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久没有一本书能让我在拿到它的一瞬间就被深深的吸引。封面上那张朴实的照片上,一群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面色黝黑的西北汉子,像极了油画《父亲》中的那个经典的父亲形象。在这群人中,习近平同志身上散发出的是一种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既自信,又绝不孤傲的亲和气质。
“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梁家河到底有什么样的大学问?带着这个问题,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下去。
书里,讲的是一个并不深奥,也并不复杂的故事。一切都起源于那个“祖国山河一片红”的年代,年少的习近平收到父亲习仲勋冤案的牵连,历经一番坎坷,选择了到延安插队的生活。初到延安,当地落后的景象让北京来的知青们瞬间梦碎,习近平很快也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梁家河村。很快的,城乡差异,东西差异,繁华的北京与落后的延川之间的差异,深深的冲击着习近平的心灵,他也迷惑过,彷徨过。在一番挣扎后,他果断的表明心迹:扎根农村!
之后,建设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行办合作社,打甜水井……从解决疾苦群众最需要的现实做起;入团、入党,这些在现在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事情,在那个年代,习近平“黑五类”的身份,想要完成这些政治理想是需要获得组织和周围群众完全的认可。这些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似乎并不算惊天动地,但是在那个闭塞保守的时空里,这些不啻为一项壮举!
习近平同志总说: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我不止一次的问自己:什么才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所谓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过去的我,总是不能准确的理解这句话,而今天,我们从习近平同志带领梁家河人民克服困难,战天斗地的伟大史诗中完整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髓。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环境,比起四五十年前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了,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有何理由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呢?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在工作中是否脱离了群众,我们是不是面对困难失去了应有担当而只把明哲保身之类的庸俗思想作为“人生哲学”呢?
《梁家河》里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我:习近平他们共15名知情被分到梁家河之后,村里人帮他们搬行李,有个“精明”后生专门挑了一个比较小的棕箱,结果这个箱子比别人的都要沉。后来才知道,这个箱子是习近平的,里面装的都是书。春秋时期管仲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辱”,对这句话我一直是有看法的,人并不是非要等到衣食富足了才要去知荣明耻,难道在艰难困苦的年代就要蝇营狗苟吗?习近平同志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带着是一箱子书,在很多人看来,这东西不当吃不当穿,肚子都填不饱还看哪门子书?事实证明,即使是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书籍就是指引人生方向的一盏明灯,只要你没有放弃对未来的渴求,光明总会在不远处等你。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