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在读完这本书后,或多或少会给大家留下一些感触。下文便是小编整理的余华《活着》心得感悟,以供阅读!
余华《活着》心得感悟【1】
近日,朋友推荐阅读余华的著作《活着》。我欣然看完,反复回味,始终觉得字里行间饱含了简单的生活哲理,激励着人们努力去珍惜生命的可贵和希望的美好。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徐富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的苦难,所有的亲人都相继离他而去,最终只剩下年老孤独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故事展现了一个又一个挚爱亲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跌宕起伏的苦难波浪,是一位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
“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两字原本给人的感觉就是充满希望,具有无限可能。正如余华在韩文版自序中写道:“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富贵的一生告诉我们很多人生道理,生命中充满了无数的坎坷和挫折,但这都不能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我们可以被打压,但决不应被打败。人生固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困难,我们才可以活得更加精彩。也只有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使我们不断磨砺和升华,才能深入体会到活着的意义。
无论怎样,生活总是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也只有活着,人生才真正具有深刻的含义。
活着就是一场修行,在沿路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若苦,不妨苦中作乐;人生如甜,更要感恩而行。怀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不被名利束缚,不为琐事烦忧。人活着最简单的价值就在于能有更多的人生经历,放下杂念,在风轻云淡中愉悦地前行,珍藏旅途的每一份收获,充实活着的每一个瞬间。
感恩生活赐予我们的一切。生命中有太多的事让我们无法预料,也无法改变。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无论活着有多么痛苦,我们都要坚强地活下去,为了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还有我牵挂的事。
活着不需要有太多的修饰,幸福其实很简单。珍惜拥有的一切,用心灵感受世界的美好,用眼睛欣赏自然的美景,用耳朵倾听天籁之音,让自己融入这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于且歌且行中描绘多姿多彩的人生。
活着,才会有精彩;去了,终是一粒尘埃。我们应该庆幸,在每一个清晨,都能看见五彩缤纷的世界,享受轻柔明媚的时光。
人的一生都不会一帆风顺、风平浪静,总会经历苦难挫折和坎坷风雨,就让我们以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态度面对生活,走好每一段未知的生命旅程!
人生本就短暂,生命如此脆弱,活着需要珍惜。富贵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困难,但他依旧为了活着而继续努力着,这才是《活着》让我感动之处。
活着,真好!
余华《活着》心得感悟【2】
《活着》是由余华先生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叫徐福贵,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大地主,文化大革命,土地革命社会背景下福贵的一生。故事大概是这样的:青年福贵吃喝嫖赌,冷落妻子,无视岳父,逍遥法外,直到把祖先的田地败光,父亲被活活气死方醒悟。经历了打仗,家人的相继去世,开始意识到家人的重要性,也开始意识只要活着,即使穷也是快乐的。
福贵的一生总体上是悲惨的。他的父亲被他的所作所为气死,本以为他的改邪归正可以让他平静的度过余生,却不料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母亲相思过度病死,女儿发了高烧,成为聋哑人。好不容易从军队里逃了出来,儿子却因血被抽干而死。后来还经历了女儿难产致死,女婿打工被水泥板夹死,妻子病死,外孙吃豆子撑死,他亲眼见证了一位又一位亲人的去世,一切一切悲剧的发生,到最后只剩下自己活着。——这或许是命运对他的惩罚吧。
虽然福贵经历了这么多痛苦与磨难,但他却达到了另一种境界,一种超然的境界。他可以把他的故事冷静地讲述给陌生人听,在孤单的余生中,与老牛为伴,创造情景,假想自己的家人还与他一起耕种劳作,看似麻木,却寄托着对家人无尽的思念。他坚信,只有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即使穷,也会有快乐的存在。
读完《活着》,我深刻的意识到,活着本身就是不平凡的,它会有痛苦,但也有幸福。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每个人的态度是不同的,有人会认为是折磨,有人会觉得是历练,福贵对待痛苦的态度永远是积极的,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选择活着。生命会因时间而逝去,却不会因痛苦而折断,痛苦是短暂的,方法总会有,我们不能放弃活着,劈开前方的荆棘,会有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在等着你,只有经历风雨,才能遇见彩虹。
小说中福贵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你的命是你爹娘给的,你不要命了也得去问问他们。”这句话让我震撼,也让我想到当今的社会:多少少男少女们脆弱的心灵不堪一击,可能因为一件小事,甚至别人的一句话而想不开,轻生。我多么希望每个人都能停下脚步,去思考活着的意义。余华先生曾经说过:“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们要不时的去提醒自己,不管痛苦还是幸福,都要为活着而活着。
余华《活着》心得感悟【3】
阅读余华老师的书籍《活着》,我从故事主人公富贵,这个地主家少爷的身上,感受到了他起起落落的往事。他的人生中经历了苦乐悲欢,这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想法。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都让我们更加成长。即使生活中遇到了挫折,也不要轻易放弃,应该勇敢面对,不断前行。
故事中的富贵,他的原生家庭富足,曾经拥有上百亩良田,生活无忧无虑。可惜的是,他好赌博,经常和一帮狐朋好友聚众赌博,最终把家里所有的家当都输光了。
后来,他被父亲惩罚挑着一筐筐的铜钱,挨家挨户地去还债。这一经历让他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决定重新做人,回头改正。
家庭落魄后,他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向曾经一起赌博的龙二,租赁原本属于他家的田地,开始了清贫的农民生活。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他经历就许多人间苦难。先是他的妻子离开了他,然后又回到他身边;他的母亲患上了重病,眼盲;他被强行征召入伍,成为了士兵,多年未曾回家;他的女儿因为生病,无钱就医长时间发烧,变成了哑巴;他的儿子为了救人,救县长的女人,被别人抽干血而死;他的女儿在分娩时,为了生下孩子,痛苦的死去。
这一连串悲伤的事情,都没能摧毁他的精神世界,让他倒下去。他依旧顽强地活着,让人无比敬佩。
富贵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中有时候会遭受到不公和不幸,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面对生活,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就像余华老师所说,人生是一场修行,我们需要学会放下执念,接受生命中的起起落落,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不断失去的日子里,如果说我们得到过什么,那应该就是: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来不及成为有经济实力雄厚的人,孝顺我们的父母,带他们品尝美食,带他们去远方旅行,让他们体验生活中细节美好和幸福的瞬间,让这珍贵的时光和美好的时光,留存在父母的心里。
努力成为好的父母,自己先活出精彩的人生,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带着孩子一起前行,相对轻松愉快的行走,在这个现实的人世间。
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与孩子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幸福时光。这样,我们才能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走过美好人生的旅程。
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帮助爱人进步,做家庭贤内助。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可以知书达理,也可以手刃“绿茶”。维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家庭,快乐的过生活,笑容洋溢在脸上,快乐从心里迸发。
在亲情、爱情和友情的世界里,我们努力的生长,快乐自然洋溢。闲时我们用心去陪伴,孝顺我们的父母,用心去引导,关爱我们的孩子。成为孩子的朋友、老师,我们和睦相处。引导孩子,自己走上他想要的人生,那未知的精彩,活出属于他的光芒。
活着,意味着我们不能安于现状,碌碌无为的度过每一天,还告诉自己平庸可贵。应该是有更多的机会,去成为更好的人,去创造更多的美好回忆,去影响更多的人,一起前行。
余华《活着》心得感悟【4】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作者用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和小说中主人翁一一福贵聊天的方式,讲述了中国过去六十年里底层老百姓的生活遭遇。从清末明初,到国共内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历的一次又ー次的社会变革。福贵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他几十年里生活的变化就是中国当年历史的缩影。
福贵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因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业,怀有身孕的妻子也被接回了娘家。福贵在一段时间的懊悔之后成了佃农,开始重抬对生活的希望,妻子也抱着生下的儿子回来了。不久,在他去县城为母亲抓药时,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带看两个孩子,女儿却因一场病变得又聋又哑。“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像一切又可以回到福贵离家前的情形,但是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就连外孙子也因吃豆子撑死了。
经历了人生这么多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彻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燃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还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于是,我不禁想,福贵活着的理由是什么呢家中的亲人一个个先自己而去,甚至外孙也先自己而去,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但他还是活着,而且活得自在,不禁想到余华在韩文版的自序中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所以,当外孙苦根因吃了太多的豆子而撑死时,福贵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自责,但还是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他对这一切死亡的看法是“有时候想想很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这样的话读着让人心酸。可是,面对这些痛苦、死亡,他又有什么办法呢没有,没有办法挽回,那就接受。而这种接受,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活着,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态度。我们活着不也是如此人或许只有像福贵一样经历了生死离别,才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当看着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在短短的时间内消失了,突然着了慌。生命真的这样脆弱,前一秒还有呼吸心跳,一转眼就什么都消失了,从此家里就没有了这个人,虽然房间里还处处都是他的气息,但是他却再也不会出现了,整的家庭就此变得不再完整。活着,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对家人的负责,活着,是一切的前提。
每个人在生活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时,是否也想起福贵,想想福贵的经历,我们经历的痛苦和牲折也会成为的宝贵的财富。
我记得大学有一个老师曾经说过“任何经历都是一笔财富”,起初我还不太理解,慢慢地我理解了,失败的、痛苦的感受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亦给了我们教训。而成功给予的是希望和喜悦。总之,各种经历才是真正的生活,是我们活着所必须经历的。
面对死亡,我们束手无策,但活着的人就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来之不易,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随意践踏,随便推残。经历生活中的预知和未知,好好活着
生活一真在继续,并没有所谓的幸福与不幸,遇到控折时学会接受,学会乐观,学会抗争,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最大意义。
余华《活着》心得感悟【5】
我在一个深夜看完了《活着》,闭上眼睛,竟然有种劫后余生的恍惚。我感觉胸腔里很多中文字在扭曲着,仿佛在嘶吼,但发不出一点声音。这些文字在我身体里乱撞,找不到出口。长久之后,黑夜中唯有一声短促的吐气。
这真是一本让我无话可说的小说。越多的言语越觉得自己苍白肤浅。
这一晚距离我第一次遇见《活着》,中间隔了10年有余的时间。我在一个少年强说愁的夏日午后,在大学图书馆一楼靠窗的那排书架边,看到一个长发学姐右手捧着一本书,左手掌扶着脸颊,动作轻轻地抹去了滚下来的泪,她手上黑漆漆的书面上“活着”二字直白而规整。在学姐走后,我出于窥探泪珠的想法拿起了这本书,一眼就看到了推荐里“苦难”两字。我像烫手一般将他扔回书架,迅速离开了。
老年的福贵悠扬地唱:“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的少年在18岁戛然而止,那之后我仇恨苦难。可是在这个深夜,我有点后悔了。如果那个午后我没有逃避,也许便能更早的释然呢。就算那个年轻的我无法达到对生死坦然的地步,但至少也能从福贵的命途多舛中寻求到一点不光明的抚慰。
我对福贵的同情怜悯是命运催逼的。我一开始是愤怒甚至不屑的。作为一名女性读者,很多时候阅读具有年代感的著作观感委实不能算好,郁闷纠缠着怒气,时隐时现。一开始的福贵趾高气昂,人背当马鞍,以妓院为家,无所事事唯有赌博。他在丈人面前耀武扬威,对怀孕的妻子呼来喝去想打就打。他的人生,以破产为铡,此前的福贵是地主家的少爷,潇洒自在出手大方,也不过是行尸走肉,虚浮的飘着,空荡荡的不着地。破产之后,福贵却仿佛重生了,完全是另一个人,家业抵债仆人四散,锦罗绸缎换了粗布麻衣,开始下田劳作,他输光了一切,却真正从空中落了地,有了踏实感。意外被抓了壮丁,在战场见识了太多的生死,福贵心中好好活着回家的念头越来越浓厚,目睹了龙二的死,让福贵越发的想认真的活着。而春生的死,让福贵更明白了,一个人命再大,如果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只有想活得人才能活着。在那之后,有庆、凤霞、二喜和苦根的死,不过都是命运对福贵这个想活着之人的历练。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只留下福贵和他的老牛。
这是老人福贵的坎坷一生,也是旧中国在黑暗中的匍匐。压迫、动荡、战乱、错误,每一个都在挤压国家的生存空间,命运将福贵一脚踩进泥地里碾压,时代将人抛进洪荒里翻滚,人如草芥,国家也命悬一线,大家都在浮沉,拼命挣扎,有人随波逐流,有人沉入深渊,但也有人努力自救。
我对福贵的态度也随着他的经历而慢慢产生变化,一开始的愤怒不屑很快淡去,带着审视保持远距离的观察,看他从地主少爷学着做一位农民,看着命运一次又一次毫不留情的捶打这个农民,这中间一点点的温情快的甚至来不及为他欣慰,突如其来的死亡便错不及防的当头一击。直到最后,苦根也去了,连书本外的我都被这接二连三的灾难折磨的没了脾气,虽然也痛苦,但那痛感因为过于频繁而有些麻木了。而真实经历这一切的福贵还活着,买了一头老牛,耕作,过活。还能在劳作间隙里,和一个异乡人清楚又清晰的回忆起过往。
至此我对福贵完全只有敬佩了。
人在遇到巨大的痛苦之后想一蹶不振太容易了。如一个旧社会的农妇一样,躺在苦难的门槛前嚎啕大哭,每路过一个人友好询问,就哭诉身下苦难如何折磨,太过悲痛以至无法起身。路人都会同情、理解,甚至会主动帮你开脱。看,命运待他如此不公,人生如此悲惨,换了谁都无法承受。一个又一个的人路过了,年年岁岁,你还是躺在那里,悠悠岁月里你甚至已经忘记了最初苦难的模样,连那嚎啕声也都走了音,变成了干嚎,毫无感情,没有血肉。但你依旧躺在苦难上,直到成为一滩烂泥,和苦难和在一起,化作农田里的饲料。
正因如此,老年的福贵才可敬。他从云端摔进泥地里,挣扎着起身,命运一鞭又一鞭的鞭打他嶙峋的身躯,抽他骨肉,饮他血汗,揉捏他的心脏如同棉花,他大可以一了百了,也可以得过且过,然而他说:“福贵啊,你要好好干活啊。家珍和有庆都比你耕得多啊。”
好好干活,好好活。就算送走了所有的至亲孑然一身,就算贫穷、辛劳、苍老。
网上有个关于世界各国文学的梗,说法国文学为爱情而死,美国文学为自由而死,俄国文学是我会死,而中国文学是活着。
余华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读到这里真有醍醐灌顶之感。我曾经自作聪明的认为,生存和生活有什么区别呢无非是,生存只能算满足温饱的活着,而只有生活才被赋予了意义。而余华告诉我,生活是一件特别广袤的事情,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中国人对活着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坚持,不管经历怎样的天灾战祸,流离失所,疾病苦难,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活下去,哪怕千疮百孔,血肉淋漓,只要活下去,就一定有可以活得很好的那一天。走到绝境也绝不放弃希望和决心,这大概是我们民族一路坎坷却能向阳而生的力量所在。正是因为我们对活着有如此深入骨髓的坚持,才会让那些逾越求生本能的行为变得更加伟大。这世上有许多种英雄主义,而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最质朴纯粹也最感人的就是:我本畏死之徒,却甘愿以身赴死换求他人求生之路。
余华《活着》心得感悟【6】
我以前常常会想,人的活着,是为了追求快乐吗?现代社会里,仿佛处处都有令人快乐的东西。而余华的《活着》仿佛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告诉我,原来生活,还有这样“苦”的一面。
活着,苦是基调
活着,本身不易。出身如福贵,在锦衣玉食中长大,却在自己承担家庭责任以后吃尽了生活的苦。孩子时的娇生惯养并没有带给他清醒的智慧,相反,福贵在家人的溺爱中认识不到生活的真相。长大以后的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去照顾家庭,反而在赌博中沉溺自己,仿佛只有挥金如土时才能找到生活的刺激。面对龙二,他任性妄为赌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失败了......而这,只不过是他苦难生活的开始。
他学着以前看不起的佃户租了龙二的五亩地,开始自力更生。孩子的出生,守护他的妻子回归带来了短暂的喜悦,接着,母亲生病,福贵被抓壮丁,等他逃回家时,母亲去世,女儿凤霞发烧变成了哑巴。接着,丧母、丧妻、丧子、丧婿、丧孙......最后福贵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在田间地头伴着老牛。
我也常常看到晚上9点多了,楼下的环卫阿姨还在辛勤地收拾着分类垃圾,她常常早上5、6点就开始劳作,全年基本无休。就这样,她还是坚持着在为生活打拼,她不劳苦吗?疫情中守护市民健康的“大白”们不辛苦吗?为着自己的理想而披荆斩棘的人不艰苦吗?活着明明这样苦,为什么他们还能坚持下去?
活着,靠爱的激励
生活如此不易,福贵记忆中留存的却往往是甜蜜的回忆。昔日的富贵不再,养尊处优的母亲也学着下地干起了粗重的农活,只要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在一起。她的包容和关爱是福贵精神富足的来源。妻子家珍不顾娘家的反对带着新生的儿子回来守护着这个家庭,甚至在不知福贵生死时依然不离不弃,辛苦抚育两个儿女,为婆婆养老送终。福贵何其有幸!
也正因为有了“爱”的激励,福贵后半段的生活如此苦难,即使丧失了部分对生活的热情,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自我放弃。这让我想起了《骆驼祥子》,在三次生活的打击下,祥子沦为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而福贵,带着亲人的期盼歌唱着活了下去。
活着,是希望的歌
福贵,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希望。一开始,他希望争回自己赌掉的那100亩地。接着,他希望用租来的五亩地让家人过上“温饱”的生活。晚年,他花自己的埋葬金救了一头“老牛”,起名“福贵”,希望它好好活下去,这不也正是他对自己的期盼么?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晚年当和尚”,在看透了世事无常之后,福贵带着一些些清醒,代替他所爱的亲人们好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难”——生命是最稀缺的奢侈品,且行且珍惜。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