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以下我会分两个阶段来谈谈我在此次社会实践中的心得:
首先,第一个阶段为6月29日至7月6日在xx地区阶段。6月29日,在“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出征仪式上,人文学院副院长杨兴英对实践队此次的活动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她指出:“各志愿者要一切行动听指挥,严抓安全问题,开展工作时,要耐心与当地村民沟通,并希望同学们在活动中勇于接受锻炼、勇于提升自我,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来贯彻此次活动的指导思想,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听到这句话后,心情激情澎湃,同时也充满着期待,期待着第一次以大学生的身份去参加此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怀揣着梦想,走在前行的道路上。作为x院人,又肩负着各位老师、同学对我的信任,听完杨院长的发言,我便在心里默默的给自己加油鼓劲,争取能在这次活动中有很好的表现。中午十一点整我们准时从学校北门出发,在车上大家有说有笑,乐此不疲,丝毫没有感受到坐车的疲倦,在嘻哈笑语中,不知不觉三小时过去了,我们也到了目的地,下车后收拾行李紧接着开始了繁杂的工作部署。这次的工作部署中,我们感受到了工作的繁重,但这并没有吓退我们,反而更加激发了我们隐藏着内心深处的无限动力,每位同学都信心百倍,有自信把这次的社会实践做到出色。
接下来我们深入到xxx桃映镇、民和镇、凯德镇等地进行了八天的农村调研活动。在当地镇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将走访调查的对象设定为贫困户和一般户两种类型,其中贫困户占60%,一般户占40%。在活动中,我们走访了每家每户,采用调查问卷和随机抽查法的形式,深入了解普通话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与使用程度。通过走访和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青少年和老年人群对普通话还非常陌生,他们不会说普通话,都是用方言对话;另外,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和贫困程度成正比,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普通话的不标准阻碍了他们与发达地区的交流,限制了他们的务工地域,人际关系过于单一,容易与外界造成隔阂。对此,我们决定选择在人流量大的乡镇集x进行宣传,让更多的群众对普通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提高群众普通话的水平,增强群众对普通话的兴趣。在这八天中,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导致有部分同学每天回到住处都会抱怨一点,但抱怨归抱怨,第二天同样以最积极的态度去做好相关工作,繁重的工作力度没有压垮我们,反而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学到了很多,同时也成长了许多。
最后,第二个阶段为7月7日至7月13日在川硐地区阶段。7月7日上午我们带着“重视宣传、提高兴趣”的理念,指导老师和我们一同前往xxx川硐镇开展 “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活动。此次活动,我们主要通过沿街发放宣传单、设点宣传的形式,让普通话理论知识走进每家每户。活动中,我们带头上台朗读和演说,此举鼓励了群众积极上台进行文章朗读和自由演说,演说完毕后,志愿者还对上台的群众进行奖励,以此来提高乡亲们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现场气氛十分活跃,群众们都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其中,一位老奶奶要求现场教说普通话。她先用方言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然后请志愿者用普通话教她,在短时间的练习后,她上台用普通话大声地说出来自己想说的。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尝试,是一种勇气,更是一大进步。当看到老奶奶上台时,说实话,我是比较感到震惊的,因为就拿我们现在很多当代大学生来说,对于上台都是比较恐惧的,如果再上台去做一些自己从来没有尝试的事情,可能就更加恐惧到不行,老奶奶上台说自己从来没尝试过的、同时熟悉而又陌生的普通话,这难道不是敢于超越自我的表现么?我们每个人都该向那位和蔼可亲的老奶奶学习,学习她那种敢于超越自我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遇到更优秀的自己。
7月11日,随着人文学院“三下乡”志愿者普通话培训班结班仪式的完成,我院“三下乡”活动落下帷幕,也宣告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结束,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成长了很多、学到了许多,同时也更加懂得了团队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一直秉承“明德致用”的校训,在提高我们的理论能力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贡献一份绵薄之力,虽然这次活动结束了,但这也是刚刚开始……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