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由于起步较晚,在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诸多不足,笔者其进行了归纳总结,总体呈以下趋势。
首先,脱离中学生思维与中学教育实际。通常在历史教育当中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求广大学生对各类历史现象、人物与事件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见解与看法,对以往结论不断进行发展与拓展,甚至出现全面否定、突破传统结论。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由于学生自身思维能力所限,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严重挫伤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从本质上来讲,它的原因就在于将历史普及对象转变为了专业研究者,因而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渐进式过程极不相符,抹杀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点就在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理解的能力、获取见解的途径与方式。由于历史课程涉及层面庞杂,隐含理论深邃,因而容易导致许多学生很难对历史课程产生独特的穿透力与理解力,与前人相比,难以望其项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综合学生能力基础与历史知识,因材施材,总的来讲,任何行之有效的方法均不可脱离学生自身的客观实际。
其次,重演绎与推理思维模式,对于兴趣教学有所忽视。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工作的开展都依赖于兴趣。因此,兴趣是发展能力的首要条件也是求知前提。然而与此相反,它常常在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被忽视,教师更愿意将注意力集中在强化思维训练层面之上。教师遵循严密逻辑层层深入,学生长期处于推理、综合这样格式化的套路之上,会严重损害自身思维的发散性与积极性,从而制约思维能动性的发挥,导致知识结构失衡,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系统,阻碍学生视野的拓宽。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名言揭示了这一道理。
再次,空洞说教、脱离现实,缺少一定的时代感。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当前社会敏感与热点问题与之结合,而对于某些难以处理的问题,广大教师经常采取回避策略,因而很容易将学生思维限制在以往模式当中,偏离经世致用整体方向,不能用现有知识解答当前问题,无法以史之鉴,阐述今世。相关调查表明,初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关注,且更热衷于将现实与之结合获取新知。因此,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现象,融古穿今,方能不断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二、提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具体教学手段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方式有很多,但总体而言,离不开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启发学生自身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联系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而必须用联系的眼光看待所有问题。因而,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全面而具体地剖析与之相联的各方因素,并将此类事件总结为一条线,方便学生理解性记忆。比如,关于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提倡和平解决方针?教师可以引导學生分析当时的社会形势与历史背景,基于此项基础,就不难推断出中国共产党从大局出发的整体思想。经过一系列的分析过程,学生可对“西安事变”有更为深层次的认识。
其次,开放课堂问题设置模式,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初中课堂上,采用开放性的提问模式可以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突破传统思维限制。比如让学生用自己特定的思维评价与分析历史事件、人物与现象,并在此过程当中得出结论。实行此种模式,有助于改变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还可在课堂上根据书本的难点与重点,实施小组讨论,比如“五四运动的具体意义”等问题。当然,我们可基于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比如:“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斯大林,他为现在俄罗斯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分析美国南北战争所带来的具体影响。”等等。
最后,增强本土历史资源与课程的联系性。通常来讲,对于本土化历史学生都会有所涉猎,兴趣也会较为深厚。因此,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要加大对这个层面的运用力度。当然,这对于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主动了解本土名人、古迹与发展的线索,并对这些历史信息进行科学引用。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当地历史,而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最后,在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根据时代发展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不断进行一系列的发掘与探索,方能找出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相一致的途径与方法。碍于各方所限,本文对某些问题的阐述与认识尚不完善,某些观点还有待商榷,在今后的教育历程当中,希望能够不断得到完善与升华,从而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预想目标。
总之,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历史学系的过程中能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积极实践,是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