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老龄研究领域中得到较多关注的话题。中华医学会建议对老年生活质量的评价应考虑11个方面,即: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日常生活功能、家庭和睦、居住条件、经济收入、营养状况、心理卫生、社会交往、生活满意度、体能检查(于普林等,1996)。各种相关研究显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健康方面的问题或日常活动需要别人的帮助。有学者提出,仅仅用一成不变的健康人的标准来评价所有人的生活质量是不妥当的,这种评价忽视了人群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例如,有人虽然带病或有残疾,但他已学会了如何带病生活,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还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Koch,2000)。作者由此得到的启发是,当年龄增高后,老人们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一些疾病或症状,一些高龄老人虽然带病,但他们可能已经在长年的带病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对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都比较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评价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何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和开展工作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值得深入研究和商榷。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数据来自1998年对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健康长寿基础调查(“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 2000)。本研究使用了80~105岁老人的调查结果,样本量为 8805人,其中男性占40.3%。调查内容中包括老人对自己生活和健康的评价,共有两个问题:“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你觉得你现在的健康状况怎么样?”提供给老人亲自选择回答的有:很好、好、一般、不好、很不好5种评价。
关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评价,大多研究者采用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指标。但因为主观指标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内在偶然因素的影响,而且每个调查对象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做出评价,身处不同地区、时代、环境的个人,评价标准必然不同。因此这些主观指标的效度和信度往往在分析研究中受到质疑。如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高龄老人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很好”或“好” (69.7%),只有2.86%的老人认为生活“不好”或“很不好”(“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2000,244页)。对这种结果可以有不同解释: (1)事实确实如此;(2)这些高龄老人能够存活到如此年龄,显然是一个选择性的群体,他们对生活的乐观与知足是长寿的一个因素,因此会对生活质量的评价过于乐观;(3)这些老人往往会将过去艰苦的生活做为对照,因此得出现在生活“很好”的结论;(4)这些老人的回答受到调查环境的干扰,如家人或地方领导的在场等,但实际上他们很多人的生活质量相当差(董人铮,2000)。后面的三种解释都基于一个假设,即对生活满意的高龄老人如此之多是不可信的。不过,据xxx1990年对823例百岁老人的调查结果,有75%的调查对象感到生活幸福,比例也是相当高的 (袁鸿江等,1999);根据1992年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结果分析,在9889名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幸福感的占81.92%(姜晶梅等,1998);根据1998年对1000名上xxx高龄老人的调查,生活满意度为“差”的老人只占2.2%(林茵等,2000)。由此看来,这些调查的结果比较一致。此外,1998年高龄老人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的性格特征具有明显积极乐观的倾向;老人的乐观态度必然会使得他们对生活的自我评价趋向较好,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虽然老年调查对象对生活状况的自我评价偏高,但还是可信的。
同一调查中的自评健康状况则与自评生活状况的分布稍有不同,评价自己健康状况“很好”和“好”的老人占53.95%,认为不好的有7.89%,明确认为“很不好”的只有0。56%(“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2000,248页)。与调查员的观察相比较,被访老人、尤其是身体比较虚弱的老人有高估自己健康状况的倾向,甚至在看来体弱多病的老人中还有10.2%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属于“好”(见表1)。但总的来说,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和调查员的观察比较一致(两变量的相关系数Gamma =588)。
虽然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自我评价高度相关(如果将两种评价都划分为二分变量,即“好”和“其他”,两变量的相关系数 Gamma=0.729),但还是有区别的。有45.7%的老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和健康状况都好,有23.0%的老人虽然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算好,但生活状况还好。因此本文将对生活自评和健康自评分别分析,探讨对生活和健康状况的主观满意度与老年人当前生活习惯、身体状况、以及个人性格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如何改善患有疾病或日常活动能力有困难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高龄老人自我评价的相关因素分析
本研究假设调查对象的性别、民族(汉族/少数民族)、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现居住地(城市/农村)、居住方式(与家人同住/独居/住养老院)、经济状况(主要生活来源)、年龄、性格特征(乐观/悲观)、是否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目前参加活动情况、日常活动能力(ADL评分)、患有几种慢性病以及患病是否影响日常生活等变量与生活和健康状况自评有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老人都趋向于认同乐观积极的性格特征。图1为乐观特征与悲观特征的平均认同分布,认同程度从“很像”到“很不像”,取值范围从1至 5,取值越低的认同程度越高。本文综合了“不论什么事都想得开”、“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与年轻时一样快活”三项为乐观特征,“感到紧张、害怕”、“觉得孤独”、“越老越不中用”三项为悲观特征,两种特征的平均分布如图1所示。显示出大部分老人认同乐观特征而不认同悲观特征。双变量分析发现,乐观性格与较好的生活与健康自评高度相关,因此被作为主要的相关因素考虑。
为了考察可能与老人自我评价相关的多种因素的作用,本文采用了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但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仅仅是借用该分析方法考察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作用的情况下,某个变量与自评变量的关系,不涉及任何因果关系的假设。因为个人对自己生活或健康的评价既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人们普遍认同的健康标准、家人的态度等,也与每个人心中的相对标准有关;既受个
人性格特征的影响,同时也是性格特征的一种表现。所以本文的分析类似于各变量与自我评价变量之间的偏相关关系分析。
表2列出了对自我生活评价和自我健康评价有影响的变量,以及其回归参数估计和显著性。表中的应变量为二分变量,“1”代表自我评价为“好”或“很好”, “0”,为其他各级评价结果,包括“无法回答”(关于“无法回答”的趋势当另文分析)。回归分析中应用反向剔除法进行了自变量的筛选。
回归结果显示,较有可能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评价好的调查对象特点为:女性、少数民族、住养老院者(参照组为与家人同住者,而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自评倾向于最差)、90岁以上的老人 (参照组为80—84岁)、自评健康状况好的人、具有乐观性格的人,这些变量的影响与我们的常识一致。但是,日常活动需要人帮助和至少患有一种疾病的调查对象也更倾向于对生活状况有好的评价,这种关系如何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另外,有时做家务劳动(如做饭、带小孩等)的老人更倾向于有好的自我评价,而几乎每天做家务则恰恰相反,是与好的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同时,看电视或听广播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第二个回归模型显示,较有可能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评价好的调查对象特点为:男性、农村居民、没有退休金、95岁以上、自评生活状况好、具有乐观性格、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几乎每天做家务、几乎每天打牌/打麻将、看电视/听广播、日常活动不需要帮助、没有疾病或即使有病,但也不会严重妨碍日常生活。
讨 论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见,老年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评价是与家庭、性格特征、参加活动以及通过电视广播与外界的接触密切相关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一种反映,比如孤居独处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说明了家庭在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日常活动中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和患有慢性病与老年人生活状况自我评价没有负面的相关作用。这说明多数老人已经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对待所患的慢性病(多数是老年病),学会了带病生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而不觉得那是个主要问题,他们对生活质量的测量标准是随着自身的健康状况而进行调节的。此外,生活的丰富多彩有助于老年人对生活采取积极态度,但是过多的劳动和职责会起相反的作用,如几乎每天做家务的老人反而更倾向于不好的生活状况自我评价。有些被认为是关联比较密切的变量,在分析中被筛选出去,说明这些变量与生活状况自我评价没有设想的关系,如是否有配偶(Liu Guiping,2001,曾经也指出这一点)、受教育程度、城乡差别、经济状况等。看电视和听广播可能与经济状况有间接关系,有些老人不能看电视和听广播可能是因为家里没有条件。
多数老年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评价看来比较清醒理智,因为该评价与日常生活能力和患病状况高度相关。与生活和健康状况评价都高度相关的是老人的乐观性格,而年龄组的高度相关则显示了高龄老人这个群体的选择性。
根据对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自我评价的分析结果,作者认为,进入高龄的老年人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那样的疾病或活动上的不便,有些老年疾病或失能甚至是不可逆的或难以治愈的,而与此同时,很多老人们都表现出对自己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鉴于这种特定状况,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重点应当是加强社会和家庭的人文支持和关怀力度。如公共设施和社区环境应当考虑方便带病老人的出行和生活,使他们感觉到社会对他们的支持和体谅,而不是因为年老而受到各种限制。还应当创造条件,积极引导、组织、支持和鼓励高龄老人多参加社会集体活动,并对老人及其亲属进行咨询和培训,使高龄老人能够相对愉快、平安地渡过带病的晚年。
参考文献
1.董人铮.关于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现状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1增刊: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专辑.
2.姜晶梅等.我国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8(3):132~134.
3.Koch T. Life Quality vs the‘Quality Of Life’:assumptions underlying prospective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in health care planning[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00(51):419~427.
4.林菌等.维护高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I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65--66.
5.Liu Guiping.Marital Status and Self-rated Health Of Chinese Oldest-old.In: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Healthy Aging Studiesinchina.Beijing,October 2001.
6.于普林,杨超元,何慧德. 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及评价标准建议[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6(5):320.
7.彭鸿江等.xxx1990年823例百岁老人的调查报告[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9(4):193~195.
8.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集(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