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理清全文的结构,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 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4.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类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难以读懂、理解的字词用笔画出来。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
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看过开在白天、美丽的荷花,那么大家有没有看过沐浴在月色之下、婷婷袅袅的荷花呢?好,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来感受一下朱自清先生笔下“无边的荷香月色”。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朱自清:(幻灯片)
关于作者:基本情况: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 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 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 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 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1948.8.12 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 毛泽东) 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 开明书店)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兴趣识记:谁有什么办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记牢?参考办法: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情节串联法)
二、整体感知
1 .播放配乐朗读。板书课题及作者。幻灯片出示重点字词,朗读完毕后提问学生。
幽僻(y ōup ì) :幽静,偏僻( 幽:深远的、隐蔽的) 。
蓊郁(w ěngy ù) :树木茂盛的样子。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弥望:满眼( 充满视野) 看到。( 弥:满)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袅娜( niǎo) :柔美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①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
2. 教师启发指导:《荷塘月色》共 8 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共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 8 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第一步,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 1 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 2 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 3 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 4 段荷塘美丽的景色。观荷塘
第 5 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 6 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 7 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 8 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二步:综合、归纳。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 2 — 6 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 1 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 7 — 8 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 2 — 6 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 7 — 8 段)写“景中人”(情)
四、小结写作线索。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结构分析”过程中就可以得到解决的;这里,再小结一下。教法上由教师主述或由学生讨论均可。很可能学生在认识上有争议,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就行。
教师小结:《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注:上段文字中加引号一句可作为板书)
四、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讲析,让学生反复体会。
分析直接抒情的语句(让学生按行文先后摘选)
①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这是份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山情生”。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问)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学生一定很关心。因此,在此可以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要点,防止说开而不可收),进而说明当时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见陈竹隐《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② 第 3 自然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
( 1 )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 2 )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 2 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③ 说明:“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 1 )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 2 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 2 、 3 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 3 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 2 )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安慰自己,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五、小结、布置作业。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请同学们课后背诵课文第 4 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解析第 4 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2. 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3. 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提问。
1. 请两位同学各背诵一遍第 4 段。
2. 集体背诵《荷塘月色》第 4 自然段。
教师针对学生背诵的情况,正音,矫正语速上的毛病。
二、解析第 4 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1. 提问:第四自然段作者给我们展示了哪些景物?
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 ,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 ,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 ,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 ,层次井然,形象精确。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在讲述时要尽量引用原句,重点词语随手板书,如“弥望”、“袅娜”等等)
2. 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 4 段行文顺序特点,但细一研究,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①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这就叫“读进去”。
估计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是到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才由“静”转入“动”。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套用“动静结合”这一评语,缺少鉴赏力。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让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说明:上面这种分析,教师应当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学生也达到这个深度,要适情而定,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硬灌,能启发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点还是抓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②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引导学生分析第 4 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
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 4 段是“人在景外”还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三、关于“通感”问题。(幻灯片)
这个问题可放在分析第 4 段时顺势讲解,不必讲通感的定义,只让学生认识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请学生分析这一句的比喻特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引导学生在第 5 段中找出有通感修辞现象的句子,并进行欣赏。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结:作者多角度写景的方法:修辞;顺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
四、第 5 、 6 、 7 、 8 段的讲析。
这两段,应完全交给学生分析,教师不应再细说了,否则就会“剥夺”学生的必要的鉴赏机会。
这两段的阅读点,欣赏点似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中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 (学生仿照第四段的学习方法自主研读,提出问题。)
例如:
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写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新鲜欲滴的实感。
2.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3.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 ? 有无深层含义 ?
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4.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5.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 ? 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6.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处理以上内容时,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渐而使他们认识到,读文学作品决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参与评论,所谓鉴赏能力便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五、收束部分。
思考题:《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是很高超的,美的语言,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并不是靠词藻堆砌,靠粉饰来写就的,散文的语言美就要表现在语言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统一”上。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叶子出水很高”是“写实”的一笔,不需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心形兼备。
好,课下就请同学们也找这样的例句进行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你的理解(一百余字即可)。作业: ( 略 )
板书设计:
荷叶 田田
荷花 袅娜
荷香 缕缕
荷波 凝碧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