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办理××人大常审〔2006〕××号审议意见的报告—汇报材料 关于办理××人大常审〔2006〕××号审议意见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人大常审〔2006〕××号审议意见《关于我县农村村庄整治工作的审议意见》收悉后,县政府进行了认真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完善组织机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2006年1月份,根据上级精神和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的实际需要,我县推行了“三办合一”的工作机制,即将县人民政府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县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委、县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合署办公。同时,进一步明确县农办承担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综合协调、检查监督、指导服务、村庄整治、扶贫开发等重要职责,充实了小城镇建设、山区机耕路建设项目申报等职能。通过建立“三办合一”的工作机制,为有效整合新农村建设各方力量,更大地体现公共财政效应提供了组织保障,使有限的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效益。
二、提高规划水平,分类推进整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关系着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未来。为此,县政府明确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必须在规划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以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实现城乡统筹。从2004年开始,县政府责令有关部门成立了专门的村庄布局规划工作小组着手开展全县的村庄布局规划。现已完成全县农村村庄布局规划(送审稿),并已通过专家的论证。在抓好村庄布局规划的基础上,也十分重视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工作。各村庄进行整治之前首先要编制好村庄整治建设规划,明确村庄整治选点、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时序,合理确定村庄整治内容,提出具体指导村庄发展、改造和保护的措施和意见,从而达到建设有序、村容整洁的目标。
在村庄整治建设中,县政府还要求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根据区位特点、经济状况和村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村庄整治建设。结合我县农村实际,确定了迁移新建型、改造发展型、撤并统建型、促进发展型四大基本类型的村庄。对地处偏僻山区的小型村,主要实施以“五化”为主要内容的整治建设,发挥生态优势,建设“山清水美”的自然风貌小山村。对城中村、园中村、中心村,主要针对区域配套功能建设,加大拆除“三房”力度,建设符合现代文明发展要求的现代农村。对沿线、沿路、沿水的村庄,在实施“五化”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外墙粉刷工作,着力改善村庄面貌。对历史文化气息较浓的村庄,主要采取保护修建的方法,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对下山脱贫、库区移民村庄,发挥村庄规划较好的优势,实施重点整治,着力体现“小而精致”的特色。
三、注重整治实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村庄整治工程量大,需投入一定的资金。为此,县政府在实施这项工程时,充分考虑村集体经济承受能力,努力避免村集体经济因整治而返困甚至严重负债的现象。首先,要求有部门对计划列入整治的村庄进行调查摸底,认真分析村庄的人口、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户收入等综合情况,根据村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立项,把建设项目控制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其次,建立健全建设资金的引导机制。县财政将稳定增长对村庄整治工作的资金投入,今年县财政用于村庄整治工程和生态村建设的资金将不少于××万元。同时,以政府投入的增加,带动农民和社会力量增加对村庄整治建设的投入。积极鼓励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投资投劳,引导农村先富起来的人捐资捐物,引导企业支持村庄公益事业建设,减轻村集体的负担。最后,把村庄整治与发展庭园经济、生态农业、农家乐、特色村结合起来,使资源潜力转化为产业优势,起到优化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作用。
四、建立长效机制,扎实巩固整治成果。村庄整治后的维护管理比建设更复杂、更具长期性。为此,县政府十分重视村庄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先后制订了《××县“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实施细则》、《××县村庄整治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考评办法》、《××县重点整治村考核验收评分标准》等一系列文件,并贯彻实施。同时,加强跟踪督查力度,做到定期不定期督查,每月对通过验收的整治村进行月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资金补助相结合。从实施情况看,取得了一定效果。县政府还将进一步加大长效管理考核力度,完善考核措施,使整治村在整治好的基础上巩固好、发展好。同时,要创新体制和机制,探索村民自主管理的途径,组织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参与公共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从而形成个个出力,户户参与,人人负责的村庄整治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公共设施市场化运作机制,合力打造文明、详和、繁荣的新农村。
下一步,县政府将继续做好新时期村庄整治工作,搞好村庄规划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焕发农村社会活力,并请县人大继续给予监督和支持。
特此报告。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