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读课听到学生读到孔夫子《论语》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禁感叹而升。古人认为: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让我想到了测谎仪的发明家,一定没有了解这句话[哈哈]
《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这样的解释好像有点靠谱,可是人心难测,哪能分出来君子与小人呢?
祖师爷告诉我们:君子庄重,心境平和,气定神闲,没有骄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带有攻击性,充斥着骄矜的气息。这是君子与小人外在气质的表现。两千多年前,祖师爷孔子教我们君子与小人的“看气质”。
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候我们都喜欢让他成为君子如玉般的人物,可是在孩子要面对社会险恶时我们却又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圆滑的世故得失的把握,这是不是让孩子又成为了一个小人。所有的人的梦想都想让心灵归来仍是少年,这么说来君子却只能在心了。
现在君子与小人已经上升到阴谋论中,小人只会阴谋,而君子却在使用阳谋化解,最终结果所有“阴谋”都终将变成“阳谋”。多么美好的故事结局呀!可是为什么君子总要处于机关被算计之中,为了体现坦荡荡吗?
中国如今在世界上的气质就如同君子一般,可是小人常戚戚来,为什么不能提前反击?
因为最终解释是一个国家要和,才能强盛。和谐家园才是孩子们的未来。
同理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够以道义包容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营造和谐的氛围;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却心口不一。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所以,当遇到问题,或者面临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最后做出选择。
君子,小人,我们自己心中的标尺。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