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孩子与恶》有感
读《孩子与恶》这本书时,正值期末复习的时候,我不禁感叹这本书来的真是时候,这本书就是来解救我的,这本书就是上苍赐予我心灵的力量,赶走焦虑,让我真正心平气和地度过了这个期末复习阶段。
在第一章《恶与创造》的开篇,作者说自己拜见了日本当时很多富有创造性的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这些人物哪一位都称不上是好孩子,没有一个人有着乖宝宝一样的孩提时代。逃学、偷窃、欺负人、撒谎、孤僻,反抗等等,简直可以做一本“坏孩子”手册了。但是他们后来的成就无疑是非凡的,但河合先生说这些人好像都没有得到学校教育的多少恩惠。后面又提到“现在的日本教育整齐划一,排除哪怕稍微有一点点异样的力量实在太过强大,搞得创造力很强的人在正规的学校里难以生存。”这些言论让我耳目一新,也感同身受,这是在说日本的教育,不也是在说中国的教育吗?我不禁为每天“辛勤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感到一点悲哀,毕竟这些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都不是学校培养的。
在《个性的显现》一节中,河合先生说,现在的日本教育界,特别愿意强调发展个性。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日本人不能老是以整齐划一的形象出现,越来越多的人痛感到作为一个有个性的人与他人交往的重要性。读到这里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木讷的日本人形象,发笑之际突然间又有一种苦涩涌上心头,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这幽默的背后隐藏的是河合先生对日本教育的失望吧!河合先生说,想要发挥个性,出发点必定是这个人要热衷于自己喜欢的事情。说白了,个性的显现,总归会在那里散发出一点“恶”的气味,不是吗?那么什么是“恶”呢?“为了维持群体,必定需要一定的规约,违反了规约,就是恶。破坏规约就意味着打乱群体秩序,危害群体的续存,就是恶。”明知破坏秩序,明知对自己无益反而有害,可还是忍不住要去做,这一点,无论大人孩子都没有多大区别。所以不得不承认,“人类的心灵”具有破坏性,具有恶的倾向。尽管恶的基准因文化而异,但可以说所有的文化都强调不可行恶。可同时,任何文化当中,恶人都不会绝种。不得不说,恶,在人类的生活中很重要。
河合先生的这番言论,让我体会到“恶”无论如何是必然存在的,既然是这样,那我们就没有必要为“恶”的存在而困扰。想想班级里那些孩子身上的各种“恶行”,想想生活中不同人身上散发出的各种“恶”,心中不禁得到一种豁然,我觉得人真的没有必要为必然存在的东西而大伤脑筋。一位哲人说“一切善良都不可能创造,因为善良太缺少想象力。”也就是说,恶的存在很重要,没有“恶”,就没有创造。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再去看课堂上那些望着窗外发呆,课堂上东张西望的多动症患者,一小时磨蹭不出几个字的蜗牛,亦或是爱给别人起外号,操场上横冲直撞惹是生非的男生,我的心里没有了盛怒的感觉,而是多了一个疑问,他们难道就是那些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想到自己可不能成为扼杀未来人才的历史罪人,我的心里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平静,然后平心静气地去处理他们的问题。我发现从未有过的神奇效果,当你心平气和地去倾听他们的想法,耐心严肃地去表述你的要求时,他们也似乎变得安静地开始反思了。我为此时的自己的表现激动不已,突然间觉得自己找到了教育的真谛,从未有过的幸福席卷全身。河合先生说,“任何创造的背后都混杂着破坏性,我们生存的世界早已形成应该有的秩序,在既存的秩序当中想创造出些什么,必定要破坏掉某种旧事物。”如果我们能够早点认清现实,了解了世界就是这样前进的,我们为何还要焦虑,我们只要耐心地解决问题就好了。我真的庆幸能在书里与河合先生相遇。
在《身体与恶》一节中,河合先生说“历史慢慢演变着,现代人成了跟自己的肉体渐渐分离的存在,活生生的身体的感觉变得越来越弱。活着,就变成了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认识事物、思考事物上,人自然就成了头脑发达、四肢羸弱的“大头人”。大人们期待着孩子拼命努力尽早成为这样一种人,认为这才是好孩子。看看夜校高中里的学生,就像我们小时候看不起的那些有钱人家的少爷一样,不通人情、撒娇耍赖、懦弱胆小、欺软怕硬......”读到这里,我真的有很多的同感,现代人盲目的追逐、攀比,好多人活在自己限定的游戏规则里而不能自拔。朋友聚会时,发现大家都不会倾听了,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焦虑中,但是当你想劝慰时,无异于隔靴搔痒,根本无济于事。有时真的有一种困惑,到底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只有我自己醉了?
现在的孩子更是可怜,这些焦虑的大人,只关心孩子的分数,父母一点不信任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跟别人比较就看不明白自己的孩子。现代的孩子,时刻在大人的目光监视下活动,大家都被养成了乖孩子。在日本,这些好孩子们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是活活地被嵌在某一种规范里。富裕起来以后,日本人拥有了以前从没有过的方便和舒适,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然而为了维持这种状况,需要持续努力地工作,心思都花在了怎么挣钱上,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少,甚至很难悠闲地跟家里人一起吃吃饭。其次,为了息事宁人,经常会用金钱去解决需要花心思对待的问题。比如说,老是没有时间跟孩子们在一起聊天啊玩啊,为了弥补这些亏欠,给孩子买很多不必要的零食、玩具等等,或者给孩子买一些很贵重的东西。从表面来看这种状况,好像是爱孩子爱得过分了一样,其实孩子根本没有感受到爱。还有人说不要太娇惯孩子了,其实既没有“娇”更没有“爱”,只不过用物质把孩子埋起来而已。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越来越淡薄,在需要对孩子花心思的时候,图省事儿简单地用钱打发他们。
河合先生说得太对了,我们现在的家长不也正在这样做吗?他们似乎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过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他们要如何去帮助孩子成长,大人们打着“善意”的旗号,“为了孩子的幸福”的所作所为,有多少只是陷孩子于不幸。大人们过度干涉结果破坏了孩子的个性。总是挑毛病,搞得孩子们越来越缩手缩脚,没办法尽情舒展自己的可能性。教师、家长都过于性急,上来就想教会孩子,或者不停地指导,缺乏耐心等待孩子自发的成长。当孩子的内心开始出现了“恶”的萌芽时,大人们在等待观察“这个芽会怎么发展、会有什么样的过程”之前,就伸手把芽给掐掉了。大人的这种“善意”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
河合先生的这些话精准地指出了现代教育的弊端,我们的教育不值得反思吗?我们是否也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呢?正如河合先生说的那样,现在找到赋予时代教育应有的姿态,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
在《现代的欺凌》一节中,河合先生说,“教师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对某一个特定的孩子施加压力,这样也就无意识地从背后支撑着孩子们的欺凌行为。反过来,如果教师能够从心底认可每一个孩子不同的个性,欺凌现象就会减少。”是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至关重要,但是教师的意识更为重要,因为没有正确的观念,必然会顺势产生错误的结果而不自知。那么面对欺凌,我们该采取何种对策呢?河合先生说,千万不能让自己的思考短路。很性急地想根绝欺凌现象,那只不过是在逼着孩子们挖空心思地躲避大人的眼睛,让欺凌现象反而变得更阴暗,狡猾。所以,要考虑对策,就要认真地思考欺凌的状况,在事情的根本处想办法。我们要把着眼点放在如何让孩子们发现学校生活的乐趣,把孩子们的精力引导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例如我们的百班千人、班班有读的共读活动就很好啊!总之,面对欺凌不能短视地找一个“防止对策”,而是想办法让孩子们舒畅地发挥自己的个性,这样欺凌现象就难以发生了。这让我想到我们学校组织的多彩的课外特长活动及体育活动,让孩子们的精力有的放矢,为发挥学生的个性创造了展示的空间和舞台!
河合先生说,要解决这类问题,并没有一个通用的办法,能够对应每一种不同的场面、我们必须找出符合独特情况的独自解决办法。但是我想说的是,既然我们了解了“恶”是创造的源泉,也必须存在的,那么我们至少不会再因为看到“恶”而心生焦虑,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心平气和的做教育。感谢河合先生的大智慧,让我拥有了一种心平气和做教育的底气!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