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固干部群众,掀起热学《梁家河》一书的高潮中,我自费从城固出发。于6月5日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群众一起,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1975年在该村插队劳动、工作生活的7年里住过的窑洞,打下的知青井、推过包谷的石碾盘、创建的沼气池、小卖部、铁业社、种过小米和瓜豆的坡地、菜园……让我步步感动、处处感动。我是和习总书记同时代的人,甚至比他还大了几岁。而且我也有幸在1970—1978年间,在距离梁家河村不到60公里的延安市姚店公社白牙大队的延安钢厂工作生活过八年。那年21岁的我,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延钢炼钢车间当工人。我和全厂1000余名从延安各县农村招工进厂的北京知青一起,在党的领导下挥汗如雨、日夜加班,奉献着我们的青春和忠诚。
1、书名不重要,书魂需读懂。
假如习总书记50年前不在延川县梁家河村,而在延安另一个村插队劳动,那这本书可能叫《刘家河》或《张家河》,地名不重要,书名不重要。关键是50年前,习总书记在荒凉不堪、饥寒不保的梁家河村,从15岁开始在繁重的劳动中,体味感受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艰难困苦和拼搏奋斗精神,从而培养、树立了他亲民、爱民、为民的可贵品质。
2、吃过大苦是为了让百姓不再吃苦。
看过了远离延川县城的小山村梁家河,读罢催人泪下的《梁家河》一书,我掩卷沉思,今天这么幸福的新时代,的确来之不易!我们党成立一路走来的97年里,有千千万万的中共党员、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祖国富强、人民安康,历尽了艰辛,献出了生命;在和平岁月的建设征途上,在成百上千个“梁家河”般的村庄、农场、草原、胶林、边疆,有2000余万名城市知识青年和习总书记一样,在那普遍艰苦、同样长期吃不上肉,吃不饱肚子的日子里,无怨无悔的奋斗。“把苦受尽了”的习总书记,在经历了长期的磨砺之后,更加体贴百姓热爱人民。他顶着“黑帮子女”的枷锁,经受住了“写了八次入党申请书,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考验。成为了继伟大领袖毛泽东之后,被十三亿中国人民由衷地称之为“人民领袖习近平”。他成为大国英明领袖的理由有千条万条,可最关键最要紧的一条是他牢记着“延安是魂,延川是根,梁家河是我的第二故乡”。是他走出梁家河后的五十年里,用持之以恒的奋斗,实现着“让全国农民、全国人民富起来”的伟大愿望。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梁家河》的大学问!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