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上,日本制造是世界公认的高水平,食品行业也不例外。但在积累经验的同时,日本也曾有过深刻的教训。为了寻找解决乳业企业危机的良方,本刊记者采访了正在北京的日本资深食品行业的专家、国立富山大学经济学部研究生院清家彰敏教授。
无可避免,只有迅速应对
《中外管理》:研究日本的食品行业多年,您认为日本企业在处理危机方面哪些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清家彰敏:可以说行业特点决定了食品业的事故率永远不可能为零,并不是只要充分注意事故就不会发生了。
特别是当前中国的食品行业很多设备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引进来的设备可能只是会用,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一旦事故发生,甚至无法向公众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如此操作,为什么要消毒到这一步就可以了,这是没法得到消费者的谅解的!日本食品行业也有很多是引进的设备,但通常会根据自己企业的需求去改善,使之更符合自己的体制和制造流程。中国企业也应该借鉴这样的做法。
既然无法避免事故的发生,这就要求食品行业的企业平时就要有这样的准备:第一是全面防范事故发生;第二是如何处理发生的事故。
发生问题以后,企业应该在第一时间向客户、消费者和公众做交待,反应必须迅速。
对于处理危机事故,要有日常的演练,就好比地震时的撤离,只有充分演练才能及时做出恰当地反应。也要把事故危机处理的应急预警方案写入公司的经营手册。
事故发生后,还必须在第一时间向老百姓做出明确交待,让公众了解所有事实真相!了解公司和相关部门的调查情况和处理的结果,也就是说要给公众一张清晰的路线图,包括:事故真相,企业的真实情况,企业所以有的应对举措及态度。
还应该从同行业中间得到协助,把世界同行业的经验学过来,改变自己的做法。
《中外管理》:从日本企业的教训来看,有哪些方面是中国乳业企业当前必须注意的?
清家彰敏:第一,从日本过去的教训来看,出事以后,产量会迅速下降,停产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这时候,有些企业的做法是缩小规模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有的企业根据情况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这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的。但无论怎么做,总裁都要坚定表明寻找问题根源、并重新站立起来的决心。
第二,无论采取什么做法,有一点不能忘,那就是对受害者的赔偿。事故发生以后,是企业诚实度以及尽快做出反应的态度,来决定自己还有没有可能重新站起来。
第三,就是在销毁受污染产品的时候,不能影响环境。怎么处理这些污染物这也应该是平时都要想好的,而不是临时决定。如果出现问题停产,但奶牛每天还得挤奶,还是这么多,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平时要做这方面的模拟和训练、预演。
第四点,就是不要轻易解雇员工。企业产量下降以后,有的企业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会解雇员工,这反而会造成混乱。被解雇的员工因为情绪的原因,会有一些过分的说法,甚至夸大企业危机的程度,以至于社会上流言不断,企业会雪上加霜。
还有,企业邀请中国和国外的权威人士一起进行恢复生产的监督,并不断把做法向社会公开,以期得到消费者的理解。
防范要在体制与细节
《中外管理》:日本是如何防范类似这种奶源危机的?
清家彰敏:在日本,有一个统一的协会来统一收购奶农的牛奶然后统一卖给厂家,这样可以保证稳定的价格,保证奶农的收益,也便于统一质量,保证质量的稳定。在三四十年前,日本也是中国现在的状况,后来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机制。
当然,这是一种非竞争的机制。日本国内也有人认为这已经是一个自由竞争社会,为什么要做违反竞争原理的行业保护?而且这种做法也使得日本的乳制品价格偏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但更多的人还是认同:比起短期的竞争力,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更重要。
《中外管理》:日本的生产管理水平是世界上公认最高的。您认为中国乳业企业在生产管理上的主要差距是什么?
清家彰敏:接触中国乳品企业之后,应该说中国企业的生产水平比我预想的要好。如果要求必须做好的事情,中国企业往往做得都不错。主要的差距应该是在设备和人员两个方面,当然还有一些细节往往是中国企业不注意的。
在日本,厚生省会定期对食品企业针对设备、从业者、保养、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这些标准都是细致的,而不是笼统的。比如,设备这一项里会有这样的要求:乳品企业的生产车间要有两道门,进入第一道门,先是消毒的空间,然后才能进另一道门。中国企业也许也有这样的规定,但日本企业还严格规定两道门是不能同时打开的。这样的一些细节却是非常必要的。
还有中国企业的员工意识必须改变,要培养主动改善的意识。虽然事故永远都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却需要未雨绸缪!管理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