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政党实际上和我们习惯意识中的政党概念很不一样。台湾的政党数量很多,现在有一百七十多个,刚开放党禁时将近三百个。注册一个党跟我们注册一个皮包公司一样简单。
台湾开放党禁以后,政党竞争造成的直接结果有两个。第一,党外运动自动消失。所谓党外运动,就是原来没开放党禁时,老有一些人在外边反对国民党,越反对越牛逼,比如说当年的“美丽岛”事件、“自由中国”运动,你只要骂国民党,你就是英雄。对于这些反对派人士,国民党当局越镇压,参与者就越多,这些人在台湾生存不下去,就跑到海外,政府也严加防范,不允许回台,但他们反倒斗志高昂,屡屡冲关。据说有一天有一帮海外国民党体制外的反对派,开会时情绪激愤昂扬,说我们一定要打回去。后来有人告诉他们说已经开放了党禁报禁,可以随时回台,谁都可以注册政党,可以随便骂政府了,这帮人立即泄了气,觉得没事可干了。成立政党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谁给钱?自己吃饭问题得先解决啊!于是他们纷纷回台找饭辙,党外运动烟消云散。
政党竞争的第二个结果是,三百多个政党竞争出两个主要的政党来,就是国民党和民进党,另外还有几个稍微有点规模的小党。两党制不是设计出来的,是在一堆政党里竞争出来的。从全球范围看,所有两党制国家都没有经过精心设计或安排,主要的两个政党都是竞争出来的,与之相伴的一直还有许多小党,这是自由竞争的结果,跟可乐市场一样:市场上有大量的可乐品种,最后竞争出两个,百事和可口可乐,当然同时还有娃哈哈、非常可乐等各种小可乐品牌存在。家电行业中国美、苏宁也是两大,但其他小的卖场也还活着。所以开放党禁,政党竞争的直接结果就是两大政党冲在前面,其他小党边缘化、空壳化。
台湾这几年,各种小党在两党的主轴下不断竞争,比如亲民党想作为第三党出来,没成功;新党从国民党分出来,也要成立第三党,也不行。现在其他一些小党在搞联盟,甚至要把所有小党联合在一起和大党竞争,这跟卖可乐的市场竞争态势是一样的。
政党卖的是什么东西呢?打个比方说,政党卖的第一是领袖,道理跟影视市场推明星类似,这个人身上具备的特质应符合一个时期内民众的心理期待和寄托,主要包括他的品德、能力、人格特质、形象。比如马英九政治上干净、不贪腐,人又长得帅,这都可能是获得选票的理由,特别是陈水扁下台后,人们厌烦并抛弃了贪腐的领袖,从而在心理上期待一个马英九式的领导人,这时选举,马英九胜出就毫无悬念了。第二是卖政策,这些政策有远的有近的、有虚的有实的,比如实的,每个人健保能享受多少钱、减税多少。也有虚的,比如未来要把城市建成什么样,建立什么目标。此外对一些特别敏感的问题,你得能提出不同见解,比如两岸关系。你卖“独”是一部分人同意,你卖“统”是一部分人同意,你卖“不统不独维持现状”也是一部分人同意,任何一个政策都不可能百分之百获得赞成,那你就要拿捏哪种政策能得到多数人支持。政党竞争的结果是,要么领袖不行、但政策好,要是你既提不出好政策、领袖又不够有能力,那铁定没人给你钱,因为给你钱也选不上,谁傻啊!
台湾政党最初是全能政党,特别是两蒋时期,所以在国民党很多文献里都是以“党国”自称。现在台湾的政党逐步变成“议会”党团,可以在“议会”里辩论、投票,通过控制“议会”来影响立法。这些“议会”党团也成了选举提名的工具,你选举时需要的提名、动员是要靠政党的。另外政策储备也需要人,需要智库。现在政党的工作内容主要是选举和组织工作占了大头,因为以前一党制时有支部,现在基层也不怎么活动,也交不了太多钱,所以如今的政党模式越来越像美国。美国的政党自从电视媒体出现以后,就变成了一个选举工具;选举时你说你是哪个党就是哪个党,你赞成哪个党的政策,做个简单手续,你就是这个党的成员了,平时没基层组织活动,不开会,不过组织生活,也不交党费,什么活动都没有,跟我们的政党概念不太一样。
政党变成这种定位后,就一定要接触选民,就像我们企业要接触客户一样,政党总部也越来越移向客户。现在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它们的总部、中央都越来越接近于市场,比如国民党总部就在一个胡同的马路边,好像通常所说的门脸房,一眼就能看见,也没人站岗,谁都可以进去。开“中常会”的会议室都很简陋,因为要省钱。国民党把党产处置完了以后,就变成了没有资产的政党。国民党原来一直背着一个包袱,就是党产,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有大量的资产变成了党产,用党产来支持运作,所以一直都腐败,包括搞选举,会用金钱去买票等。马英九上台以后,逐步把党产通过信托的方式回归社会,所以它现在没钱,租不到好地方,里面很多人都是义工,因为党没有那么多钱雇这些人。再往下地方党部更是设在马路边的街铺里,因为好招呼选民,竞选开始时,街铺招牌一翻就可以变成党部开始折腾。
民进党也是这样,在高雄相当于咱们王府井这样的地方,一个马路的十字路口有个大牌子:民进党总部。这个牌子像麦当劳的标志一样立在那儿,因为它要接近选民,便于动员,便于沟通。所以政党的办公地点都越来越平民化,越来越开放、简朴,有点像香港的一些银行、米铺。政党已经去除了神秘化。我到过澎湖,还到过其他很多地方,马路上随处可见小党部的招牌。
我觉得,未来台湾政党的生态也类似于企业,有代际更替、选拔,也都是竞争,是看你的业绩,看你的人望,你有领袖气质你就能出来。如果你其他方面都很好,但一上镜头不够有领袖气质,那政党就可能不提名你,因为提名了你也选不上,就像歌星红不了,我还捧你干吗。所以政党变得离每个人都很近,与每个人的生活也有关,但又不会直接支配自己的生活。
也会有人说,有时会看到他们在“议会”里打架,怎么又说他们不走极端呢?其实这也是政党生态的一个方面,因为在台湾政党太多,需要竞争,小党又没广告费,所以他们必须在开“国会”,包括在“立法院”开会时,趁有镜头对着时大力表现,让大家记住这个政党,同时告诉他的选民和支持者说,我在替你们干活,一点没闲着,但镜头一撤,他们又都会跟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党无宁日,但没有影响到社会正常发展,相反给社会的正常发展找到了很多表达观点、情绪宣泄的出口。
(摘自《理想丰满》)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