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寒冷地区丁鱥规模化高效养殖的技术进行了总结并谈其体会
关键词:条件与方法 生产结果 体会
丁鱥 (Tinca tinca)属鲤科、雅罗鱼亚科、丁鱥 属,本世纪初引入国内池塘养殖,以其优良的经济性状,已经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为了适应我市广大养殖场户产业化发展丁鱥 养殖业的需要,2008—2009年,我们开展了丁鱥 规模化高效养殖的科研生产,并获得较好的结果。总结如下:
1 条件与方法
1.1 鱼种培育
1.1.1 池塘
常规池,45亩,单口面积5亩,9口,池深2m,底质为黑钙壤土,地下水源,水质良好。常规方法生石灰清塘消毒,入苗前7天每亩施入300kg鸡粪做基肥。
1.1.2 夏花
夏花引自四川新津鱼种场,空运,规格2.5cm,5月16日入塘,30万尾,亩放养密度6700尾。
1.1.3 饲育管理
(1)投饲。使用饲料为通威饲料厂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33—35%。夏花入塘后,马上开始人工投饲驯化,大约10天左右,鱼苗集群上浮取食。进入正常饲养阶段后使用自动投饵机投喂,日投三次,依需给饵,七、八月份日投饲率大致在鱼体重的3—4.5%,进入九月份以后,随着水温的降低、鱼摄食强度的逐减而逐步减少投喂次数及投饲量。
(2)水质调控。夏花入池水深1.0米左右,尔后每5—7天加入少量新水,到7月中旬达到并保持在1.8米左右。进入7月份后,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用量为每次每亩20kg。调控水质嫩爽,保持溶氧在4mg/L以上。
1.1.4 越冬
10月中旬并塘越冬。按规范要求在入鱼前生石灰干法清塘消毒注水,并在结冰前使用药物杀灭大型浮游动物,越冬期间随时清除冰上积雪,越冬全期水中溶氧不低于3、5mg/L。
1.2食用鱼养殖
1.2.1 池塘
使用面积100亩,单口面积10—20亩,7口,池深3m。每10亩池面配备一台3kw增氧机。
1.2.2 鱼种
本场自育越冬后的春片鱼种,21万尾,规格在34—82g,体质健壮,4月23—25日入池,放养密度为2100尾/亩;6月20日每亩搭配入鲢鱼夏花800尾。
1.2.3 饲养管理
(1)投饲。全价配合饲料驯化喂养,粗蛋白含量32—34%,投饵机投饲,日投2—3次,依需给饵,日投饲率大体在体重的1.5—3.5%。
(2)水质调控。春片入池水深1.5m左右,每7—10天加注一次新水,到7月份使水位达到并保持在2.2m左右;饲养期间,每20—30天泼洒一次生石灰;高温季节每天适时开动增氧机1—2小时;调控池水ph在7.4—8.1之间,透明度在25—35cm,溶氧量3mg/L以上。
(3)鱼病防治。入池鱼种先经2%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7月15日、8月10日分别用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一次,使池水成0.3mg/L的药物浓度。
2 生产结果
2.1鱼种
2008年出池秋片鱼种kg,23.5万尾,平均亩产277kg,饲育成活率78%,平均规格53g。越冬后2009年出池春片鱼种21万尾,越冬成活率89%。
2.2食用鱼
2009年,出池食用鱼kg,其中丁鱥 kg,鲢鱼74kg,核亩产582 kg,其中丁鱥 508kg。丁鱥 平均规格254g。饵料系数1.63。
据核算,公斤鱼丁鱥 生产成8.4元,公斤鱼销售价格13元,公斤鱼利润4.6元,包括鲢鱼亩利润2490元。
3 体会
(1)丁鱥 原产地主要在欧洲,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流域,是欧洲和俄罗斯池塘养殖的主要品种。本世纪初,新疆丁鱥 由新疆水产所与上海水产大学等单位移殖驯养成功,欧洲丁鱥 则由湖北水产所引入国内,并迅速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丁鱥 2003年引入黑龙江省后,表现出了耐寒、耐低氧、适应性强、饲养容易等诸多优良的生物学性状。丁鱥 体型中等,肉质细嫩鲜美,皮厚鳞细,风味独特,且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堪称鱼中佳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本项工作结果表明,丁鱥 完全适应黑龙江的自然生态条件与饲养管理水平,完全可以使用普通鲤鱼配合饲料、采取养常规驯化养殖方法,规模化高产高效养殖,生产效益是驯化养殖鲤鱼的3—4倍,具备产业化开发的良好条件。
(3)大力开发名特优新品种,调整养殖品种结构,规模化发展特色养殖产业,是当前国内淡水池塘养鱼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丁鱥 国内原产地纬度与黑龙江相近,虽为温水鱼类,但较喜冷水,尤其适应寒冷地区养殖,是迄今为止引入北方池塘养殖的名优品类中综合经济性状最为优良的品种之一,十分有希望发展成为寒冷地区池塘养殖的一个大宗主养品种,在构筑北方寒地特色的池塘养殖品种结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