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博尔赫斯在《沙之书》中为我们制造了一个迷宫:“我”由对这本书的好奇、敬畏到恐惧、逃避,无一不折射出人类面对无限的真实处境。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本魔书,作者通过迷宫式的叙述隐喻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本质。
关键词:沙之书 隐喻 无限 生存本质
《沙之书》讲述了一个波澜起伏的小故事:退休的图书馆员从《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书,面对这本像沙一样变幻不定的怪书,他陷入了恐惧,把它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一个荒诞而惊悚的小故事,那这篇小说究竟要隐喻什么呢?这正是作品的迷人和神秘之处。《沙之书》或许是我们每个人精神追求过程的一种隐喻,每个人身上都有“我”的影子,“沙之书”已经幻化为一种符号,是人类存在本质的一种符号。
比如命运、生死、未来……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就像一本沙之书,当你呱呱坠地,你用好奇的眼睛打量这个未知的世界,当你慢慢长大,面对不可知的生活,你是否对未来充满恐惧和担忧,不知道明天的你将面对怎样的生活?是不是有时你也想想逃离这个时刻运转的时空?你不相信命运,可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异己力量让你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乃至生死,于是你害怕了,你想逃避,你努力使自己不去想,可是这些问题在你的生命中却时刻存在着……我们每个人会自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归于何方?”这千古一问似乎让我们穿越了时空的维度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越思考越迷茫,越思考越惊慌,就像那本沙之书,最后自己深陷其中。也许,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归途是来路,来路也是归途。
比如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你不可自拔地喜欢一个人,他对你而言,像沙之书一样神秘莫测,不可琢磨,你渴望了解他,甚至为他夜不能寐。你对他产生了爱,并因为爱而想拥有他,你喜欢这么静静地看着他,因为你想留住这最美的情感,然而,如果你真的拥有了他,你是否会发现他也像“沙之书”一样成为你烦恼和痛苦的根源?人世间最大的悲剧恐怕就在此。爱情如此,世间万事万物皆如此。你沉迷于一种事物,由喜欢到沉迷,但当你意识到它像“沙之书”一样迷乱了你的思维,你是否也心存畏惧,进而想要逃离?正如博尔赫斯在《界限》中说:“拂晓时我仿佛听见一阵喧嚣,那是离去的人群,他们曾经爱我,又忘了我;空间、时间和博尔赫斯已把我抛弃。”对待爱情,博老是不是也有一种幻灭版的悲哀?
比如无穷大的世界和有限的人生。我们只是宇宙的瞬间,渺小如一粒尘埃,面对浩瀚无穷的知识和无穷大的宇宙空间,知道的越多,越感觉自己渺小。为了确定自己,我们不断地寻找迷宫的出口,每个人面对人生就像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一样,每次快要到达山顶的时候,石头又绝望地滚落在山下。大多数人在推石上山的过程中,消磨掉了自己的形体,乃至生命。人生的价值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一样,每次推上山顶又滑落,在无望的寻找中备受折磨,充满绝望和迷茫,它或许就是人生的隐喻。
比如时间、空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的一生也是一条永远流逝的河流,正如博尔赫斯在诗篇《假人》中这样表述“它和我们一样逐渐卷入这个由声音组成的迷网,涵盖了以前、以后、昨天、现在、左右、你我、其他,等等。”每个人都无法逃离时空的局限,面对无穷大的时空和有限的生命,你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一种时空流转的惆怅,前人用诗句凄婉地表达着人生短暂、时空永恒的哀伤。情感和博老又是何其相似?
再比如人类对金钱的贪欲,对名誉的渴求,对地位的追逐……有一天突然发现,你成了名誉、地位、金钱的奴隶,你真切地体会到了被金钱、欲望异化的烦恼。这些和“沙之书”类似的情感体验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之中。
“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地点是树林”,那么,隐藏一个人最好的地点是人群,隐藏一本书最好地点就是图书馆了。作品最后,“我” 把这本《沙之书》藏在了图书馆的一个阴暗角落,“我”想遗忘它的存在,遗忘它给我带来的迷乱和痛苦。遗忘是由灰烬构成,难道还有更好的命运?人生的本质是荒诞的,我们透过博老的悲观和绝望似乎读出了他对世界还存在着一丝幻灭般的希望,他把书藏在了图书馆,这“仿佛水消失在水中”,或许他也期待有人能发现它的奥秘吧。
《沙之书》所表达的正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感受,揭示了人类面对着无限庞大的事物无所适从难以摆脱的困境。作品一旦完成,作者身份就死了,任何解读都有意义。博尔赫斯的作品是神秘的,我们每阅读一次,都增添了一丝切肤般的现实感。
(作者单位:xxxxxx第一中学)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