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浮躁》读后感
贾平凹是小说大家,他的作品总是令人抚卷赞叹,给人启迪。现在距贾平凹先生发表长篇小说《浮躁》的时间过去了整整24个年头。《浮躁》是1986年发表的,那么,为什么我还要“旧话”重提呢?因为,依我之见《浮躁》确是贾平凹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渐趋成熟的标志性作品。《浮躁》无论从思想性、人物塑造还是创作方法以至语言结构的风格等方面都比较完美,可以说,《浮躁》也是贾平凹在长篇小说写作方法上发生根本变化的一个转折点。贾平凹在长篇小说的写作方法上曾透露出先散后整、螺旋式向前携进的思路,这也是他的作品为什么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丰富的原因之一。当然,在所代表的创作时段和创作水准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正因如此,我认为《浮躁》是贾平凹在长篇小说方面的第一个高峰期,或者叫第一个高峰到来的标志。
《浮躁》既然是一种交替状态的作品,它就有着《浮躁》前后两种不同的创作思路所表现出的特征。亦即《浮躁》前的现实主义和《浮躁》后的表现主义。
1981年,贾平凹由于企图在创作上进行新的探索而偏离了所谓的正统的现实主义轨道,引来了无数十分尖刻的无端批评。但由于他连续几部描写农村题材的中篇小说频频获奖,贾平凹的艺术才华和价值便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按一般的逻辑,贾平凹应该乘着这股顺风,大张旗鼓地沿着这条坦途向前奔跑,然而,贾平凹却明确地宣告,他将打破这种对他来说有些束缚的写作手法,而以另一种更为自由、更为适意的方式行走于文坛。这种勇气,这种魅力是非凡的,也是潜藏着巨大风险的。因为,这等于自己给自己加码,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那些“聪明”的作家是绝对不会干这种“蠢事”的。可见贾平凹真真切切地开始实践了。由此可见,他具有多么强的自信和勇气。事实证明,贾平凹不是夸海口、讲大话或哗众取宠,而是他胸有成竹地把早已构思好的计划适时地公开罢了。
那么,对贾平凹来说,更为自由和惬意的手法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1986年以后《太白山记》等作品为代表的“以实写虚”的表现主义创作的原则。
《浮躁》的主题正是对这种表现主义创作原则的实践,所谓对社会心态或时代的关注与捕捉。“浮躁”二字不正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广大人民不满现状而又不知何为的社会心理的形象描写吗?尽管改革和开放是政策的变化,但政策的变化必然引起整个社会全方位的动荡,由此也必然会激起人们的各种心理和精神的波涛,亦即有困惑、有不满、有狂喜、有旁观、有期待、也有纠结着这一切情绪的浮躁。具体说,就是想有所作为而不知何所为的矛盾,想致富又不知从何下手,只好胡乱折腾、盲目摸索。表现在小说中就是或卖老鼠药、或放排、或打铁、或办皮包公司,但都由于不得法或不走正道以致于不但没有致富。甚至更加穷困潦倒。即使一夜暴富,最终还是落个家破人亡,不得不改弦易辙,或一蹶不振,或重振雄风。
金狗、小水、雷大空、田中正等是小说中几个有声有色的人物。
金狗代表了正义,代表了农村下层百姓的希望。他被信为是当地一种名叫“看山狗”的吉祥鸟的化身。他自尊、坚强,从不向恶势力屈服。于此同时他又有知识,善思考,不盲从、不冲动。这就使他虽夹在田巩两家明争暗斗的漩涡中仍能游刃有余。但金狗也有一个不可克服的弱点,他过分优柔寡断,在感情问题上丝丝蔓蔓,以致与小水的结合几经周折。他原本不爱英英,但由于经不住英英肉欲的诱惑与她发生了关系,这就使他被迫承担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拒绝小水而和英英定婚,他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轻浮男子。但在感情极度空虚的日子,他又可以与一位有夫之妇私通。他嫉恶如仇,刚直不阿,为了追求真理,不改邪归正与世俗和传统公开对抗。他用内参的形式报道了某县政府弄虚作假的行为遂得罪了某些权贵,加之常常据实说话,不阿谀奉承,这就成了他后来被停职检查并且被解雇以至误捕的把柄。但这些并没有使他屈服,反倒使他更加坚强,当他重操水上运输营生时,很多年轻人心甘情愿的投到他的麾下。由此可见,他在农民心目中是一位响当当的、敢作敢为的英雄人物。
小水在本质上是一位舒心传统的贤妻良母式女子。她聪明能干、温柔善良、会体贴人,但却命运多劫。第一次结婚还没有圆房老公就因病而死,她空落了一个寡妇的名声而又回到了爷爷的身边。第二次嫁给了福运,虽说也不理想,但生活还算有些希望,可好景不长,福运又死于非命。面对村里人说她“命硬克夫”的指指点点,忍受着孤儿寡母的寂寞和无奈,还要对书记的百般调戏和侮辱给与抵抗,小水活的多么艰难!
然而,小水并没有就此倒下,反倒愈来愈勇敢和乐观。当金狗被捕以后,为了使金狗安心等待朋友们的营救,她机智地用演双簧的办法给他捎信传话,甚至在狱墙之外高声唱起了船工号子,给金狗鼓励打气,也给那些败类施加压力。小水和福运的结合尽管有些勉强,但却是出于她的自愿。在这件事情上,小水的善良、软弱、独立和灵活的性格表现得更为具体,她之所以选择福运,一方面是为给自己寻找一种保护和支持,别一方面也是她作为女人的本能的要求,再者也表现了她对金狗负情以及命运不公的不满与抗争。小水是一位令人尊敬、使人同情、讨人喜爱的女人。
雷大空这个人物正像他的名字一样不是一个一般的角儿,他天不怕地不怕,敢冲敢闯,在《浮躁》这部小说中是一个时代最强烈的人物。虽然他文化不高,但心眼灵活,能说会道。改革开放使他有了用武之地,如鱼得水,很多人还在犹豫不决、观望不定、前怕狼后怕虎的时刻,他就只身南下,走州过县买老鼠药,贩银元到处闯荡为生。当国家充许私人开办公司的政策刚一颁布实施,雷大空理所当然就成为白石寨第一个民办公司的总经理,并非他有多少资本,完全是依赖于他的大胆和灵活的头脑,钻政策空子,空买空卖,搞皮包生意。但雷大空为人豪爽,行侠仗义,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他毅然砍掉田中正的脚趾,热情地安排小水到公司的贸易货栈帮工、捐款建校等等,慷慨大放,从不犹豫。
不过,雷大空的失误在于其过分莽撞,他依靠投机进行钻营,这在短时间内也许有所收益,但时间一长自然会露出马脚,到头来他最终的失败是意料之中的事。他的直接死因是被某些当权者所谋杀,这又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复杂的社会形势。由此可见,雷大空这个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过程中种种不成熟的现象和思想,如投机取巧、一夜暴富、不正之风、目光短浅和机不可失等等规律。
《浮躁》在艺术上以写实为主,在同时期反映改革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中,无论揭露官僚主义的深刻程度(家族意识和私欲膨胀的恶果),还是对当时社会总体精神的概括,恐怕只有山东作家张炜的《古船》才能与之媲美。
综上所述,《浮躁》是一篇耐人寻味的作品,使读者颇觉震撼,深受感动的佳作,并且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中国小说的固有传统就是传奇性,其实外国小说也不例外,“好奇”是各国读者的共同趋向。它能使人恨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知道故事的结局之后,方才释然。
《浮躁》乍一看好像是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的翻版,但实则同它们大相径庭,主题迥异,情节跌宕、构思巧妙、人物独特。是传奇小说的另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凡是小说,悬念是必不可少的,看了前面就知道后面,读者自然会感到厌烦。好的小说结局是人们猜不到的。当然应当合情合理,合乎生活的逻辑,也就是所谓读者意料之外,事物情理之中。
《浮躁》的最大艺术特点就是悬念的精心设置。它能高高地吊起读者的阅读口味与兴致,带着满腹的疑团与好奇,迫切想知道故事的结局。诚然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生活阅历,睿智巧妙的构思技巧,那是无法做到的。当前一些小说之所以引不起人们的兴趣,缺乏悬念是一大弊端。在看完小说之后读者才恍然大悟,如醍醐灌顶,慨叹不已,佩服作者写作技巧之高超。
小说成功的关键是主人公能否站得住?是否鲜活?能否给人以深刻难忘,挥之不去的印象,也就是恩格斯所说不可替代的“这一个”或“典型人物”。
雷大空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的重大典型,一个代表性人物,雷大空的形象是独具风采,光芒四射的。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可爱可敬的“开拓者”。贾平凹为当代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农村改革者形象。他鲜活、鲜明、真实、可爱,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典型代表。
对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农村文化和乡村民众进行关注和反思,是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的一贯追求的目标。在寻梦的路上,贾平凹就如同一条鱼,一直处在动态中,不断地改变自己、肯定,再改变,再肯定,其结果是在文学诸多领域中自由穿行,忽而小说、忽而美文,忽而随笔,忽而书画,使他成了开放的、多元的人。
近年来,贾平凹的小说创作渗透了他对中国社会现状极大的热情、严谨的态度、参与精神和学术研究,特别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智慧,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思想的枯竭才是致命的,登峰造极,靠的是探索,靠的是创新。
按理说,《高老庄》《怀念狼》《高兴》这一部部巨著完成之后,也该歇歇了。贾平凹却不,一鼓作气又写出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新作《秦腔》,对于茅盾文学奖,贾平凹充满了感恩之情。人们注意到,在陕西文化界为他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上,文化界知名人士们评价说,贾平凹的一系列长篇小说直面社会,既有文化含量,又是人生价值的真实体现,文笔好,很吸引人。
从《浮躁》到《秦腔》,我们欣喜地看到:贾平凹,终于登上了又一座文学高峰!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