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读写______等______个生字,会读认______等______个生字,掌握______等词语的用法。
(2)学习文中______的知识点,理解文中主旨句/关键句______的含义。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作品大意,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熟练利用查字典/词典的方法自主理解文中______等生字词。
(2)熟练运用听读、跟读、默读、自由朗读、略读/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借助读物中的图画、表格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初步借助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______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味课文对______(风光/人物/意象)的赞美,产生对______(大自然/美好品质)的热爱,激发______的情感。
(2)初步形成____的观念,养成____的习惯,获得___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______的知识,了解事件梗概(记述文)/大体把握诗歌大意(诗歌)/积极展开想象(说明文)。
(2)懂得______的描写顺序、叙事线索、说明方法。
2.教学难点
(1)感受由______而产生______的感情,注意通过课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______等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的不同用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或活动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分享。
(2)出示图片、PPT视频引出本文话题,请学生谈观看图片、视频的感受。
(3)对学生代表的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并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等,用笔做上记号;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学生评议,指出读得好的地方与不足之处。
(3)了解作者简介、时代背景,为课文学习做铺垫。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第一小节,思考问题:______;
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个人自由发言;
老师予以积极评价,引导正确答案。
(2)快速默读第二小节,通过圈点勾画,划出______问题;
通过四人小组形式展开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老师予以积极评价,引导正确答案。
(3)教师示范朗读第三小节,请学生注意其中的重音和停顿。如:______;
通过寻找段落的(动词)重音,谈谈理解;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4.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1)自由选择朗读方式,重点阅读______句子、段落,谈谈感受。
(2)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______把握文章脉络和内容,体味感情。
(3)仿造______词/句,造句/写话,促进知识迁移。
(4)开放课堂,促进拓展。
5.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背诵喜欢的段落,讲故事给父母听。
(2)搜集______相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3)阅读______课外知识。
(四)板书设计
板书可采用脉络式、提纲式、图表式、点睛式、对比式等类型。以提纲式板书为例:
课题:______
第一段大提纲:______
第一层小提纲:______
第二层小提纲:______
......
第二段大提纲:______
......
以上就是小学语文教案的设计步骤,大家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可能完全照搬,最好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才不会成为考场上千篇一律的教案,更能打动考官。
既然有了方法,有了示例,接下来就提起笔设计自己的教案吧。万事开头难,迈出第一步,会越来越好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范文小学语文教学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如何把小学生培养好,不能有半点差错。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要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才能自如地上好课。实践证明优秀教师在上课前,都很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而案例分析更是教师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途径之一。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因为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文能力。如通过钻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熟悉语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的过程,会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及必要的知识;通过研究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会提高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小学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小结,他的最终目的是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最优化。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故乡的芦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文章先叙述后抒情。作者以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了儿时与芦苇有关的趣事。本课优美、生动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教学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通过对故乡芦苇的回忆,倾诉了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形象、准确的语言,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3、通过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
难点:、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教法、学法:
1、课堂上注重朗读,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去主动学习,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以读为前提,在读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实际,让自己的情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读议领悟中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设计理念 :
本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感情真挚,充满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我选择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生情”的方法,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同学们,老师知道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看一看吗?你看:在长江口外,东海之滨有一个美丽的海岛,这就是樊发稼的故乡,这里曾给作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
孩子们,这儿美吗?这么美的景色只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他最难忘的却是那些朴实无华的芦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去追忆那遥远的童年生活吧。(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设计理念:这段导语的设计,重在激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了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从知识的角度讲,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既给学生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细读深究,品读悟情
1、自由的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语句,
2、快速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是描写芦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童年趣事的?
3、指名读8——1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芦苇特点的语句。
4、课件出示: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5、那么这句话写了芦苇的什么特点呢?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在这句话中你看到了几个叠词,你还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6、多么可爱的芦苇啊,谁愿意读出它的可爱来?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上教学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的朗读,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中间不失时机地穿插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此环节既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合作研读,自主交流
1、是啊,多么可爱的芦苇啊,作者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和拟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芦苇图,多么令人神往啊。不仅如此,在芦苇丛中还有很多趣事呢?
快速浏览11—13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 (吹芦叶 哨折芦叶船 捉纺织娘)
2、指名读 女生读句子,男生配动作和声音注意读出欢快劲。
3、下面谁愿意来读读第二件事,看看你又在哪句话中看到了作者的快乐。
(“开船啰!开船啰!”“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
4、带着快乐的心情,让我们来看看最有趣的一件事吧。
5、纺织娘是什么样的?你们想看一看吗?(课件出示)
6、课文是怎样描述纺织娘的?请同学们找一找,谁愿意来读读。
7、作者如诗一般的语言更让人陶醉,来,下面我们齐读4、5、6、7自然段。
10、大家看,这些景色怎么样?他们和芦苇有关系吗?可不可以去掉呢?为什么?
(不可以,这几句恰恰说明故乡很美。)
(设计理念:这一教学环节是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水到渠成,首尾照应,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体味情感,升华主题
1、这段结尾再次出现省略号,表明作者对芦苇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是:故乡的芦苇!你给过我不少(生接:童年的欢乐。)
2、童年往往是最快乐,最难忘的。而作者的童年是和故乡的芦苇分不开的。所以作者发自内心地说:(课件出示:生我养我的故乡啊,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
(设计理念:升华主题,超越文本。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怀念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再造升华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的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洋溢着一缕缕真挚的感情,寄托着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孩子们,你们注意到了吗?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学到这儿,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课件出示:家乡,我爱你)谁愿意说说你爱家乡的什么?说得真好,老师知道你们都是心中充满爱的好孩子。
课下请你饱含深情的,写一写你对家乡的热爱,好吗!(家乡的蓝莓、红豆、灵芝、蘑菇等等)
六、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范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篇、荐、燥”等1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叶老修改作文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3.从叶老身上体会做人做事一丝不苟、认真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叶老修改作文的方法,体会叶老做人做事一丝不苟、认真的态度。
【教学难点】
将学习到的修改作文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顾之前刚刚学过叶圣陶先生的另外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和本课建立联系。
导入语:这学期刚刚学过的《爬山虎的脚》是哪位作家写的?从叶圣陶先生身上学习到了什么?今天来学习新的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看看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从叶圣陶先生身上学习到什么?激发好奇心,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并适时指导学生对易混淆的“燥、躁”字进行区分。
3.疏通文意:文中回忆了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情?指名同学简单概括。
(生回答并总结)修改作文,拜访叶老。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请同学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出感触最深的事情,和同桌交流感受。
2.在批改作文这件事中,指名学生读读作者看到叶老修改作文后感受的句子。并展示叶老批改作文的原稿,让学生直观感受“密密麻麻”“到处”,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认真的做人做事态度。
3.接下来以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五分钟的讨论。
找一找叶老一共修改了作者的作文几个地方?
每个地方都是如何修改的?
修改之后好在哪里?
从中你又学到了什么?
4.最后再请同学齐声朗读叶老给作者写下的评语感受评语中那份温暖和给予自信的力量。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学以致用,给每个学生发一份简短的作文初稿,用学习到修改作文的方法对其进行修改,不理解的地方同桌交流或者询问老师,老师进行巡场指导。
(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
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上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六)课后作业
自学后半部分,并明确提问:文章一共出现了几次爬山虎,每次都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当时又是怎样的心情?下节课来和大家分享学习成果。
五、板书设计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