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研究的意义
1.“动态生成”理论完善课堂教学
课题组提出本课题的设想,就是希望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新时代的教师在学习动态生成理论的过程中,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生成个性,使学生在课堂中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完善,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更具有发展。
2.“动态生成”理论提高教师素质
打破传统的教学流程, 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出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因生成性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生提出问题的不可预知性,而去不断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新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在这个基础上构成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学生成为活生生的学习主体,使数学教学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的过程。
(二)研究的背景
新教材的逐步推广,使得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知识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了解和学习,对小学数学课堂预设的资料和研究现在已经比较丰富,但是针对小学数学高段课堂开展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师还较少,而能够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开展研究的到目前为止从现存的文献资料中就更少,而对农村数学高段课堂“动态生成”的实践研究一直为众多教师所困扰,故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紧迫性、新颖性。“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本课题力求全面细致研究小学数学高段课堂“动态生成”的实践研究,帮助和指导小学数学教师时刻关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态生成”,适时捕捉、利用好生成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学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可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少有意识地去运用哪一条策略。何况,生成的时机也往往稍纵即逝,根本容不得我们有思索选择的余地。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生命力,所谓动态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过去强调课堂教学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修正。因此关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2.引领学生思考的需要
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只有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才能够清晰地看到了教学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教学目标由单一提升到多维;学习由知识接受形式向互动生成式转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实施动态生成性的教学,如何运用自身的数学素养来解决课堂中根本不可预知的生成性问题,如何解决因生成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精彩不断涌现。作为老师,我们也必须思考如何引领“动态生成”的课堂成为亮丽的风景。
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本课题组确立了《小学数学高段课堂“动态生成”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力求通过全面细致地研究,帮助和指导小学数学教师时刻关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态生成”,适时捕捉、利用好生成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由此看来,数学课堂应具有动态生成性的。
新课程理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课堂是动态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是根据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课题的研究目标
(一)激发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的探究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 。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