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崇拜,由古代的龙崇拜演变而来。在仲夏端午节,龙七夜在正南的中心翱翔,这是一年中最“中心”的地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演讲稿范文汇总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演讲稿篇1
亲爱的老师 同学们:
大家好!
多少次的期盼,多少次的守望,在 这粽香飘香的季节,我们以随同那屈原的带领下,一起走进‘端午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端午清晨,人们纷纷踏出家门,到各自计划的目的地进发,这便是端午人们的一个习俗:踏青。路上人山人海,向远望去,一片沸腾的海洋。出行的人们,还有 一项任务,就是折一些树枝,再买一个葫芦,挂在 自己的家门上。这,变成了 端午的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走进‘端午节’,踏青游玩,折下树枝,憧憬期望。
“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称假虎丘。”端午,‘赛龙舟’是必不 可少的一项。河溪两边人山人海,锁呐声,腰鼓声,鼓号声,大鼓声,汇成一片,响彻长空。随着一声枪响,两条龙舟宛如离弦的箭飞向目标。湖水飞溅着,人们的心情也随之飞溅,呐喊加油声络绎不 绝,一浪赛过一浪。
走进‘端午节’,龙舟越过,团结一心,齐心协力。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碧绿的粽叶将糯米包裹其 中,略带着些微微的清香。我也动起手来,开始‘包粽子’,将对屈原那深深的敬意凝住其 中,宛如屈原那时那英俊潇洒的面孔已浮此刻 我的眼前,随之咕咚一身,带着无限的悲愤,投入江 中。百姓们纷纷‘包粽子’投入江 中,以免鱼虾会吃掉他的身体。从此,每逢端午佳节,各家都会‘包粽子’,空气 中粽香不 曾散去。
走进‘端午节’,粽香怡人,祭奠屈原,铭记先烈。
走进‘端午节’,领略传统文化别样的内涵,感受传统节日迷人的魅力,萦绕心头的是缠缠的暖意,挥之不 去的是绵绵的情意。
谢谢大家!
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演讲稿篇2
亲爱的老师 同学们:
大家好!
再过几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相信大家都很清晰,它是纪念我国闻名的诗人 ‘爱国’主义者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所在 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 弱肉强食的时代。那时的楚国在 列强环视的状况下,却不 能及时的发明自己的错误,依旧墨守陈规,没有 改革的锐志,在 国力方面远远地被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 了 后面。面对连年的战争失败,割地求和,统治阶级采取的办法是偏安一隅,置国家存亡不 顾,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 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对当前的形势有 着清醒的熟悉,于是在 国内倡导推行了 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 旧贵族遭到了 诋毁攻击。
面对压力,屈原秉持宁折不 弯,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的思想,在 与保守势力的斗争 中显示了 自己的高尚节操,赤诚的‘爱国’之心。
这一片冰心,穿透了 两千年的时空,依然光耀在 中华大地。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倡导的.是什么呢?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是面对强权宁折不 弯的‘精神’,要体会到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体会到屈原对于这片土地,也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广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 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 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 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知道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来之不 易,学会珍惜我们看似应得的宽敞璀璨的教室,我们的 学习的机会,甚至我们的衣食。这都是我们的父辈甚至我们的祖辈怀持‘爱国’的理念,对幸福和平生活的憧憬,扫净了 自鸦片战争之后
后布满在 中国人民头上的阴霾,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拼搏来的。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 的同学“玉可碎而不 改其白,竹可黄而不 毁其节。”,期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 ‘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能为自己的将来铺垫繁花似锦的人,能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
谢谢大家!
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演讲稿篇3
各位师生:
大家好!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史上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集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00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演讲稿篇4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传统节日端午节》。
再过几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端午节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到现在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呢?
第一,端午是纪念诗人的节日,是爱国的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屈原沉入汨罗江之后。人们自发的把装米的竹筒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呐喊鼓乐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现在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密不可分。端午节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
第二,端午节是讲究卫生的节日。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时,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病虫害渐渐增多,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我们江南地区也将进入闷热、多雨、潮湿的梅雨季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人们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悬菖蒲用以驱赶蚊子苍蝇、虫子蚂蚁、净化空气,后来又加上了石榴花、大蒜和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端”。
端午这一天成年人要喝雄黄酒和菖蒲酒驱蛇虫,小孩要佩戴藏有朱砂、雄黄、香草的香囊预防疾病。这样来看,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第三,端午节是体育节,因为这一天人们要在水上赛龙舟。龙舟竞赛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它不仅要有体力、耐力,而且还要团结协作、机智灵活,更要熟悉水性。这些都是长期锻炼的结果,绝非一日之功。端午龙舟竞赛能对群众性的水上运动、强身健体、民众团结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现在龙舟竞赛逐渐演变成一项国际体育赛事,起到友谊纽带的作用。
第四,端午是美食节,因为我们要吃粽子。古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人们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形状上有四角形、锥形、菱形,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筒粽”等等。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粽子;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浙江嘉兴粽子最为有名。可谓粽叶飘香粽子可口。
现在,端午节被列入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也正在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内心力一次加强和洗礼。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的每一个传统佳节,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底的红火起来。
还有,等我们过完端午节,整个学期也临近尾声。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上好每一节复习课,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复习,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演讲稿篇5
亲爱的老师 同学们:
大家好!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终人散空愁暮, 招屈亭前水车注。”刘禹锡这首[竞渡曲]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传统节日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春节 端午 中秋节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彰显着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结力。
中华民族分布如此广泛,却能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相当程度上得益于节日民俗的存在 。这些节日已经成为全社会 全民族的共同节日,体现着共同的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 "‘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更应该弘扬 中华民族文化的节日。20__年,韩国将‘端午节’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20__年,‘端午节’被正式认定为韩国的非物质遗产。用骇人听闻来形容这个消息兴许有 些言过其实,但至少它发人深思。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却成了 别国的瑰宝,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内心又会作何感想?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 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 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 在 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 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怖,形成了 我国传统节日最鲜亮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 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 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 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 特有 的魅力。
我们肩负着老师和家长的殷切期望,面对如此的现状,我们不 能无动于衷;复兴 中华文化,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兴许无法改变‘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的事实,但我们可以用 中国传统思想 中的“仁义礼智信”来勉励自己。在 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 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 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 熟悉又如何了 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干买到,他们不 但继承了 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 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 中,形成了 独特的生命力――在 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 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
在 很长一段时间里, 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简单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定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 句话说的好:惟独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 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 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 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 光是传统节日,整个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盛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 中国在 内的发展 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 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新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 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 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 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 要冷落了 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 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悠悠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就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我们不 能让它断流;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应在 我们的手 中发扬光大。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挽救 中华文化。
谢谢大家!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