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本书一开始我没有看明白,兴许是因为抱着对热门书单推荐的热诚来看,内心已对内容下了定义。
以为是像《窗边的小豆豆》那样生动可爱的生活故事,再或许是《蒙台梭利教育精华》这样的教育理论。
结果和我预想的不一样,每一章节都是很普通很真实的生活片段,没有电影情节里温馨感人的场景,也不是家庭伦理剧里圆满的大结局,更多的述出了家庭的平凡琐碎。
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孩子的离别,兄弟姊妹的血缘情,母亲的苍老,父亲的逝世,总有那么一个片段的触动,让人感同身受,道不明的情绪瞬间涌上眼帘间。
书里角色有三代人,讲的都是父母和孩子,以作者第一人称的视角,感受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流逝变成当年自己与父母的相处。
过马路的时候,“我”还像以前那样去牵他的手,他却摆摆手不耐烦的说:“我都已经长大了,不是小时候那样过马路还要你牵着手才能过“;“我”竟一怔说不出话来。
和母亲一起的时候,她看着镜子里映出的脸上满是沟壑纵横的皱纹,喃喃的说自己老了。
“我”问母亲,她要不要回杭州老家看看,她说不想回去,那边认识的人都死了,回去做什么。这时候的她和儿时记忆里的她是同一个她,又不是同一个她。
书里都是些零零碎碎的片段的事,每一章没有连接起来,就像是在絮絮叨叨的说着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几乎是所有家庭的缩影。
1
有两个片段让我真真切切的有一种想要迫切回家的感觉,一段是在作者面对母亲的苍老,耐心的和母亲唠唠叨叨的说话。
母亲当年也曾是年轻欢快的姑娘,爱美也爱漂亮,可是这时的她已经渐渐老去,像个小孩子一样需要人的照顾,需要孩子们哄着捧着。
我想起来,我妈和我接视频通话的时候,她也絮叨的告诉我最近买了什么什么,我说叫她给我看看,她放下手机就急急忙忙的去寻,然后把手机的前置摄像头对着给我看。
我看着模糊的画面,不管是什么样的都说好看,她会再次的确认我说的话,得到答案后继续说别的话,尽管说来说去也就是这些话,但是每次电话和视频都要问一遍。
我很害怕在她渐渐老去的时间里,我一直都不在她身边;
以后会听不到她和我絮絮叨叨的说话。
2
还有一段是作者父亲逝世的时候,她在医院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以前高大的像一座山的父亲,现在只能靠轮椅和各种管子能勉强毫无知觉的活着,但终究还是去了。
我记起我爸住院手术的那一次,其实也就是成功了就能走路,没成功就再也没有行走的能力。手术的成功率很高,不过一家人都特别紧张,我是在手术前一天下午才知道的这个事情,急匆匆的买了票回去,唯一让我庆幸的是一个小时的距离好在不算很远。
穿着病号服的他一脸笑嘻嘻的说没事没事,但从手术室里推出来之后的他真的是老了很多很多岁。
但其实,这时的他真的已经很老了,
老到我担心我离得太远,可能以后会看不到。
想起来超级演说家有一期,王帆说起自己的爸爸站在阳台上,发呆说出的一句话“爸爸没有妈妈了”。
这句话她重复了一遍,“爸爸没有妈妈了”。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当世界上我们最依赖的父母不在了会怎么样,可是当我们的父母的父母没有了,他们能依赖的还能有谁?
父母不愿缺席孩子的成长,我们也不应该缺席他们的衰老。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我们不能选择时间的开始和暂停,但是可以让自己更多的参与他们的时间。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