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梁家河》这本书刷屏了,俨然成为继《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之后又一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网红”书籍。读完该书后,感触颇多。该书共十余万字,40余幅图片,由四部分组成,通过朴实无华的言语、真挚细腻的情感、真实生动的情节,全面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的不解之情,以及梁家河在总书记的关怀帮助下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都悄无声息的感染人、激励人、引导人。可以说,读《梁家河》是一次党性的再教育、一次精神的再洗礼、一次思想的再升华。
一、要不忘初心、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他还说“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在梁家河,总书记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逐渐树立了团结观、群众观,从一个地道的北京娃变成了讨人喜欢的农村娃,也使他对农村、农民和农业有了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当选为大队支部书记后,就一心想着为大家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从打水坠坝、建沼气池、办铁业社、代销店,用奖励的摩托车换钢磨到打成甜水井,等等,践行了总书记在梁家河许下的入党誓言,践行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党办干部,党字在前,就要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坚持”总要求,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初心,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事业观;在工作上,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督促落实、综合协调的作用,多以高质量的意见建议,去推动和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践行初心、守住初心。
二、要勤学善思、提升素质。
在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的实践,一面在书本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当时梁家河的乡亲们总说“近平总是看着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在看。”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总书记都没有放弃过对知识的汲取。如饥似渴的学习,让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个人素养和能力水平。在日后,总书记的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在梁家河的学习经历密不可分。可以说,梁家河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正是因为有了始于梁家河的“厚积”,才有了今天的“薄发”。党办干部要当好党委的坚强前哨后院,就要时刻保持“空杯”心态,持之以恒抓学习,坚持不懈练内功,以学立德、以学修身、以学增智,不断提升谋事的能力、协调的艺术、落实的力度、办事的水平、服务的标准,做到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人品过硬,争当投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事业的行家理手。
三、要艰苦奋斗、奋发有为。
回顾梁家河岁月,习近平总书记承受的压力是三重的,包括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农活、政治的冲击,面对身心全方位的压力,青年时的习近平总书记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怨自艾,他从过“五关”开始积极融入当地农民的生活,在梁家河八次申请入团,十次申请入党,又一步步成为大队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打坝挖井修沼气,为乡亲们办起了夜校,成为梁家河乡亲们的带头人。艰难苦难成就了年轻的习近平,也为我们锻造了一位拥有铁打意志的领袖。习近平总书记在20xx年新年贺词中有“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样的金句,在20xx年新年贺词中有“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样的妙语,正是源于在梁家河的这段奋斗经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在总书记思想的指引下,艰苦奋斗,创业兴业,村里子有了产业,有了柏油马路,有了漂亮的楼房,曾经偏远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村,用身体力行践行奋斗创造幸福的真谛。在党办干部心中,“奋斗”不只是一个词语,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动力。面对办公室工作重、苦、难、杂的特点,我们就要有冲锋如战马的激情,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顶得上;要有踏实如黄牛的责任担当,在纷繁杂乱的事务面前靠得住;要有甘当绿叶配红花的奉献精神,在名利荣誉面前坚守平淡。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