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作计划】
《科伦拜校园事件》是一部由迈克尔·摩尔执导,Jacobo Arbenz / Mike Bradley / Arthur A. Busch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伦拜校园事件》影评(一):用新纪录电影的手法讲一个残酷的故事
迈克尔莫尔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民众压在心底不敢同强权者发出的暴怒,诘问都讲出来,让美国人看到所谓大人物的尴尬和困窘,同时,借用新纪录电影不受束缚的理念,把美国人民不愿意面对的事实讲成一个残酷得故事,即使逃避现实也到不了一个童话世界,这样的新纪录电影和政论电影,还有几时才能出现在中国的大荧幕上?希望那时我还活着。
《科伦拜校园事件》影评(二):12.28笔记
《科伦拜尔的保龄》
迈克·摩尔自己变成了符号,把自己和摄影机作为结构性因素暴露在观众面前,是主观的立场,但是他关心的每一个议题都是问题非常大,这和中国的自反/表演的纪录片所关注的题材是不一样的。
以这么一个欢快的、有点狂欢式的片子作为这一年的结尾。########################
《科伦拜校园事件》影评(三):因为在美国而不是在中国
看Micheal总不会担心失望倒是真的,可是要不要都是一种模式啊。在一个买菜刀都需要身份证的国度,看他片子应该都可以做到像接受采访的Marilyn Manson般淡定,这或许是因为我们勤于锻炼的结果吧……如果Michael在中国说不定已经可以得“诺贝尔和平奖”了又何必和Oscar较劲,当然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他还有心拍下去的话……最后想说的是还是没有sicko好看,~
《科伦拜校园事件》影评(四):美国为什么每年有那么多人死于枪击事件
这个纪录片中给出的答案有:
1、媒体为了收视率喜欢大肆渲染种族问题与暴力事件,而很少追究暴力事件深层的原因。进而不断强化恐惧感。(这说明即便是民主国家的媒体也还是有不少毛病的。当然专制国家的媒体的毛病更严重)
2、政府为了把更多的钱投入到军事中,有意渲染恐惧感,从而得到民意的支持。包括来自于国外的和人们相互之间的对立的恐惧感。
3、有不少人因为恐惧感而获益。比如卖武器的。
4、社会保障做得不够好,导致一些人直接或者间接走向犯罪。比如没钱的人持枪抢劫。比如穷人花太多时间工作忽略了孩子,使一些孩子走向犯罪。加拿大的居民也拥有很多武器但犯罪率极低,政府对普通人的福利做得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科伦拜校园事件》影评(五):认识美国人
【2022.4.30】述说了美国人民对持枪自卫权的意识和抗争过程,美国政府带着正义的面具支持独裁统治,多年来一直发动战争空袭,在科伦拜事件后人们开始质疑,开始自发的做出一些反常的行为。
其中一个怪异的歌手引起的大面积的关注和引响。在与采访者的对话中他被问到:“如果直接面对存活学生或居民,你会对他们说什么?”他回答:“什么都不说,我会听他们说,没有人这么做."
中间有段用美国人缺乏安全感的动画解释为什么只有美国枪杀数如此之高,简单直白。
纪录片又走访了加拿大,论证了美国如此恐惧有很多来自客观原因,政府缺乏对贫穷的重视,漠视(受害)民众,社区生活保障,人种内部的矛盾与敌视。
《科伦拜校园事件》影评(六):性格决定命运
拉斯维加斯枪击事件后看的,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美国会枪支合法,纪录片探讨了很多原因。媒体以及政府一直在制造恐怖的气氛,也许是因为枪支武器背后还涉及很多利益集团的利益,强大的利益是不可撼动的。美国的种族隔阂很严重,美国人民一直以来都很缺乏安全感,他们认为必须拿起武器自卫。但是我觉得背后不可语人的利益纠葛才是真正的原因。美国一直以来的霸权主义,在世界各国挑起战争,才导致了911,而911更加重了美国人民内心的恐惧,极度缺乏安全感。加拿大和美国政府的对比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加拿大政府主张的是:众赢才是赢。而美国是剥削底层人民制造的假平等。终究是一个国家的特性决定,就如性格决定命运。看完才知道原来导演就是华氏911的导演,致敬。
《科伦拜校园事件》影评(七):《科伦拜恩的保龄》
《科伦拜恩的保龄》这部片子颇似《看见》中的一档节目,通过多方取证问询试图接近真相。有句话说,真理越辩越明,我是不太能理解这句话的,我想就像这节目所呈现给我的,始于迷茫终于更高层次的迷茫。
枪杀事件频发的美国到底是什么时候种下的种子,这颗种子到底是什么?导演现身片子带领我们试图去揭开谜底,但结果是一种惧怕和多种元素共生的恐怖氛围。那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又是需要追问的谜团。导演否定了单一的说法,电视暴力、摇滚音乐、枪支拥有量、暴力历史……给我们的答案便是多元共生的组合。
事件并非存在于真空,我们无法定量研究、无法指定变量,因为社会本来就是一个杂芜繁生的多面体,片面截取、定性都是一种失真。换用《看见》的一句话:思想处于一种摇晃的状态,不断平衡、不断追寻、不断质问才有可能越接近真相。《科伦拜恩的保龄》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值得学习、借鉴,称之为纪录片可,谓之为调查节目行。
《科伦拜校园事件》影评(八):我支持民众必须拥有枪支。
看到记者采访科伦拜校园事件两个女亲历者的时候,我笑死了,两个打扮的很入时的女高中生,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讲述惊心动魄的场面,笑死我了,看这两个女的打扮,平时肯定也是在学校欺软怕硬的那种,绝对属于恶棍级别的。
我支持枪击案的主谋,有些事情只能以暴制暴,只有这样才能让听不到你呐喊的人心灵得到震撼。就像电影 Elephant / 大象
导演很左派,一面播放美国的所谓的高贵,同时也播出美国历年在国外的种种暴行。
什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都去见鬼吧。这个世界永远是弱肉强食的的世界,现在是,以后也是。
我支持民众必须拥有枪支。
《科伦拜校园事件》影评(九):中心思想不明确
暂且不说别的,就美国为什么持枪犯罪率这么高本片就根本没有给出一点点缘由,也没有一根中心线,如同泼妇一般谩骂一圈。我们来看一下,最前面基本陈述了一下Columbine事件及其周边的人物采访,然后开始找原因。1.美国生产大量的武器。为此还采访了lockheed martin的发言人,然后抨击了时为NRA主席的Charlton Heston,称他的rally促使枪支泛滥。在简单反驳了Marilyn Manson不是让年轻人愤怒的原因之后,又开始谩骂美国的媒体。2.媒体的种族倾向明显。请问这和美国的犯罪率高有什么关系。黑人不会因为电视上攻击了黑人而去持枪杀人。然后去了加拿大,猛抽了自己第一个推论的嘴巴。3.武器泛滥没关系,加拿大武器也泛滥,但治安一直很好,原因是大家普遍不恐惧……到这里可以肯定这个胖子一定不知道什么因果关系。4.武器太容易购买。找了几个人到K-Mart闹了一圈把子弹业务停了。最后去了Charlton Heston家了扯了扯淡走了。总体而言片子完全没有逻辑啊,你说的1234确实都是事实,但彼此根本没有联系更谈不上一个成为另一个的原因。整个一个泼妇骂街纪录片啊。不过话说回来Michael Moore是挺勇敢的,但这个片子的好坏也没有关系。就这样吧,当看新闻了。
《科伦拜校园事件》影评(十):更为深邃的世界
我认为导演选取了非常精微的视点来向美国人、甚至是向世界上的每个人来展示美国的枪支暴力问题。
导演并没有在片中说出任何关于该问题的关键性语句,而是依靠发问来发人深省。
而这显然是一个邀请。导演邀请观赏本片的每个人都来设法思索这中间的根源性原因。导演否定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暴力影片、学生教育、暴力的历史等等……而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政府、媒体、还是美国人自己?我们发现导演就美国人的某种行为——特别是针对种族差异,似乎可以找出一个结论,但在本片的关键性议题上,却仅仅作出客观的铺陈;而我认为就这个问题而言,如此的处理方式或许确实是恰当的,因为这真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并且我认为就这样的纪录片也可以让我们这些非美国人进行一番联想——在我们身上所具有的某种观念(任何与传统有关的)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如果我们稍微思索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结论都是在某种情境内被得出的,而深处其中的我们,也许无法发现经由外部的人生历练所形成的一些定势思维对我们得出结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而如果是就本片而言,看看购买枪支的美国人所说的就可以了解了)。所以返回来说,导演虽然可以暂时性地“跳出”美国,但对于那“真相”的答案,仍然需要保持沉默。
在更为深邃的世界里,一个真相仍秘密地隐藏着。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