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年内最忙碌的农事季节。在这个时节,民间有着许多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习俗。芒种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夏季正式开始,也是希望我们能够珍惜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那大家知道关于芒种的来历和风俗吗?
关于芒种的来历和风俗
【来历和由来】
“芒种”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另,元时期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解释:“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是“有芒的稻谷类作物可以播种”的意思。清代学者陈三谟的《岁序总考》也解释道:“芒,草端也;种,稼种也;言有芒之谷此时皆可稼种,故谓之芒种,乃五月之节气也!”意思是说,芒是草顶端的针状物,种,播种的意思;芒种即是有芒的谷物这个时候都可以播种了。
【风俗】
芒种节气有送花神、安苗、打泥巴仗、煮青梅等习俗。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送花神:农历二月初二日百花生日,即百神之日,也叫花神节。这天,男女青年设法采摘百花扎成花束,互相馈赠并祝贺花神生日。
安苗:芒种节吃梅寓意安苗。福建闽南和台湾民间的传统节俗,每年芒种日祭拜神农君,仪式十分隆重,为的是驱邪祛瘟、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打泥巴仗: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
煮青梅:在南方,每年五月初的芒种节后,云南的青年男女会自动结伴上山采摘青梅,将青梅投入沸腾的大锅里煮。
芒种节气的特点
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着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
芒种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
6月份,无论是我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在我国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