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非卫生合作是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之一,后埃博拉时期中非卫生合作逐渐从传统友谊型援助向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合作方向转变,呈现出从双边援助到多边合作、由临床医疗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由全科医疗到专科特色医疗、从国家层面上助推中国药品走进非洲、注重中国经验在非洲的运用等趋势与特点。与此同时,中非卫生合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卫生战略与决策有待进一步规划与统筹,援助项目有待深耕细作,医药产品走进非洲的瓶颈问题有待突破,体系建设的相关技术转移和经验分享有待开发。为此,中国应调整工作思路,着眼长远,将中非卫生合作纳入中国的全球卫生外交与卫生安全战略整体布局中,以中非卫生合作为契机和支点,将中国在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全球卫生战略的实施引向深入。
【关键词】 中非卫生合作 对非援助 卫生外交 非洲
【作者简介】 郭佳,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 D82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568-面临着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病的双重威胁
非洲大陆一直以来深受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三大传染病困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5年非洲艾滋病病毒(HIV/AIDS)携带者和感染者人数约为2 550万,约占全球患者的70%, 15—49岁人口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比例为4.6%, 撒哈拉以南非洲2015年新增感染病例约140万,占全球新感染艾滋病人数的2/3以上,死亡80万。 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有疟疾病例2.12亿,42.9万人死于疟疾,其中90%的疟疾病例和92%的疟疾死亡病例都集中在非洲,约8亿非洲人面临患疟疾的风险,疟疾已成为阻碍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非洲有270万结核病患者,约占全球结核病患者的1/3, 绝大多数肺结核死亡病例发生在非洲,大部分非洲国家结核病患者的死亡率超过20%。
除了传统传染病威胁以外,过去三十多年,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城市化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预期寿命的延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例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哮喘、慢性肝脏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等在非洲的流行率也持续上升,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病的双重负担给原本就资金短缺的非洲卫生服务造成巨大压力,使非洲面临更为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
(二)卫生支出总量不足且过度依赖外部援助
非洲近年来总体经济形势向好,卫生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从1995年的2.6%增加到2013年的5.8%, 但是在各国政府预算中,卫生支出普遍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2001年,《阿布贾宣言》承诺将政府预算的15%用于卫生,但实际上大多数非洲国家至今无法兑现。至2013年,政府卫生支出占预算总支出的比例达到和超过15%的国家只有7个,分别是乌干达(24.3%)、卢旺达(22.3%)、斯威士兰(18.1%)、埃塞俄比亚(16.4%)、马拉维(16.2%)、中非共和国(15.9%)和多哥(15.4%), 而且这些国家的政府卫生投入中可能包含国外援助资金,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卫生支出都低于《阿布贾宣言》承诺的标准,从而难以确保实现基本卫生服务的全民覆盖。
此外,非洲国家在卫生领域过度依赖国际援助或私人捐款等外来资金投入。2013年,非洲国家外部援助资金占本国卫生总费用的平均比例为10.4%,在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所辖的47个非洲国家中, 有30个国家外援资金占比超过该平均水平,最高的前5位分别是布隆迪(73.3%)、南苏丹(68.5%)、马拉维(68.3%)、利比里亚(57.8%)、刚果民主共和国(52.4%)。 在许多国家,外援资金的增加很多时候并没有缓解非洲本国卫生投入不足的情况,反而形成一种“替代效应”,代替了非洲政府本应在医疗方面的投入,使得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不升反降。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