别是涉及到与孩子的成长相处模式时,愈发感到,只有对自己的心理建设做的更成熟,更充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去与孩子培养出正向,积极,有益的亲子关系,这样环境下成长出来的下一代,才能成为一个性格健全,个性完善的人。如今任何人都不可能对自己超有自信的说,我没有任何心理问题。所以,当下武志红老师的这套丛书,真正的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没有一个正向的精神状态,即使你获得了世俗所认同的成功也好,成就也罢,也未必代表你的个人感受是幸福的、丰盈的、满足的。所以,尽可能地去学习剖析自己,认识自我,对人性的多层面进行深度了解,才能真正摆脱长久以来的认知盲区,看到这个世界本来的模样,活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这才是这部著作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两本上下册,捧在手里是实实在在沉甸甸的感觉,同样,书里容纳的丰富文字也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和营养。看一遍,是绝对不够的。至少第一遍精读,第二遍反复再去重点阅读,第三遍就是做好读书笔记的摘录。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至少能有一半的内容真正领会、体悟到武老师这些年的心理分析的知识精髓吧。
现做摘录如下:
第一部分《活出自我篇》
1)潜意识就是命运-------我们的外在命运和内在想象是互为镜子的。通过外在命运,可以看到我们的内在想象;而通过一个人的内在想象,又可以看清楚他的外在命运。并且,我们越是能懂得我们的内在想象,就越是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内在现实)是怎样决定一个人的外在现实的。同样,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外在现实,就需要去认识并改变你的内在现实。
在内在想象中,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有时候,我们能意识到,我们是如何清晰地塑造我们的人生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潜意识塑造着我们的人生。
“选择性注意”的心理机制,是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关键机制。所谓“选择性注意”是指,视觉系统在每时每刻都会收到大量信息,注意的过程需要选择重要的信息来进行优化加工,注意一个而抑制其他。通俗来说,是指在外界诸多刺激中仅仅注意到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刺激。选择性不注意,即在外界诸多刺激中仅抑制(忽略)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些方面。
改变自我实现的预言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1) 要知道自我实现的预言,就是想象在指引现实。
(2) 预言其实大部分是对体验的提炼和总结,所以不管是觉知你的预言,还是要改变,都需要从体验入手。
(3) 如果想要更积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就需要寻找机会,让自己体验到这个预言。
(4) 你可以问问自己,你希望的那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是什么,过去什么时候体验过?然后好好调动回忆,让自己去体验这份体验。
(5) 你可以去接近有类似体验的人,在他们身上学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就去和什么样的人接触,他们的体验是很容易感染到你。这是扩大自己体验的一个重要方式。
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可以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孩子,甚至达到皮格马利翁的神话级别。
自信,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这样的自信,我常常能在人生关键的时刻爆发出力量来。但这份自我实现的预言,或者说自我期待,其实本源上是父母对我的积极期待。父母相信我,这内化到我心中,就形成了所谓的“自信”。
父母给予孩子的有意识的积极期待,还不是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实际上,比积极期待号上太多个层次的是满满的喜欢。其实,命运就是你会遇见谁:你总遇见贵人,就是好命;你总遇见“衰人”,就是运气不好。生命之初,就遇到这样一个满心喜欢你的人,是最好的命运馈赠。
成熟的人追求利益,而不够成熟的人喜欢耍性子。如果你的重要权威对你表现不出积极期待,你也可以看看,对方是不是太自恋。过于权威的领导者,需要通过打压别人的意志来捍卫自己的绝对权威,但这常常不再是现实需要,而是一种自恋需要罢了。而那些善于鼓励下属的权威领导者,则容易通过激发大家生命力的展现去达到更好的效果。人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赞美,特别是来自权威认识或重要他人的赞美。
一些人之所以太喜欢批评别人,根本问题是他自身的自恋问题--------他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太喜欢批评别人的人,是因为从权威的镜子里照见自己是不好的,所以当他作为镜子时,照见的你也是不好的。相反,喜欢给予赞美的,也是因为自己在权威的镜子里,照见过自己有多美。
生命最重要的,就是这三个命题:
(1) 自恋,即做自己;
(2) 满足别人的期待;
(3) 超越自恋和满足别人的期待,体验到联结的深情。
用简单的哲学语言来讲,即“我”要做自己,同时去寻找“你”。而一旦“我”与“你”有全然的联结,那是我们彼此都可以被证明。
互动: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无论是权威的期待,还是自我的期待,积极的都好过消极的。积极的期待,是有重要区分的。积极的期待有两种:
第一种是权威自恋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的积极形象”。
第二种是权威对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现在对自己有了怀疑,我就给予你积极的确认和支持”。
可以说,这第二种期待是“知己”般的感觉。如果权威的期待是知己班的信任,那就是巨大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压力。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很好的词----“抱持”。精神分析领域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这样两个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支持包括积极期待,但这里面的积极期待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头脑里的想象为中心的。父母的期待太高,会让孩子失去自己本来的生命诉求。
打赢你的内在比赛
一个人是否赢得比赛,外在的竞技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这个人的内在比赛(即这个人是如何感知比赛的)。
什么样的状态是好的内在比赛状态?放松而专注,让自己尽可能地活在当下。
加尔韦在《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一书中提到自我有两个。自我1,就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文字。自我2,就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图像。
互动:竞争是最好的合作。去大胆地竞争,借竞争充分展开你的人性,这样你才有机会发现你是谁。
界限意识-----其实是地盘意识,你必须确立属于你的地盘、你的空间,才有可能走向最终的目标-----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自己有界限意识,也要尊重别人的地盘。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界限意识是人际关系极为重要的东西,有了明确的界限意识,一个人就可以活得简单、清爽、有力。界限意识可以分为三种:地理界限、身体界限和心理界限。
界限意识的对立面是共生。共生关系中,有两组心理矛盾:付出与剥削,控制与服从。
六招划出界限
1. 不含敌意的坚决
2. 从小事开始
3. 尊重是事实,驳回情绪。
4. 直击命门
5. 让对方疼
6. 在地理上保持界限 (设置地理界限是最简单的避免冲突的方式)
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自我稳定性、自我灵活度、自我的疆界、自我的力量和自我的组织力。
自我的稳定性,分数越高,一个人的自我越稳定、结实;分数越低,一个人的自我就越脆弱、越容易瓦解。
自我的灵活度,分数越高,一个人就越容易及时调整;分数越低,一个人就越会固守着自我。
自我的疆界,即一个人会将自我延伸到多大的空间。
自我的力量,即一个人的力量程度,他是有“汹涌澎湃”的力量,还是只是“涓涓细流”。
自我的组织力,即一个人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特别是:在“高压”下能否及时做调整;当自我被打碎后,能否得以疗愈。
人格的大五模型(OCEAN)
外倾性------外向和内向
神经质------情绪稳定性
开放性------是富于想象与变化,还是务实和墨守成规
宜人性------是热心信任,还是无情、多疑
尽责性------是有序、谨慎、细心、自律,还是无序、粗心大意与意志薄弱。
成为你自己
父母在和孩子的关系中,需要警惕自己的自恋。只要你过多的管孩子,那么无论你的方法有多高明,都意味着,你切断了孩子和事物的直接联系。把管教限制到最少的程度。孩子一旦充分意识到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终极责任,他们自己就会走向成熟。成为自己的人,必然意味着,是可以自主选择也能为之负责的人。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做选择,孩子也就学不会负责。
珍惜规则与权利规则
一个人的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
两个领域都有各自的核心规则: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当然最好是我说了算;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即我尊重你的本真。
权力规则,其实就是“我与它”的关系。我将你视为达成我的目标的对象与工具,总之是试图建立一个我说了算的空间。珍惜规则,实际就是“我与你”的关系。我别说控制你,深圳都不忍将我的各种知识和本领使用在你身上,我只想让那个带着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衡量标准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
天分或创造力,好像和人际关系能力是负相关,甚至可以夸张点儿说,创造力和人际关系能力,有时像是敌对关系。因为人际关系能力太强的人,可能在关系中沦为“它”的时候太多了。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在讨好别人的同时,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力也因此受损。那些坚持在人际关系中做主体的(做自己的人),会显得情商低,并真会伤害到别人,而被别人抵触。但因为他们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联结,因此一直保持着创造力。
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亲密关系的质量。也就是,爱。也就是说,关系的品质(即“我与你”的部分),决定了幸福感的高低。所以,最好是在关系中既能做自己,又能爱别人。
一元、二元和三元的关系:
当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时,这就是一元关系;
当你觉得你和另外一个人都是基本好的时,这就是二元关系;
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和与你竞争的人,都是基本好的时,这就是三元关系。
其实关系是用来处理我们内在心灵中的坏的。
在关系之间,必须有能量流动。
成熟的人的一个重大进步是,他有了时间感,有了时间概念后,生死考验就不再局限于当下的一瞬间,而是可以拉长到很长时间范围内。如此一来,愿望得“生”的可能性就大了太多倍。
空间感也是一样的,成熟的人知道,这个空间不行,可以换个空间。成熟的人知道,可以拿时间和空间做生能量和死能量的转换。最终,你会形成这种稳定的感知:随着时间的累积和空间的转换,你的愿望得“生”的可能性会增加。由此,你的生能量就变强了,而死能量逐渐在变成生能量。
自我效能感
定义: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养育孩子的两个关键点:第一,孩子的愿望得以实现,他的生能量会增强;愿望破灭,死能量会增强。第二,孩子的愿望,最好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这样增强的,是他的自我效能感;如果父母等大人帮他,那就会破坏他的自我效能感。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其中又有三个要点:孩子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他;孩子遭遇挫败时,支持他;让孩子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在和父母的关系中能得以流动。
孩子越小,越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好时机。
《终身成长篇》
觉知,是最大的容器
觉知是光,而没有被觉知之物,就藏在黑暗中。一旦有觉知之光照进来,黑暗不仅无所遁形,而且黑暗中的动力还可以变成光明之物。
任何我们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的事,背后必有因。学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就可以锻炼自己的觉知,不断去认识自己觉得各种不对劲儿的事物背后的原因。
意识和潜意识,就像是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意识部分,而藏在水下的是潜意识部分。精神分析治疗就是在帮助来访者将自己的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然而,觉知也很危险,觉知力最好与智慧和慈悲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哪怕觉知到再深不可测的内容,你的自我都能兜得住。
修炼掌控力
爱好也是一个练习掌控感的空间。爱好无关生存,比较少带来压力。当你试着把一个爱好练好、练熟时,也是在练习你的掌控感。
创造你的工作空间
维护你的权力空间------《做一颗永远成长的苹果树》。作为一个个体,如果你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为自己去争取权力空间。
个性化、社会化与体系化
做你自己希望的自己------个性化,成为社会希望的人------社会化。
个性化太过,可能与社会脱节,社会化太过,一个人会失去自己。社会化泰国的一个表现是,你变得体系化,成为体制的一分子。在体制中求得生存空间,并在心理上依赖体制。这种体系化,是人的一种异化。
追求个性化,就意味着一个人把自己的真实自我呈现在这个世界上。这会带来很多危险,其中一个心理危险是,因为你呈现的是真实自我,所以你的真实就有被攻击、伤害,甚至灭掉的危险。
体系化则避免了这种心理危险,你将真实自我隐藏,让自己躲在某个体系(即集体自我)的背后。但这也意味着,你的真实自我因为没有表现出来,所以就没有机会锤炼。于是,也失去了得以淬炼的机会,你的真实自我也就难以成长。体系化与个性化也是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一对矛盾。
关于职业发展,最初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起点:一个是出于本心热爱,另一个是出于求生存。可以说,前者主要是发自生本能,而后者主要发自死本能。
如果你一直以来都是在拿本心和整个世界碰撞,那么这就意味着你一直在和这个世界建立真诚的深度关系。这个深度关系会诞生出各种真正的产品,很多是意想不到的。
越封闭,越累
在人际交往中,那些滔滔不绝地讲话停不下来的人,你会与他们有疏离感,你感觉他们的言语像是制造了一堵墙。
我们需要知道,对联结的渴望,是人类最根本的渴求。要压制它,那将耗掉大量的能量,所以宅人的累由此而来。相反,去爱以及有意义的忙,可以是不错的治疗方法。
从黏稠到清爽
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与孩子不断分离的过程。孩子弱小的时候,与他联系紧密,孩子逐渐长大,则需要尊重孩子的天然分离动力。充分发展好的人,会给人一种清爽感。同样,充分发展好的团体,也会给人这种感觉。相反,发展水平不够好的个人和团体,容易给人黏糊糊的感觉。这种黏稠的感觉,就是活在病态共生中的成年人的深刻感觉。
当处于黏稠的关系中时,一个人容易变得黏黏糊糊、犹犹豫豫,并且外形上也会显得不利索。而当实现了分离与独立时,一个人容易变得干净利落,能轻松地守住自己的边界,整体上有清爽的感觉。
有时,看到最简单的事物,都需要叛逆与冒犯。实际上,有成就的人之所以在他们的领域有所作为,正是因为他们有直面最简单事物的勇气。
创造,来自臣服
创造力都是发生在自恋破损的时候,那时候,你的心灵有了裂痕,而光就可以照进来了。
如何才能尊重自己的感觉呢?答案是,你必须忠于你自己。每一个在某一方面臻与一流的人,都是因为他们至少在这个方面是忠于自己的。所谓“忠于自己”,就是在某一方面,他是真自我。他追随自己的心而活,而不是按照头脑而活。因为所谓“我的头脑”,实际上装着的个人意识和各个层面的集体意识的东西。
你必须尊重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别人的建议。别人的建议常常会干扰你,影响你通道的开放程度,如果你过于在乎别人的建议或评价-------这其实是过于渴望别人的认可,那么这个通道就不可能保持开放,来自宇宙的音乐或其他事物就无法走进你心里。
身体、潜意识、被思考之物在先,而头脑、意识和思考在后,前面是存在之物,思考只是符号系统。这个不能颠倒,颠倒了,就没有创造力了。简单来说,你不能轻易拿你头脑中已经有的判断去套一个事物。你必须把头脑的判断和知识放下,先去深入这个事物,让判断和思考从你和这个事物的深度关系中自然升起。
愿你始终抱着一份无知的好奇心,那么在模糊中,你会看到奇迹升起。
我们首先要去学习维护孩子的感觉,孩子天然都在感觉流动之中。如果我们不去频频攻击乃至切断,孩子就会自动保留住创造力了。那么不太使劲儿管束孩子的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反而容易胜过太使劲儿管束孩子的父母养出来的孩子,道理就在这里。你越是使劲儿,就越是制造了对孩子的攻击和切断。
创造与扩容
那些有现实成就的人,也就是把一些事做成了的人,这个现实成就撑开了他们的内在空间。而那些没有什么现实成就的人,他们的内在空间没有被撑开。他们只有在想象的世界里,才会觉得自己有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可一到了现实世界,他们稍一受挫就会崩溃。
如果想有一个很大的心理空间,那么你需要通过创造外在现实之物去拓宽你的空间,即扩容。只有真正取得了成就,才能拓宽你的空间,而想象中的世界的大小不能起到这个作用。
心理扩容的最佳时期,就是孩童时。因为年龄越小,达成夸张目标所需要的现实资源就越少。如果这时候一个人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容量,那会是养育者给孩子的巨大的祝福。
放到成年人身上,如果你想扩容,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创造你真心想创造的事物。同时,这种创造过程也是检验你心理容量的最佳方式。你越喜爱的事物,就越具备这个功能。只有你遵从了你的自由意志、遵从了你的心,并将你的心大胆投射到外部世界,去爱、去恨,去投入、去创造,那么就算最终一败涂地,你也会有一种难得的充实感。
提升你的挫折商
简称逆商。挫折商低的人面对挫折时,启动的是应付机制,用种种消极的方式来逃避挫折感;而挫折商高的人,这时启动的是应战机制,挫败会激发他调动自己的种种资源和能量,最终化解并超越挫折。
高挫折商的人是低延伸,低挫折商的人是高延伸。
格局,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所构成的内在空间。一个有着坚韧的内聚性自我的人才能承受巨大的压力。如果这个人同时还有开放的心态,能和事物的本质建立联结的话,那就更难得了。
挫折商的内核,还是一个人的自我发展的成熟程度。
考试技巧:
站在考官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答题结构:用清晰的逻辑结构、简练的语言把论述题的答案写成一篇篇小作文,让考官读起来感到舒服。
如何拥有一个坚韧的内聚性自我,总结如下;
(1) 要有时间感和空间感,知道此时时刻的事情不能实现,但可以随着时间的累积和空间的变换而增大实现的可能性。
(2) 要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对事不对人,知道一部分的挫败只是一部分的挫败,而不是整体被毁坏了。
(3) 不管是做内归因还是外归因,都要注意,不要做严重的自我攻击。当发现有自我攻击出现后,要用各种方法安抚自己,先安抚了挫败感带来的羞耻感,然后才能很好地做归因。
(4)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寻求人际关系的支持。每个人的自我空间与坚韧度都有局限,当觉得难以承受时,寻找人际的支持很重要。寻找支持和安抚,实际上是当挫败感中的死能量要压倒自己时,要去寻找他人的生能量。
(5) 坚韧自我的形成过程,是在得到人际支持的同时,不断化解挫败感,并将其转化成自我力量的过程。
内聚性自我的行程
它必须建立在“我是好的”这种感觉上。这种自恋感是一种内聚力,可以将你关于自我的各种素材整合在一起。
创造与枯竭
如何让自己不处于人生或职业的枯竭中呢?答案是,让你的生命一直有创造的感觉。枯竭是死能量,创造是生能量。人必须真实地活着。唯有真实,才能触碰到存在。真实不虚,很需要勇气,但这种真实会带给你充实感。带着满满充实感活着的人,或许可以免于中年危机,乃至最终的死亡焦虑。王阳明所说的“此心光明”,意思或许是,他的生命能量彻底被看见了,因而是全然的光明。如果你想进入这种光明,就要真实地活着,那么自动就会有所谓的“创造力”。因为真实活着的人,就是在碰触存在之水流,甚至直接和存在之水流在一起。
如果活得不真实,你就会有深刻的虚无感,并且总想把那些虚假毁掉。这是因为,你那些没有被看见的生命能量变成了毁灭欲。
幼稚、单纯、世故和成熟的区分和定义:
(1) 内在人性幼稚,同时对外在规则无知,这是幼稚;
(2) 内在人性成熟,同时对外在规则无知,这是单纯;
(3) 内在人性幼稚,同时掌握了外在规则,这是世故;
(4) 内在人性成熟,同时掌握了外在规则,这是成熟。
金钱与嫉羡
追逐利益但又不被利益控制,这会让一个人的人性变得更为成熟。
升级你的生命尺度
影响“选择”尺度的因素有两大类-------物理性因素和心理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有以下几个:
(1) 时间的尺度。你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越大,时间的尺度就越重要。
(2) 空间的尺度。你进入的空间越多,你的阅历就越丰富。在有些空间里,你会有一些很强的阅历与体验,这回很大地改变你的尺度。
(3) 关系的尺度。你愿意为不同性质的关系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4) 身体的尺度。作为好人,做出前面的选择不易。其中一个因素是,有时真是累坏了,身体轻度的崩溃感让我醒悟过来--------事情必须做出改变。
(5) 金钱的尺度。这是一个非常根本性的尺度,你拥有和处理的金钱尺度越大,你面前人性的考验也就越大。
心理性因素主要有:阅历、觉知和想象。
(1) 阅历的尺度
阅历丰富的人有丰富的生命体验,他们的人性因而可以更饱满地展开。商业,可以极好地锤炼一个人的某些心性。打开你的世界,增加你的人生阅历,丰富你的生命体验,这极为重要。心打开后,经过真切的体验,才能更好地形成符合人性的选择尺度。
(2) 觉知的尺度
人需要在外在地图改变的同时,及时修正内在的心灵地图,否则会出问题。
(3) 想象的尺度
想象,可以是一个无限的尺度。一个人的外在人生格局就是由一个人的内在想象所决定的。这个内在想象,既有遗传因素,又有极为重要的原生家庭因素。在这个生命最初的时空里,我们形成了自己对时间、空间、关系、身体和金钱等因素的原始丈量尺度。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一提。”如果你不省察自己,那么生命就是一个简单的轮回,成年的你会将早就形成的“心灵地图”重演一遍。但如果有意识地去改变,那么,你可以通过觉知并改变你的选择尺度,去过你自己想过的生活。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上)
自主人格者,因为一直活在真实中,他们的生命里被充分看见,这部分生命里也因此更成熟。这会带来一些好处,让他们既能深入地理解世界,又能真诚地看待自己。他们的自我更和谐,他们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也更和谐。马斯洛认为,真正自主的人具备14个明显的人格特征:
1. 准确和充分地认识现实
马斯洛将人的认知能力分为两种:B认知,即存在认知;D 认知,即匮乏认知。具备B认知的人,现实是怎么回事就怎么认识,不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想象或欲望去认识现象。不自欺是具备B认知的人最明显的特点,相反,具备D 认知的人,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想象或欲望去认识世界的。
2. 宽容但又疾恶如仇
他们能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深切地理解人性的脆弱,从而具备高度的宽容;另一方面,他们对人性中的恶又高度敏感和抵触。
3. 对自己的体验全然敞开
对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们欣然接受,自然地表达情绪和思想。他们坦率、自然,又不落入俗套,而且按照本心去行动。
4. 以问题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为工作而工作,非自我实现者为生活而工作。他们在做事情时非常投入、忘我,被事业自身所吸引。非自我实现者相反,他们也许工作会很卖命,但追求的不是事业自身,而是为了副产品,如控制别人、赢取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甚至变态地要求其他人服从自己。在工作中,自主者总是新意不断,创新仿佛总是信手拈来。这也是因为他们有B认知,而没有D认知。
5. 超然独立的性格
超然独立的性格具有独处与独立的强烈需要,自己做判断,不依赖别人。
6. 不迷信权威和文化
权威和文化不会对他们造成压力。他们不随大流,不受制于文化环境、权威而被动选择。
7. 清新隽永的鉴赏力
他们像是没有“审美疲劳”,能以敬畏、惊奇和愉悦的心情体验和鉴赏一生中所遇到的各种事情,并频频产生“高峰体验”。高峰体验其实是“我”的本质与其他存在物的本质的碰撞。马斯洛对此提出了B价值和D价值的概念。
B价值,即存在价值。自主者既理解自己,又理解别人和自然。他们能以孩子般的心欣赏一切。比如,他们可以看一千次日落而不厌倦,这是一个人看到了事物本身的价值。所谓D价值,即匮乏价值。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匮乏而产生的需要,然后用自己的需要去评判对方,从而赋予对方的价值。非自主的人,需要别人和外物来满足自己,他们根据这些需要给别人和外物硬安上了一些意义。当需要丧失时,别人或外物对他而言所具备的价值也就消失了。
工作也是如此。自主者看到的是工作自身的意义,这是存在价值。而非自主者看到是工作带来的“好处”,这是匮乏价值。但当匮乏得到满足时,非自主者就觉得工作越来越没有意思了,而自主者就不会产生这种感觉。
自我实现者与非自我实现者的最大差别是,前者可以臣服于其他人和其他存在的真相,而后者则陷入自己自恋的想象中。自主人格者是充分把自己活出来的人。结果,这个充分被看见的人,也可以很好地看见别人和外部世界了。也就是说,当“我”被充分看见后,也就能看到“你”的真实存在了。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下)
8. 真切的社会情感
自主者有一种普遍的慈悲心,他们似乎理解所有人的处境,对所有人都有强烈而深刻的认同感和慈爱心。他们能坦然地看待亲人的优点和缺点。非自主者容易分裂,有些非自主者很爱自己的亲人,但对别人非常凶恶。
9. 深厚的人际关系
这种关系是纯粹的存在爱,而不是匮乏爱。他们倾向于寻找其他自我实现者做朋友,他们的爱中很少有控制和征服,也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
10. 民主风范
他们能看到每个人的独特之处,能与任何性格相投的人平等相处,仿佛没有觉察出种族、年龄、教育、宗教等差异。他们70岁的时候也可以和小孩子做朋友,把小孩子当大人一样对待。同时,他们年轻的时候也不刻意蔑视权威。
11. 高度的道德感
自主者有强烈而自主的道德感和伦理观。他们有很高的道德标准,但这个标准常与所在文化的一般标准不同。他们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在各种情境下都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他们不会有两套道德标准,一套宽松的给自己,一套严格的给别人。
12. 批判精神
自主者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批判精神,这是源自存在认知、存在价值和存在批判。他们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批判,只是当周围的一切与他们的存在认知相悖时,他们的自主精神导致了这种批判。
13. 接受模糊状态
能接受模糊状态是创造力的一个典型特征,自主者也正是如此。他们很少受条框的限制,从不急着将一件新事物纳入一个僵硬的认识模式中。他们会安静地等待答案到来,答案没有找到的时候,他们不急着去造一个答案出来。非自主者不能接受这样的等待,事情刚开始,他们就急着去找答案了。别人刚开口说话,他们就已经急着去阐述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了。不这样做,就会焦躁不安。
14. 高创造力
创造力分为自我实现型的创造力和特殊天才型的创造力。马斯洛研究的是前者。他强调,创造力只是自我实现人格的必然产品,自我实现者几乎时时、处处都具备这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源于自主。
自我实现者之所以表现如此,多半要追溯到他们无畏的性格,这要分两个方面:
一是对外界。自主者既不随大流,也显然缺少对文化的顺应态度,他们不害怕别人会说什么、要求什么、笑话什么。因为他们不太需要依赖别人,所以也较少被他人所左右。并且,他们不敌视他人,相反会理解他人。
二是对体验。他们的自我更和谐,他们更能接受自我。他们敢于直面内在自我,同样也敢于直面外在现实,这使得他们的行为更有自发性,而比较少控制、压抑、规划与设计。
这就是自在,即对自发性的信任与尊重。
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战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就像光一样,照亮了他们的一生。这种体验持续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深刻无比,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处于高峰体验的人,有以下一些特征:
(1) 有一种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加整合的自我感觉。更少内耗,更少冲突,更少犹豫,更心平气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高度放松,身体高度协调。
(2) 自我整合感的同时,他们也体验到了和其他存在的融合感。例如创造者与他的产品合二为一,母亲与她的孩子合为一体,艺术观赏者化为音乐、绘画、舞蹈,而音乐、绘画、舞蹈也像是成了他。
(3) 高度地发挥出了潜能,感到自己更聪明、更敏锐、更机智、更强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有部分能量用于行动,部分用于抑制这些能量的发挥,而现在不再有浪费,全部能量都用于行动。此时,他犹如一条一泻千里直奔大海的河流”。
(4) 虽然潜能有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但同时,人又会觉得轻松自如、毫不费力。
(5) 有高度的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力,他们深深地感知到,自己不再是被推动的、被决定的、无能为力的、暮气沉沉的、只能守株待兔的弱者,他们感到自己就是主宰者。
(6) 他们在行动上更具有自发性、表达性、纯真性。无防备,无防御,他们在行动时更加自然、放松、简单、诚恳,不踌躇,不做作,直截了当,有一种特殊的淳朴,他们自由地奔涌出生命力。
那些最能够做自己的人,那些有自主人格的人,他们并没有成为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恶魔”。相反,当他们的潜能实现时,他们成了最好的人。
让情绪流动
任何丧失都会导致悲伤,如果我们不让悲伤流动,就意味着阻断了这个悲伤导致的哀伤过程。这样一来,就会有心理能量淤积下来。丧失越大,淤积着的心理能量就越多,构成一个“情结”,于是给我们带来了各种问题。而让悲伤流动,就会打开这个淤积的能量之结,让卡住的能量释放出来。这个过程也常常会带来一些认知上的重大突破。
关于悲伤,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有过一段描述:
悲伤把你的注意力从积极的生活中转移开,聚焦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上。当你损失惨重或处于极度悲痛的时候,你会想到对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层规划,而不是令人精力涣散的小玩意儿和娱乐项目。
让愤怒流动
理解你的愤怒,问问它向你传递的信号是什么意思,然后富有智慧地去解决它,那它势必会帮助你强大起来。托马斯-摩尔有非常好的表达:
你要理解你的愤怒,最终才能触及它的核心。它有某种深奥的内涵,能帮助你让生活变得有意义。如果你确切地知道什么让你生气、你在和谁生气,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场与事情的重点,以及该如何在情感上加以处理。
愤怒厘清了复杂的生活,并不断将其重组。精神分析认为,生命力天然就是带着攻击性的。当我们能很好地展开攻击性(如表达愤怒)时,生命力也由此得到了张扬。愤怒,给予你力量和动力,让你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具有创意,每一分钟都能表现出你自己的风采。
愤怒有两种,好的愤怒,既能保护你自己的空间,又能促进关系朝建设性的方向发展。而坏的愤怒,常常只能带来破坏。
愤怒的独特价值:人们通常尊重的,都是力量。一个阉割了愤怒与力量的好人,容易获得同情,但不容易获得尊重。所以,要学习直接表达愤怒,你这是在教别人尊重你、尊重关系。
让人们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做出很大贡献。但是,当愤怒被遮掩、隐藏起来时,它的影响则正好相反。
学习直接而合理地表达愤怒,而且是对引起你愤怒的人表达,这是一件非常有张力的事情。你越是能做到这一点,就越会发现,你会拥有更好的关系。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通常也有很大魅力,因为,流动,就是生命。
让欲求流动
没有麻烦,就没有情感
上司是可以“使用”、可以管理的,而且你越是这样做,上司反而越喜欢你、越重用你。
让你的声音流动
你必须重视自己的表达方式,也要注意自己对别人的回应方式,表达与回应在人际关系中是很根本的因素。不懂表达,特别是不懂回应,很容易给关系造成很大的破坏。
精神分析会强调,对幼童来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并且,幼童获得的回应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他未来的沟通能力。不仅要回应,而且回应要及时。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无常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因为选择决定了你是谁。
做选择时,外部世界和你的关系会内化到你的内心,而这时候,你的根本良知在看着你。为了生存,为了强大,为了活下去,你可以去做只对“小我”有利的选择,可根本良知还会发挥作用,让你知道,你做了什么样的选择。头脑可以让你自欺欺人,屏蔽根本良知,可内心深处,它是不能被屏蔽的。
你的选择,决定了你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心灵世界。你的选择越是黑暗,越是执着于“小我”的强大与存续,你就越怕死。并且如果你一直在追求强大而邪恶,你会隐隐地感觉到,永远有更强大而邪恶的力量存在着。相反,如果你的选择越是光明、越是善良、越是相信爱,你就会越放松。而且会有一种深刻的坦然,你不是那么怕死,甚至坦然赴死。因为如果死后的心灵是坠入光明中,那有何恐惧?
自性化:从生到死的英雄之旅
自性指的是内在本性,它隐然有超越自我之意,而超越自我像是在自我之外寻求大于自我的东西。自性化则指的是,一个人深入自我,成为他自己,反而会发现有更大的存在。
当一个人完整地领悟到生死时,这才是自性化的完成。什么叫“完整”呢?荣格有一句话:“将整个世界,聚于己心。”即你看到整个世界所呈现出来的所有故事,其实都是人性的完整体现,而这外部世界的一切,同样都藏在你的内心。
大胆地去做选择,投入各种你所渴望的关系中,勇敢地展开你的生命。同时,开放地感知你的身体-------这个关于选择的测量仪器。选择了爱,就敞开地去体验爱;选择了恨,就全然地去感知恨。当身体一再不舒服的时候,也要问问自己是否选择错了。
身体的舒服与疼痛,只是一个初步的信号,当你一直尊重身体的信息时,你就尊重了“真实自体”,然后透过真实自体,就可能会碰触到更根本的存在。那时候,尽管你的身体可能伤痕累累,但你的心灵却会有饱满、丰盛的感觉。这会让你坦然地面对无常,因为你的心灵感知到,在万物流动、变化的无常中,像是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恒常存在。
你越是不真实,越是没有活出自己,越是没有触碰到那个更大的存在,你才越是在意身体的死亡。
在无常面前,我们容易感觉到自我的虚弱,而且无常太残酷,我们也容易觉得自己人生因为无常就像是悲剧一样。可是,如果你没有做主动的选择,那你的人生连悲剧都不算。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怎么做选择,那还是别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悲剧,其实不过是无意义的荒诞剧而已。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