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注学生生活意识,将小学语文教育回归生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时代格局的要求。语文新课标的开展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将语文教学的课堂回归于社会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的语文教学规律进行了总结。本文通过对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来探究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内涵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质内容,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和生活为同一过程,生活就是人受教育的内容,教育须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才能发挥教育功效,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他认为,人们因在社会中的生活不同,使得人们所受的教育也趋于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运用生活的力量来进行生活的改造,即为生活教育,运用有目的的生活来改造无目的生活。人所受的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生活的前进而不断前进,具有与时俱进的性质。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是紧密联系又有着定义上的区别与逻辑延伸。“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是指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变化就是人受教育的范围。“社会即教育”将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主张将学校纳入社会的范畴中去建设,学校于社会的范畴中,但不代表学校即社会,整个社会都是生活的场所,亦是教育的场所。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由杜威“从做中学”理论延伸而来,是陶行知先生对杜威“从做中學”的理论继承与发展,亦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其主要内容包括:(1)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2)教师教的方法需根据学的方法;(3)教师应教与学相结合进行,做到教学相长。教学做合一方法论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当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一)理论价值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改革实施对其教育目标进行了新的阐述,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理念进行转变,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对教师的语文教材知识的灌输和讲解功能进行弱化,采用更加生活化的新颖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现实价值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与教育的一致性。生活与教育的结合反映了现代教育改革的客观规律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旺盛的生命力,通过教育实现国家、民族以及人的现代化改革建立“合理的人生”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真人”来实现人类最终的解放。
三、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欠缺生活化教育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对生活教育理论缺乏必要的研究与实施,教师没有专业的生活教育培训方式,对生活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的重要意义也不够了解,因此,导致小学语文教育中缺乏生活化教育。
很多小学语文工作者在实施语文学科教学工具的属性时,对人文性教育缺乏重视,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知识讲解时过分依赖教材,使得语文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脱离。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局限于学校教育空间,与社会生活教育大环境相脱离。
(二)生活教育实践出现偏差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教师对语文教育的特征缺乏理解,对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出现偏差。
小学生普遍存在自制力的缺乏,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指导者教导其如何开展有效学习。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存在过分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差,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使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不了指导作用,语文课堂因缺乏引导而过分散漫,使得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
现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在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等方面的应试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已出现种种弊端,制约了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很多高分数低技能的学生,制约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在科技与知识革命的现在,从小学生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统一教学思想,走出应试教育误区,课堂引入生活化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学,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飞速提升。
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教育理论的具体应用
(一)营造语文课堂生活化情境
生活现象沟通语文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将课本的内容化繁为简,将比较抽象的文章借用学生的实际生活现象的感性经验进行理解判断,以帮助学生对语文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二)日常生活语文化
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够接触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商店与马路旁多样的招牌与广告牌,买东西时附赠的说明书等,都是可以展开语文教学的教材。将语文教学融入生活中,才能够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实现语文知识的高效吸收。
小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具有非常强烈的本能意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对课堂语文知识进行扩散,培养学生课外博览众物的习惯,将这种随时随地“阅读”式的学习形成生活的一部分,培养学生日常随笔、日记等书写的习惯,对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丰富,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书写想象能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对小学语文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研究,探寻小学语文教学的途径,使得生活教育理论真正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语文知识以及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即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
关键词:生活教育;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学习之地,时时是学习之时,人人是学习之人。”教育教学活动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初中语文更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与生活。教师可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他们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收获能力,陶冶他们的生活情操。
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生活化教学呢?我想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氛围,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1.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把现实生活的生动场景再现于课堂,使学生获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夏》这篇写景散文时,我就用多媒体将汽车在金黄无边的麦田中行驶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沉浸在夏的美景之中,享受生活的美,体会作者将汽车比作海浪中行船的真切感受。课堂上,我还将农民割麦打麦扬场、夏种夏管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这时,学生纷纷说和他们经历得一模一样,确实感受到了夏天那种旺盛、紧张、急促的特点,从而更好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也明白了学习语文就是更好地感悟生活。
2.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努力与学生的活动沟通起来,与文本信息建立联系,寻找相关的地方。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诗歌白居易的《观刈麦》时,正好是麦收时节。我先让家在农村的学生说说星期天在家都做了些什么。他们争先恐后,有的说:在家做饭烧水,到田里给父母送饭送水;有的说,和父母一起在田里抢收麦子,天上晒,地上烤,又热又渴,太难受了……“饿吗?”我问。“不饿。”大家都说。至此,我顺势引导学生朗读、讨论和感悟白居易的《观刈麦》。有的学生说该诗中的送饭孩子就像他,忙忙碌碌,奔走于田间家中。我又进一步引导他们探讨:作者要表达的仅仅是农民的劳作辛苦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呢?学生经过讨论,都认为还有是拾麦母子的辛酸悲惨。学生通过与自己的对比以及对作者的“自责”的思考,深刻地体会到封建社会里的农民不仅劳作的艰辛,而且命运凄惨,还深深的感受到白居易对广大农民深切同情的可贵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能深刻把握教学内容,又能深刻地领悟语文来源于生活。
二、拓宽视野,丰富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取之于生活的。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但语文教学仅靠课本上的这点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是给人用的。”[1]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拓宽视野,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
1.与新时代相关的各种书籍、报刊、电影、幻灯片、图表等都可以作为语文教材纳入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中。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可与语文教学相衔接。如我们这里的泗水古城、京杭运河中的美丽风景,森林公园等,教师在教学中均可适当地穿插。
3.引导学生留心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热点等,并将它们与“语文综合实践”、“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作为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获得有效信息,从而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做生活的主人。生活是教育的海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的场所。”语文教学就是既立足于课堂,又要扩展时空,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让学生综合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三、走出传统,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语文教学,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实现教学目的,其教学方法单一,仍然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所关注的主要是老师的教,只重视知识的传递,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学,也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生活的联系。在整个学生生活中,老师成了一直播个不停的播音器,千方百计、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授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朗读自己的教案,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而学生就成了一台收录机,将老师讲的知识记下来,无论对错一律铭记于心。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处于主动地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则丧失了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使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受到了压制。
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做”就成了空中楼阁,逐渐的,课堂就变得机械、沉闷、呆板,缺乏生机和乐趣。显然这样的方法严重地制约了语文教育的发展。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2]这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今天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这是教育方式生活化的最能培养学生“做”的一种。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的学随时作出调整。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从事探究活动,并在逐渐的探究活动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时,对“两个大小不同,质量相等的小球为什么同时落地”这个问题,并没有及时给予讲解(因为对于初一年级学生来说,空洞地讲解恐怕也无多大作用),而是先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根据文中的相关内容,自己查阅资料,然后找材料,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深入研究,探讨原因,解决“为什么”,再写出实验过程。这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获得动手动脑的能力,即陶先生所说的“做”。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学八年级剧本《长征》节选时,我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书籍,观看《长征》电影,并指导学生表演,还组织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健在的老红军战士。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程度,深刻理解领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真的是兴趣盎然。
3.经常搞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搞社会调查,了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变化;民间采风,了解风情人物;公益活动,如打扫街道、拾垃圾,培养学生的公共美德;捐助他人,激发学生的爱心,这些都是生活化的教育方式。
生活教育对每一个人无时无刻都在起着作用,每一个人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教育。因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语文教育处于大改革的今天,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时代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探求语文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重新理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摘要】新课改对我国当下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素质培养是极为核心的部分。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改进。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小学语文;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054-01
前言
近年来,创新能力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认知。在学生的小学教育生涯中,小学语文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及意义。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把主讲改为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必须从小重视培养,加强小学教育的创新性。
一、陶行知教育精神
“新”字就可以表达出陶行知教育精神的含义。从内而外的新。新的教育,要让学生养成自主自动的意识。新的定位,是全部以生活为中心,不止限于书本上的理论,学校与生活要息息相关,师生一体共同学习进步。学生的“学”是要主动去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生”是要结合生活,将两个字结合起来就是主动学会生活。
二、陶行知教育精神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他们对外界好奇的天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让他们用双手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而不是把学生束缚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范畴上。教育是要面向社会,走进生活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石就是生活教育,主张教育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张开双手,释放空间的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
1.解放头脑,张开双手。
目前,很多的家长觉得孩子在小学校园里学会的应该不只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培养思维兴趣和创新动手能力的意识。现下,我国的教育方法更多的是倾向于教师主导课堂,學生被动的听讲,很少有自主思考、动手的机会,也就没有创新意识的契机。小学的教育阶段应该把孩子的双手解放出来,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满足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从而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做到真正的教学合一,是要改变传统教育脱离现实的弊端,又是为了将“读死书”的教学方式转换成让学生能够运用“活的知识”上来。同时还可以采用合作的方法,例如:分组的模式。就是把5~6个学生分为一组,要他们共同完成任务目标,像材料的收集,信息的汇总,资料的整理等等,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去体现最后的结果。而不是用作业把孩子局限到课本的理论知识上。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的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以动手实践的课堂互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用科学的引导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解放嘴巴,睁开双眼。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学生养成了一种“上课时闭嘴,只看黑板”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劣势就是,习惯了课堂上的不说话,对知识点有疑问不问,最后课下依旧不会的问题。大多数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学生的时间,很多时候学生都没有自主思考和提问的时间。长时间下来,就会失去“说话的能力”,而很多问题在不说出来的情况下,就会失去了上课的意义。让学生在课堂上把嘴巴张开,畅所欲言的提出自己的问题,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语文教材中,其实有很多种,像小说、散文、诗词歌赋都是其中之一,各有各的特点,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长时间的自主阅读的情况下,能细细体会不同人物塑造出来的不一样的美感,也能通过文字的章节想到笔者想要通过文字去传递的情感。在课外课内的结合下,能使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与美感,会对文学知识有更多的渴望,从而有一双美的眼睛。陶行知先生认为而有色眼镜是传统教育的一种变相帮凶,它会在学生的双眼蒙上一层纱,从而脱离社会,造就出对社会发展没有任何意义的“书呆子”。所以创新能力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也是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3.解放时间,释放空间。
鸟笼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就是大量的家庭作业,枯燥无味。其实这也是一种对创新能力的约束。很多学生在小学时就会被灌输好好学习考大学的思想,殊不知这种思想会使学生有过多的压力,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可以通过课上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换位思考,让学生能够明白不同的社会群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方法也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还要让学生去亲近大自然,解放小学生的空间,这样能够打开眼界,发现自身的优缺点,通过去感受花草树木的美妙,从而打开学生的汲取知识的空间,充分的利用身边的一切可以让学生有独立创新的机会。
新课改中的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本身对其他科目的整体知识框架体系就十分重要,同时这也是一个需要努力完成的课题,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深思。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对教学创新能力的改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