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xxxxxxxxx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详细记述最早见于“史圣”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后衍生出大量的相关文学作品。范增的预言在数年后应验:项羽和刘邦在随后的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最后项羽败北,在乌江自刎而死,刘邦建立汉朝,是为汉高祖。小编为大家整理鸿门宴的教案,请参考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 学习作者紧凑地安排情节、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4.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名词作状 语和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归纳总结“因、如、举、为、斗、谢、意”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5.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读文与读史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学习司马迁身遭侮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7.分析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理性认识性格决定命运,领导的个人决策与政治集团的利益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 “如”“意”等多义词的义项。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并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对古汉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断,掌握名作状、句子成分省略等语法知识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
教学方法:
1 诵读――合作探究——点拨――练习――巩固
2 “以情节带语言”,就是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也就是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新课,一读样音,再读情节
一 导入:
(一)《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时壮大的场面。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却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言为心声,可见两人都觊觎帝位的野心。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
(二)课前导读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根据预习判断下面两首诗的作者是项羽还是刘帮?你最喜欢哪一首?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何!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链接:
1. 周恩来“一”字评价项羽
1960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审查出国节目。在审查京剧《霸王别姬》时,他对该戏的每一个场景都做了评论。有意思的是,他说的每句话只有三、四个字而且都是用“一”字打头的。当戏演到项羽不顾形势,不听劝阻,执意出战时,周总理评道:“一言堂。”项羽回宫后,虞姬规劝再三,要他千万不可发兵,以免中刘邦奸计。但项羽不容分说,回拒到:“孤意已决,明日发兵。”周总理评道:“一家之长。”项羽被困垓下,周总理评道:“一筹莫展。”戏演到虞姬备酒,项羽吟唱“力拨山兮”时,周总理再评道:“一曲挽歌。”项羽四面楚歌,汉兵将至,虞姬自刎。周总理评道:“一败涂地。”
2.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3.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 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这首七律中也写出了对项羽的看法: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