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艺术品金融背景分析
自1744年苏富比拍卖行成立以来,艺术品市场已走过数百年的历史。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艺术品金融在西方也已有百余年的历史。1904年法国熊皮基金的成立和1974年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出现,不仅在那个时代开创了一种新兴的投资渠道,同时也为其赢得了客观的回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全球艺术品市场进入兴盛时期,艺术品投资逐渐成为了与股票、房地产投资并行的重要投资方式。艺术品投资与金融市场的结合也开始更加广泛和深入,形成了包括艺术担保贷款、艺术租赁、艺术信托、艺术投资基金等多样化的艺术品金融模式,建立起相应完备的艺术品金融市场机制。
西方对艺术品金融的理解,主要包括财富投资管理以及财富遗产传承两方面。西方艺术品财富管理与担保贷款业务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当前全球艺术担保贷款市场的估值在150亿美金和190亿美金之间。其中,由私人银行主导的贷款规模约在130亿至150亿美元,并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美国的艺术品担保贷款业务已比较成熟,美国政府发布的《统一商法》模式。该养老信托模式借鉴了社会保险的运作模式,让艺术家以艺术品“入股”,将艺术与金融有机结合,通过投资组合规避艺术家作品的市场风险。其优势在于,信托基金可以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控制风险和提高运作效率。目前,此类信托基金已在纽约、伦敦、香港等全球十余个城市建立起本地化的市场运作模式。
在艺术品风险管理方面,西方艺术品保险相关业务在很早以前就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市场模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德国安盛保险公司(AXA)已将艺术品保险业务从普通保险业务中隔离出来。当下,世界范围内除全球性的保险公司外,也有数以百计的小型艺术品保险公司开通了艺术品保险业务,文化艺术资产提供更完善的保护。
总体来说,西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主要基于高净值客户对财富传承、避税管理、资产投资等金融理财方面的需求。相关艺术品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更多围绕以上金融服务展开。
二、国内艺术品金融发展思考
中国的艺术品金融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增长速度确是爆发式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晚。艺术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基本上是为意识形态服务,与市场、货币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国内的艺术品市场才逐步形成以专业画廊和艺术品拍卖公司为主体的一级、二级市场结构。近年来,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飞速发展,相关市场交易数据也非常惊人。一方面,国内经济的增长整体上对艺术品及收藏品市场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国内高净值人士的偏好投资中,艺术品约占其财富总值的19%,相关投资的复合年增长率超过25%[1]。另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也促使大量的资金寻求新的投资方向,进而促进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扩张;此外,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国内的消费结构也进入了快速转型期,精神消费逐渐取代物质消费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刚需”以及文化艺术品市场增长的新支撑点。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资产类别被评估和定价,通过资产化的管理使其价值得到释放,既促进了资产价值的保值和增值,同时也为市场配置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形成了相互融通的有效市场机制。伴随着财富的爆发式增长,资产得金融化也在创造更多的财富。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配置方式,金融资本在艺术品市场的存量盘活和增量投资领域也将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这对文化艺术品领域也不例外。
当下,国内存量巨大的艺术品大多以“表外资产”的形式存在,也成为国内艺术品金融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从艺术品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因来看,2014年对于国内相关市场也是是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在这之前,国内还处在物质消费的后期阶段,消费观念尚未完全转变。而随着中国逐渐转型进入后工业时期,精神消费也逐渐取代物质消费。2014年以来,国内的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进而引发了更多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经过此后十余年的艺术品市场发展,艺术品所具有的特殊商品属性已无可争议。
中国数千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据估计,我国现存于博物馆、美术馆、画廊、企业收藏及私人藏家手中的艺术品估值已达数十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国内对于艺术品的管理思维总体上还是“计件保存”的实物仓库模式为主,一瞬仍然以“表外资产”的形式存在,无法进入资产负债表成为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的组成部分。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将理念转变为“按值管理”的财富管理理念,推进艺术品从商品化专向金融资产化。盘活这数十万亿沉淀的“表外资产”,使大量具有高度艺术审美价值与市场交换价值的艺术品存量资源与金融投资需求相对接,再通过艺术信贷、艺术保险、艺术信托、艺术银行与租赁、艺术品消费按揭与分期付款、艺术品投资基金、文化艺术产权交易等艺术金融方式进行资产化管理。
解决艺术品“表外资产”的核心是实现产业间的融通。一方面,大量的艺术品资源在博物馆、私人机构和个人手中被限制交易。如果將这些艺术品进行资产化运作,既可以借助社会资本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财富,拉动消费、增加投资渠道,同时也可以使我国的艺术品市场更加规范,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市场之一。
从金融服务业层面上来看,在经济“调结构、促转型”的大背景下,金融业面临实体经济下行的压力,传统的工业和房地产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已进入下降通道,信贷资产质量管控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金融服务业既有的盈利基础面临巨大挑战。加之政府监管的调整、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冲击,金融业无疑需要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为此,艺术品金融应以高净值人群的财富配置需求偏好和文化艺术资产管理为切入点,在金融服务品质方面创新改革,盘活存量巨大的艺术品“表外资产”,同时结合文化艺术产业生态发展的市场需求,对金融领域的繁荣发展将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加快培养艺术品金融复合型专有人才,是中国艺术品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国内艺术品金融经过数年的积累以及艺术品要素市场的探索,艺术品资产储备已十分丰富,加之相关参与者已拥有一定的风险认知意识,金融机构的多元经营意愿也相对明确。然而,目前国内艺术品金融的发展仍需解决艺术品的产权、定价、监管、保险、担保等一系列的中间环节问题。此类问题的长期存在也与艺术品要素市场中复合型艺术品金融人才的严重不足密切相关。因此,加快培养相关人才也是中国艺术品金融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艺术品的资产化、证券化、金融化运作,首先要解决立法和相应的人才问题。目前国内在艺术品金融立法方面的专有人才严重缺乏。而在艺术品市场的监管方面,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主要来自文化和宣传部门。而艺术品金融业从本质上讲还是以金融为基础,因此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除具备文化艺术知识外,还应具备经济分析和金融政策的执行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此外,国内银行,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在艺术金融的运作层面上的专业操作人员也严重缺乏。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的从业者有大约800万人,而随着国内金融业与文化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对于金融从业人员的艺术品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需求也会逐渐加大。综上所述,只有先解决好人才配置严重不足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对我国体量庞大的非标准化文化资产进行规范化管理。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