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中国的书法艺术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那么练习书法有什么好处呢?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书法好处之健体
苏局仙青少年的时候体弱多病,40岁 以后练习书法不辍,身体逐渐强健。孙墨佛终生习书,近百岁时还日日临池,耳聪目明。他说:“书画既是脑力劳动,锻炼人的思维,又是一种全身性体育活动,因 为开卷习书作画必须站立或端坐平息、专心致志、气沉丹田、杂念不扰。”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点画细如丝发,皆须全身力到。”卫夫人在《笔阵图》中 云:“下笔点画波撇曲直.皆需尽一身之力而送之。”马叙伦先生也曾这样描述:“近代书人何子贞,每成一字汗盈盈,须知控纵凭腰背.腕底千斤笔始精。”王羲 之在《笔势论》中把手的功夫、笔端的功夫、眼的功夫、心底的功夫综合为“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起五伏。”当悬腕或悬肘书写时,肩、臂、腕、指都在用力运 动,据有人研究,这时共有30多个关节和50多块肌肉在配合动作。特别是站立书写大字时,还要使用腰部和腿部的力量,使身子上下伸展,左右活动,这样书写 起来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力到笔端,翰逸神飞。习书须有正确的姿势,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悬肘松肩,指实掌虚。”这时,心、眼、手、肩、粉、肘、腕、掌、指互相配合,关 节、神经、肌肉协调并用。这种协调的、运动!舒缓适中的动作,对机体有良好的锻炼作用。从中医经络学的角度来讲,人的十指与十趾,皆为人体十二正经的起点 和末端,并与奇经八脉相互关联。习书时,执笔仗五指,运笔依手腕,可同时作用于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以及相关的脏腑,而使脏腑的气血充足,这同针灸、推拿等 医疗手段通过刺激四肢神经末梢而作用于脏腑的机制是一致的。
不同的书体对健身有不同的功能。比如练习篆书,由干其笔画分布均匀对称, 结构环抱精密,具有团聚内向的气的,筱书藏头拉尾.内含筋骨,力在字中,表现出含蓄内敛,而它章法平正划一,又给人以整体美,篆书平正安稳、行笔缓留又给 人舒展的节奏感。因此,练习篆书可以缓解焦虑、紧张和躁动情绪,减少心理压力。草书体势放纵,笔势连绵回绕,离合聚散,大起大落,变幻无穷,可以使人情绪 兴奋,摆脱压抑、优郁的心境,收到抒情达性之效。而楷书端庄工整,结构紧密,四满方正,楷书书写时提按、行顿如松如钟,沉着稳重,使人心性平正中和,有益 身体健康。清代的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供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得心灵焕发。”这是书法 家的自得之见。
书法好处之求静
朴,就是沉静、恬静或逸静。《右军书法》日:“凡书之时,贵乎沉朴。”蔡琶 《笔论》云:“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造,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度世南《笔随论》云:“欲书之时,当收视返听,绝虑 凝神,心之气和则契于妙。”欧阳询也有类似观点:“澄神朴虑,端己正容.乘笔思生,临池志逸。”也就是说.执笔在手,落笔之前的第一步,就是要静。具体方 法是:写字时头要正,竹展开,腰挺直,肩放松;呼吸深而自然,精力集中,心正气和,排除任何杂念。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陈图后)中对之有详细论述:“夫欲 书者,先千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惬仰、平直、振动,令筋里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元代的李衍在《息斋竹讲》亦云:“握笔时.澄心静虑,意 在笔先,神思专一,不杂不乱,然后落笔。”强调作书时“用心不杂”,要以“入睁”为要务,做到意在笔先,即下笔之前,先把情绪静下来,构思一幅字的框架结 构.横竖的错落搭配、疏密、黑白、线条的粗细,用易的浓淡等布局。来源书法 屋,书法 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这就要求书者一门心思全集中在写字上,用心揣摩,才能心领神会。只有聚精会神.才能下笔无误,全力以赴,才能出佳作。书法求静正符 合养生贵静这一要旨,唐代成玄英说:“静是生养之本,躁是死亡之源。”书法要求人朴无疑对人的健康有积极作用。
另外,练习书法和养生 一样,也讲究精、气、神的统一。它是书者特有的艺术造诣、精神、气质在作品中的潜在表现。传统书法论者,强调书要有神、气、骨、血、肉,否则不能称之为书 法艺术作品。虞世南说“心神不正,书则鼓斜;志气不和,书则颇仆”(《笔随论》),就说明了精、气、神在书写时的重要性。
书法好处之抒情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