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户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加大了,生产波动大,“卖难”问题呈现,分散的农户和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其他利益主体在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关系不稳定,渠道权力严重向批发商和龙头企业倾斜,导致权力不平衡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户分散且实力很弱,营销水平低,在农产品销售上对批发商和龙头企业存在很大的依赖。因而,农产品流通模式中的冲突时常发生。一方面,农户与批发商或龙头企业的相互不信任,存在投机心理和机会主义;另一方面,农户与批发商或龙头企业的相互承诺水平低,双方都面临着较大的毁约风险,在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时问题更突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和农民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政府如何利用政策引导农民选择与优化、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是当前广东农业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广东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扶持发展农业合作流通。广东农业合作组织规模比较小,实力较弱,而且偏重于生产型合作,对组织农产品进入市场、实现终端销售较为滞后,在与超市谈判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亟需出台相关政策,对农业合作组织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具备初级加工、包装及运输等功能,在农产品定价等方面改变弱势地位。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制约广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农产品流通。财政支持的重点应该是扶持发展农业流通型合作社,鼓励合作社与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签订协议,解决卖难问题。据国外经验,大型商贸或龙头企业与农业最好的连接并不是直接与分散的农户相连接,而是与农业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相衔接。这样既可以降低交易中的成本,又有助于农民利益的保护。
发展产地型农业专业市场是建设农业强省的战略措施。政府可以投资建设或控股的一批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广东特色农业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突出,产地型农业专业市场效益普遍比销地型农业专业市场差,需要按公益性设施投资增加政府投入。广东地方政府要利用当前农业专业市场升迁改造的有利时机,有计划地投资改建或新建一批国家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些市场,在硬件设施上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营的商品要实行标准化、优质化和品牌化,进场交易者要实现公司化和组织化、规模化,交易方式要现代化、网络化。这批市场要更多地承担和发挥社会公益性的功能,并在全省农业专业市场升级方面起到示范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地型农业专业市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争取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非经营性基本建设投资,用于新建和改扩建产地市场的场地、道路、交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之具备优良的交易条件。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农产品分选、包装、冷藏、保鲜等配套设施建设,拓宽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产地市场在促进农产品顺畅流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作用。要把产地型农业专业市场与农业带建设结合起来。要把有关项目资金整合使用。
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建设高效率物流体系。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对于具有易腐性、单位体积大、质量大、经济价值低等特点的农产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发达国家便捷的交通网、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送系统、有效的保鲜设备、快速的信息网络,为农产品实现快速、稳定、合理的流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美国农产品中,约80%的果蔬类产品通过产地与大型超市、连锁经销网络进行直销,农产品流通环节少、速度快、成本低、营销效率高。政府要推进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对冷链重点示范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一是为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提供信贷,支持一批产地预冷、销地冷藏、保鲜运输和保鲜加工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支持第三方物流公司为“农超对接”这一产业链提供全程冷链物流,以降低农产品运输中的腐烂率,防止二次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只有“从农田到餐桌”一体化连贯性运作、上下游冷链“无缝化”才能保证农产品安全,优质优价。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