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胃癌组织病理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情况。方法:分析疑似胃癌患者30例临床资料,通过胃镜对胃部病变部位进行取材,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通过14C-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结果:肠型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胃癌;组织病理分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1-0084-01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目前在我国居恶性肿瘤的首位,在世界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往往和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国家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诱发的胃癌模式界定为人类I类致癌原[2]。本研究分析了我院胃癌组织病理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疑似胃癌患者3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通过胃镜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胃癌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5.6±104)岁,病灶部位:贲门10例,非贲门20例;分型:溃疡型21例,隆起型9例。Lauren 分型肠型5例,弥漫型18例,混合型7例。
1.2方法30例患者通过胃镜对胃部病变部位进行取材,病变为隆起部者,在顶部和基底部四周分别取4~6块黏膜组织,对于溃疡性病变组织,在周围和接近病变内侧取4~6块黏膜组织,对于较为平坦型的病变组织可以选取周围和中央4~6块黏膜组织进行送检,所采集的标本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变组织的病理分型、浸润程度情况。同时,患者通过14C-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
1.3观察指标观察胃癌组织病理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情况。
1.4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表明,肠型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胃癌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每年有70万人死于胃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幽门螺旋杆菌致癌机制不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和胃癌的生长部位、组织病理学分型、组织分化程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研究显示[3],幽门螺旋杆菌和肠型、混合型胃癌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和弥漫型胃癌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幽门螺旋杆菌诱导胃上皮细胞转化的体外实验显示[4],其可以对CES-1细胞转化进行诱导,同时会出现肠型胃癌分化的特点。胃黏膜表皮长期受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造成胃黏膜上皮增殖区细胞变性、坏死及增生,诱发腺体出现萎缩和分化障碍,进而出现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从而形成肠型胃癌。幽门螺旋杆菌的毒力因子和胃癌分型、肿瘤发生相关因子(即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可以通过对细胞顶端的连接复合体干扰上皮细胞分化和降解基膜,促使细胞失去极性和粘附性,从而伸出伪足。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以通过环氧化酶-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促进胃癌的发展过程。本研究结果表明,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的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有一定的差异,肠型胃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于弥漫型胃癌,提示肠型胃癌的发生和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更加密切,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对胃癌组织病理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可以对胃癌的发生及发展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对指导胃癌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汪强武,王启之,于东红,等.不同部位、分化和起源胃癌中 H.pylori CagA 基因的探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 2, 22(2): 130-134.
[2] 史红霞,王东.幽门螺杆菌毒素相关蛋白cagA 在胃癌发生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 (2):223-225.
[3] 曹富流,胡乃中,石海,等. AID、p53 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0 ,45(3): 374 -377.
[4] 王越,徐林,沈春健,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系统评价[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 床杂志, 2010 ,30(5): 374 -379.
(收稿日期:2014.0807)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