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学范文!

当前位置:爱学范文网>>党团范文>>【表示旷达的诗句表达旷达胸襟的诗句】[表示旷达的诗句]表达旷达胸襟的诗句

【表示旷达的诗句表达旷达胸襟的诗句】[表示旷达的诗句]表达旷达胸襟的诗句

标签:时间:

范文一:旷达的诗句

旷达的诗句

1、《偈颂三十八首》

宋·释如净

解地祥和布袋头,虚空豁达逞风流。

去赤得,住亦得,大用现前无轨则。

2、《颂证道歌·证道歌》

宋·释印肃

豁达空,拨困晨,不着片衣爱向火。

见他富贵便嗔嫌,业海深深何处軃。

3、《颂证道歌·证道歌》

宋·释印肃

方得名为观自在,豁达灵光非内外。

野桥村店混尘流,乞我一文充布袋。

4、《北亭》

唐·白居易

庐宫山下州,湓浦沙边宅。

宅北倚高岗,迢迢数千尺。

上有青青竹,竹间多白石。

茅亭居上头,豁达门四辟。

前楹卷帘箔,北牖施床席。

江风万里来,吹我凉淅淅。

日高公府归,巾笏随手掷。

脱衣恣搔首,坐卧任所适。

时倾一杯酒,旷望湖天夕。

口咏独酌谣,目送归飞翮。

惭无出尘操,未免折腰役。

偶获此闲居,谬似高人迹。

5、《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一作高适诗]》

唐·王昌龄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

有怀晨昏暇,想见登眺目。

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

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

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远水对孤城,长天向乔木。

公门何清静,列戟森已肃。

不叹携手稀,常思着鞭速。

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6、《拟古》

宋·田锡

曲逆汉功臣,少年尝窘厄。

巷馆虽席门,轩车尽嘉客。

事魏言不从,说楚谋无获。

来归隆准公,罄伸图霸策。

绛灌竞生妬,谗非相见迫。

封金欲拂衣,将举鸾皇翮。

豁达英主心,信遇终无隔。

小节不掩名,勋庸自辉赫。

7、《截树》

唐·白居易

种树当前轩,树高柯叶繁。

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

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

万叶落头上,千峰来面前。

忽似决云雾,豁达睹青天。

又如所念人,久别一款颜。

始有清风至,稍见飞鸟还。

开怀东南望,目远心辽然。

人各有偏好,物莫能两全。

岂不爱柔条,不如见青山。

8、《水调歌头·言道》

元·李道纯

三元秘秋水,未悟谩猜量。

诚能参透,洗心涤虑密归藏。

意与身心不动,精与气神交合,天理自然彰。

三善备于我,翻笑炼玄黄。

性圆融,心豁达,德辉光。

牛郎织女,一时会合到天潢。

勘破乘槎伎俩,密契浴沂消息,

游泳有无乡。

日用别无事,读易对三皇。

9、《菩萨蛮》

宋·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10、《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1、《杂诗三首》

唐·王维

之一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之二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之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12、《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3、《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7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4、《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15、《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6、《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7、《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8、《赠张旭》

唐·李颀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

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诸宾且方坐,旭日临东城。

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

微禄心不屑,放神于八纮。

时人不识者,即是安期生。

19、《公燕诗》

魏晋·刘桢

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

遗思在玄夜。相与复翱翔。

辇车飞素盖。从者盈路傍。

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

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

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

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

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

生平未始闻。歌之安能详。

投翰长叹息。绮丽不可忘。

* 吟咏花木的诗句

* 大雪纷飞的诗句

* 愤世嫉俗的诗句

范文二:旷达的诗句

篇一: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天津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1103s214 汪兵

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 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二、何谓旷达

无论是苏轼的词风,还是他对人生不顺的态度,皆可用“旷达”二字概括。所谓的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苏轼一生政治上的不得志,屡次遭贬,使得他对政治生活心灰意冷,他一生当中,当数“乌台诗案”对其一生影响最大,对其旷达情怀的形成影响最大。

三、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6)正月,苏轼作《田围博见示石炭诗,有“铸剑斩佞臣”之句,次韵答之》一首,诗云:

“楚山铁炭皆奇物,知君欲斫奸邪窟。

属镂无眼不识人,楚国何曾斩无极。

玉川狂直古遗民,救月裁诗语最真。

千里妖蟆一寸铁,地上空愁虮虱臣。”

这首诗成为政敌蓄谋已久的政治迫害阴谋的导火线。于是在他移知湖州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元丰二年(1076)权鉴御史何正臣,舒亶,权御史中丞李定连续上表弹劾苏轼,其中罪状多

为苏轼所写的诗文。他们以苏轼所写的诗文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地大做文章,说他反叛皇帝和朝廷。有些人更在苏轼的上书中断章取义,明言他反对新法;甚至连当时人们喜欢苏轼的作品也成为罪名之一,何正臣说:“轼所为文学,传于人者众”;李定说:“(苏轼)滥得时名”,舒亶说:“(苏轼)传布中外,自以为能”。他们还选取苏轼的诗文集,举册以进神宗,神宗下旨送御史台根劾。这一罗织罪名的文字狱便付诸实施了。可见“乌台诗案”是以诗文为定罪的借口,实际上是由于苏轼在性格上的坦荡,政治上的光明磊落、不说假话,真实地反映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弊病,因而不为当时主持新法的人们所容,他们必然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性质纯属政治迫害。

苏轼从元丰二年八月十八日入狱到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狱,历时130天,他在狱中过着“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的日子。而在这惊悸惶恐的牢狱生活中,苏轼的思想也进行了一次新的进化。这场浩劫使他跨入了人生的另一个更高的境界。他的人生观更加趋于完美和成熟。牢狱生活使他更加理解了生活的真谛。

四、乌台诗案对苏的影响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五、“诗案”之前的词风与人生态度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保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苍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本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潇洒的词人本来就生性豁达,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相随的千骑锦士驰卷平冈,满城老少跟随太守密州出猎,声势浩大,震天动地。“为保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老夫”未老,尚有“少年狂”气,苏轼将自己比作三国英雄孙仲谋,正是他胸怀大志,迫切希望自己能英雄有用武之地。“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两鬓微霜,又有何妨?诗人壮心不已,只待有使“持节云中”,照样能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苍狼。”笔力恣肆的射猎之景,引出思出千载的豪迈心志,真有东坡自许的“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之壮声雄调。

六、“诗案”之后的词风与人生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次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经历了“诗案”之后,诗人昔日的政治上的报复,昔日的豪言壮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苍狼”已经变成了对生活的淡然,对大千世界的豁然,不为生活中的种种磨难而愤世嫉俗。“一蓑烟雨任平生”,“小周从此去,江海寄余生”,这是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平,苏轼以一种超凡的洒脱,积极地面对生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更是诗人在精神上达到最豁达的,人世间的种种挫折有算得了什么呢?只要自己挺过去,再回首往事时,一切不过“也无风雨也无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此词为作者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是一首咏物诗。词中描绘了荒凉冷落的环境,缺月当空,人已初静,幽居之人独自在夜中往来走动,又有谁能看见呢?只有天边孤雁的身影仍在徘徊。那只孤雁,收到惊吓,回头一看,却无人能懂得它内心的愁闷,这孤雁其实就是诗人的真实写照。它捡起了寒枝,却始终不肯栖息,沙洲已冷,留下的只有孤独与无人理解的寂寞。整首词刻画了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词人政治失意的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词人政治失意的孤寂之情,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此词与苏以往的词在词风上有很大的不同,这首词里写的是苏轼在“诗案”之后,对政治心灰意冷,只有自身无人理解的孤愤。“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不忍与世俗合污,自视清高,对那个不平的时代表达了内心的愤恨,是人生的另一种洒脱,另一种旷达。 小结: 苏轼一生的放荡不羁,一生的旷达情怀,使得成为北宋文学的最高峰。虽然他在那个时代备受打击,但后人记住了他,他也教诲今人在生活中遇到不顺事时要持着的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传 〉〉林语堂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

〈〈苏轼评传〉〉 曾枣庄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5月

〈〈苏轼传〉〉王水照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篇二:苏轼咏茶诗中的旷达情怀 苏轼咏茶诗中的旷达情怀

宋代文人相比较前代文人,尤其是唐代文人,在心态上已经走向平和从容。他们对待周围人事或自身遭遇,不是要把自己的心情、感受、体验一股脑地说出来,使激烈的情绪得以释放,而是用更加冷静理性的思索,从经历中得出人生的经验。在欣喜时不得意忘形,在失意时也不颓废自弃,总是能够客观地面对人生和命运,心平气和地接受上天的安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宋代文人显得成熟、理性、平和、包容。即便是要将内心所感所想表达出来,也多会采取一种曲折委婉的方式,体现出“温柔敦厚”的传统观念。苏轼《汲江煎茶》中写到:“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这首诗作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的春天,诗中所写是作者一次独自烹茶品味的过程。从取水到煎茶,作者都带着一种欣欣然的淡淡愉悦,为了喝到纯正的茶,他一定要用江中流动的水来煎茶,月光中来江边取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提回来倒在水瓮里,再用小水杓将水舀入煎茶的陶瓶里。当瓶中水煮沸时,雪白的茶乳在水面翻滚,将茶倒入茶碗,飕飕作响,象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当时周围的环境非常静谧安宁,即使细微的声音也变得响亮。最后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三碗恐怕不易做到。这是化用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句子,“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人们常用“枯肠”来比喻写诗文思路不灵。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但作者怀疑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其实在这里作者不一定真的是要治“枯肠”,只是借此来表明自己饮茶的量。于是,作者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荒城里传来报更长短不齐的鼓声。苏轼写这首诗时,还被贬在儋州,此时他已经年过六旬。作为一位心怀高远志向、一生为国为民的有志之士,苏轼可以说是宋代文人中最坎坷的,几经沉浮,但他依然能够保持平和沉稳的心态,泰然处之,不仅没有被挫折击倒,反而借助自己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化解了一次次的不平和抑郁,在失意中体验生活的乐趣。这首诗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虽然在年老时还被贬到岭南、海南这样的荒蛮之地,但苏轼并没有就此沉沦,他能在月夜独自一人取水煎茶,整个煎茶饮茶的过程,在他的笔下依然鲜活生动,就说明他还对生活持有乐观的态度。他将自己融入到宁静的春夜中,心无杂念地品味香茗,静静地听着长短更声,从茶味中感受人生的滋味。整首诗都在营造着一种孤寂的氛围,此时的苏轼,已然和周围的环境合二为一,成为一幅浑然天成

的画面。“坐听荒城长短更”一句,更是饱含着苏轼“随物赋形”的人生观、命运观。从这首诗中也可看出,宋代文人注重如何将自己与茶的情调融为一体,并从中感受茶,更强调气氛的营造,在特定的气氛中获得精神的宁寂。这正体现了茶道“天人合一”的观念,个体完全消融在与茶的神韵的沟通中,达到遗忘自我、与物同化的精神境界。

《和蒋夔寄茶》中写到:“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任上。1071年,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请求外任,神宗皇帝命他通判杭州。宋代的江南,已是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区域,杭州更是东南第一大都会,那里山明水秀,富庶繁华。而当时的密州,是一个远离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穷乡僻壤。写这首诗时,苏轼离开杭州不到一年时间,诗中用大量的描写,表现两地之间巨大的落差,尤其在饮食上,密州不仅物产较少,又碰上蝗灾,食物奇缺。对于号称美食家的苏轼来说,必须像当地人一样吃粟米,饮酸酱。艰苦的环境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习惯,不会再用精致的茶具享受生活的闲情逸趣,所以友人破费万钱寄来的香茶竟如同明珠暗投。但是,苏轼并不会为这种反差而困扰,他非常清楚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我生百事常随缘”,随缘即是一种平常之心,所以他可以做到“四方水陆无不便”,无论什么样的遭遇他都能接受、能直面。应该说这和他与佛教、禅宗的较早浸染也有很大的联系。苏轼对《楞严》、《华严》、《坛经》都有过研究,他曾经为《楞伽经》写序、推动《楞伽经》的流传,而且常与东林常聪禅师论法,他周围的朋友中也有很多都是僧人。早年的一首名作《渑池怀旧和子由》,就已经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感悟,人生变幻无常而短暂,不应对一时的得失计较太多。加之多年仕途经历和对禅宗的不断领悟,使他产生“人生所遇无不可”、“死生祸福久不择”的达观态度。晁补之《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古塔寺烹茶》“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这句话就借用茶比喻苏轼具有中和的品格和气质,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秉性。应该说,这个评价是非常到位和恰当的。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基础,四年之后发生的乌台诗案,尽管危及生命,但并没有将苏轼击垮。在短暂的低沉后,他更加亲近佛教,在宗教中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生命的真谛。经过痛苦的思想挣扎后,他以更加通透的体悟重新站立起来。黄州期间,苏轼的咏茶之作依然丰富,其中的长篇《寄周安孺茶》从茶的历史讲起,赞美茶是“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天性高洁,“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饮茶能使人神清气爽,“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更能使人超越凡俗,不为外物所累,也不强求,“美恶两俱忘,谁能强追逐”,与其在短暂的有生之年为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烦心着恼,还不如在品茶中得到飘飘欲仙的美妙享受,“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这种观念即是一种忧乐、物我两忘,视荣辱如浮云,无所谓得失的随缘任运的心态。篇三:苏轼的旷达人生研究

苏轼的旷达人生研究作者:赵朔

内容提要: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现在以苏轼其漂泊的仕途,探究其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解读其旷达情怀的内涵。

关键词: 苏轼 诗词 旷达 乌台诗案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

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1]

于是,苏轼所见新法对老百姓的伤害极大,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最终因不容于朝廷,自求外放,调任杭州。

苏轼在杭州任事三年后,又调往密州、湖州等地,政绩卓越,深得民心。对苏轼一声最重要的影响的事件就是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三月,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 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正式提讯。此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告密,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诀别诗。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2]

“旷达”,是一种洒脱、达观的人生态度,其内涵是指解脱、超越现实,改变固有的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苏轼旷达情怀中难能可贵的是在三次贬谪、多次流放中仍表现出安然处之,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可见,苏轼的旷达风格与官宦生活的沉浮是分不开的。苏轼诗词所表现的宽阔胸襟与豁达态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苏轼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和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苏轼在少年时期就深受儒家学派的影响,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反斗目标和壮志雄心。而在官宦生活的沉浮后,苏轼对佛教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种象征佛教空静与旷达的思想,是影响苏轼情操,培养他善于转换心境的心态,超然而立世的重要因素。[3] 苏轼因乌台诗案而北边黄州时,在自己屋子不远处开辟了一处开垦处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

树木。名曰“东坡”,他在此寄情山水,忘怀物我,诗案之前,苏轼的词大多是挥散自如,抒发政治生活的豪情,而诗案后,他则更多的转向大自然,有了更多的人生体会。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苏轼对人生泰然处之的形象,就如仙人一般。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了1000年的12位英雄,包括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等,其中惟一入选的中国人是苏轼。《世界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一个中国人的生平,尚属首次。苏轼缘何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关、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苏轼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但他却以旷达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为后人留下厚重的精神财富。参考资料

[1] [2] :苏轼、百度百科

[3]:是新宇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情怀《现代语文》 2009/11

范文三:胸襟旷达,荡气回肠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笔者认为:《岳阳楼记》就是很好的教学范本。抓好《岳阳楼记》教学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熏陶学生,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做到心胸开阔。

一、了解其人,教育学生从小立志,抱负远大

教学《岳阳楼记》,教师先让学生了解范仲淹的成长经历,通过激发学生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幼小时就辞母离家求学。虽然生活艰辛到“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每天只煮一锅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取食二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的地步,但是他仍然心志不灭,潜心攻读,做到“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后来范仲淹又抓住在应天府书院这一十分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在他读书时的一个故事更足以证明他抱负远大,“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一位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试的资格,到宫廷朝见皇帝,并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二、了解背景,教育学生立志为国,胸襟开阔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并不在巴陵,而远在邓州。写作的时间是深秋九月不是阳春三月,而文中所描绘的洞庭景象恰恰是阳春三月。是什么原因使范仲淹激情涌动,挥手之间就将蕴藏于胸的政治抱负倾吐而出?我想是谪守巴陵仅仅一年的滕子京“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政绩。只有这才能在范仲淹心中掀起波澜。面对《洞庭晚秋图》,作者把“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的人生画卷幻化而为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字里行间,洋溢着积极人生的浩然之气。接着拟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先写“霪雨霏霏”的景象,引出其“悲”,“霪雨霏霏”象征“处江湖之远”,作者应对的态度是“不以己悲”。再写“春和景明”的风光,道出其“喜”,“春和景明”喻示着“居庙堂之高”,作者应对的态度是“不以物喜”。这种旷达的胸襟正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的必然反映。

三、学习文章,培育学生胸怀宇宙,胸襟旷达

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实际,对文字蕴涵较深的细微之处作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唤起学生自身潜在的情感,使之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1. 文如其人,写景气势磅礴,心胸开阔

文如其人,宋?苏轼《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如果范仲淹没有如此开阔的胸襟,他就不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之景来。“衔远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一总写写出了湖面之广阔和水势之浩淼。即便是悲景也写得那么壮阔:“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喜景更是撩人心弦,“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这气势多壮观,

2. 抱负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胸襟开阔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一位兼具将相之才的政治家和文家家。其文韬武略和宏大抱负,不仅泽被当世,而且也惠及后人。他出身贫苦,“少有志操”,真宗祥符八年(时年26岁)举进士及第。他的宦海生涯,有“进”有“退”。“进”则忧其民,“退”则忧其君,到仁宗庆历六年写《岳阳楼记》时已58岁,已被贬谪多次。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始终都没有懈怠“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使命。在谪守巴陵的同科进士好友滕子京送来《洞庭晚秋图》,并函请为重修的岳阳楼题写《岳阳楼记》时,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就像开闸的潮水一般奔涌出来。因此,《岳阳楼记》的倾吐抱负,不是作者对未来人生的展望,而是对过去人生的回顾,是对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实践的精妙总结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一生不结私敌,所论“盖国家事”,“论天下事”时总是“奋不顾身”。仁宗天圣年间,朝廷尚奢侈之风。章献太后拟建太一宫及洪福院,范仲淹直谏:“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民心、合天意也。”主张“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江、淮、京东等地发生蝗灾,范仲淹“请谴使循行”,仁宗不准。范仲淹犯颜质问:“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在戍边的军事行动中,范仲淹也多次违背仁宗皇帝的旨意,而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既巩固了边防,又臣服了羌人。作为政治家,范仲淹深知“久安之弊,非朝夕可改”,但仍然于庆历四年向仁宗皇帝提出了十条政治改革建议。这十条政治改革建议是:①明黜陡;②抑侥幸;③精贡举;④择长官;⑤均公田;⑥厚农桑;⑦修武备;⑧推恩信;⑨重命令;⑩减徭役。这些政治改革措施触动了保守势力的根本利益,“谤诽日盛”,范仲淹终被罢夺参知政事,贬放邓州。而《岳阳楼记》正是作者居官晚年邓州任上的杰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贯穿了作者的一生。

3、范仲淹胸襟旷达与他38年的勤政为民是分不开的

“论天下事,奋不顾身”,“所论盖国家事”。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听政,仁宗皇帝率百官上寿,范仲淹力谏,并上疏请太后还政,被贬为河中府通判。章献太后死后,百官多批评太后政事,他说“宜掩其小放,以全后德”。宰相吕夷简执政,百官多出其门。范仲淹上《百官图》讥切时政。在建都论争中,被贬知饶州。后因边患范仲淹被起用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仁宗皇帝要他与宰相吕夷简“释前憾”,他说“所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范仲淹在废郭皇后事件中被贬睦州,后迁苏州,时苏州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民田不得耕”,“范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入海”。知越州时,因老百姓远送税租辛苦,请在鄜城驻军就地取用税租。元昊反叛时,胁羌滋事。范仲淹“以诏书犒赏诸羌”,立约使其臣服,消除了边患。王伦反叛淮南,州县大多失守,仁宗皇帝要诛杀失守的官吏。范仲淹劝谏说:“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救了这一批失守州县的官吏。在参知政事任上,范仲淹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措施,“裁削倖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终因触怒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谤诽浸闻于上”,恰边关有警,范仲淹自请行边。在鄜州,“招还流亡三千余户”,免去他们的租税,把官府卖酒的专利还给他们,还请免去府州的商税,稳定了民心。无功不受禄。边将葛怀敏兵定州,贼兵劫掠潘原,关中震恐。范仲淹提兵6000年驰救,惊退敌兵于塞外。仁宗皇帝嘉其驰援有功,进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他认为“军出无功”,“辞不受民”。参知政事王举正懦弱无能,欧阳修等鉴范仲淹有相才,请罢王举正而用范仲淹,他说:“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受,愿与韩琦驻。

语文学科教学,就是要对学生的心理以及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文章中的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和才子佳人的优秀思想来熏陶学生,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使学生自然地接受到道德情感的教育。



范文四:首富的胸襟

一个始终坚持“我为大家做得还很不够”的人,他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是一位成功的人,都会是一位受大众欢迎的人!

2010年3月11日,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发布。墨西哥电信老板卡洛斯?斯利姆?赫鲁以535亿美元的身价登上首富宝座,而曾经连续13次登上全球首富的美国人比尔?盖茨则以530亿美元的身价屈居第二位。

消息传来,许多媒体记者蜂拥而至。聚集在墨西哥城郊的赫鲁的豪宅外。年近七旬的赫鲁先生坐在躺椅上,慈眉善目。记者们一拥而入,纷纷抢占有利位置。闪光灯开始不停闪烁。

“赫鲁先生,此次摘得全球首富的桂冠,您有什么感想?”

“赫鲁先生,您对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有什么看法?”

……

赫鲁先生轻轻抬起手来,示意大家不要说话。人群马上安静下来。

“感谢各位的光临,但是,我真没有什么好说的。我让大家来,只是想借此机会告诉大家,真正的首富并不是我,而是比尔?盖茨先生!因为,在过去的五年里,比尔?盖茨先生一共向社会捐出了24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要不然,他的财富会远远超过我。而我,这次被评为新的首富。只能说明我为大家做得还很不够。对此,我感到十分遗憾。”说完这些,赫鲁先生转身缓缓离去。

现场短暂的一阵沉默之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就是新世界首富的坦诚!这,就是新世界首富的胸襟!

其实最近几年,赫鲁先生同样热衷于公益事业。他出巨资改造墨西哥城,还向贫困儿童免费捐赠9.5万辆自行车,9万副眼镜,并为15万名大学生提供奖学金……然而这些,他都没说。他只说“我对大家做得还很不够”。



范文五:火柴的胸襟

2011年7月21日,两弹一星元勋、世界著名的光学家王大珩先生与世长辞。在离开人世的刹那,王老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所热爱的光学事业和人们对他关于“中国光学之父”的称谓。对于这一称谓,王老是始终不肯接受的。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需大量的科研仪器,而美英等国却限制先进的科研仪器出口中国。这时,刚从英国回来不久的王大珩临危受命,担任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负责研究制造科研仪器需要的光学玻璃。

光学玻璃的制造工艺相当复杂,王大珩只能一切从零开始。他带领科研人员,研究数据、选取材料、建造工厂。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国第一个光学玻璃熔炉建成出炉。有了光学玻璃,王大珩一鼓作气,研制出了天文望远镜、电子显微镜、激光器等八种光学仪器,加之光学玻璃,它们被科学界称之为“八大件一个汤”。 这“八大件一个汤”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为中国的生物、航天、海洋、军事等科学研究安上了探索的“眼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决定自己研制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而原子弹、氢弹如何能够准确命中目标?卫星如何能拍摄地球图片资料?又如何能完成其他飞行器的监测跟踪?这些问题都需要光学仪器来完成。王大珩以百倍的勇气接受了这些任务,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保障了“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王大珩也因此被授予“两弹一星”奖章,被科学界称之为“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的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可是,他却把自己的名利看得很淡。一次,一所高校请他去作报告。在报告会上,他给学生们讲中国光学发展的艰难历程、讲创业的艰苦条件、讲同志们的奉献、讲团队的精神……对于自己的成绩,他却闭口不谈,这让同学们感到奇怪。报告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有同学给他递了一个纸条,上面写道:作为“中国光学之父”、“两弹一星”奖章获得者,请您谈谈对中国光学事业的贡献。王大珩看了看纸条,激动地站了起来。他手持话筒,大声道:“首先,我纠正一下这位同学对我的称谓。他把我称为‘中国光学之父’,这种称谓是光学界的部分同事私下认为的。这是不准确的、不负责的,我个人也是不接受的。成绩是大家的,不是哪一个人能够单独完成的。我只是一根火柴,点亮了中国光学前进的火炬,根本称不上什么‘中国光学之父’!”同学们深深地被王大珩的博大胸襟所感动,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2009年12月,中国光学科技馆召开科学领域论证会,王大珩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参加这个会议。他亲自写了一封信,让秘书蔡恒元递交给大会主席。王大珩在信中说,有一件事,我一直放心不下。现在,许多人称我为“中国光学之父”,我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我的成绩是在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推动下形成的,这是大家的成绩,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再说,如果称我为“中国光学之父”,那么,我的老师严济慈、叶企孙该如何称呼?所以,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

这就是王大珩。他用“光”改变了中国,可是,他却坚决不接受“中国光学之父”的称谓。他就像一根火柴,擦出了火花,点亮了别人,而心中却唯独没有自己!

编辑 邱文瑾



范文六:父亲的胸襟

那年,父亲披着暮色,从12里外的溪桥镇往家里赶。蜿蜒起伏的山岭间,父亲满脸怒气,一句话也不说。跟在后边的叔叔,垂着头,也一句话不说。山路上,只有他们两人粗重的喘气声。

回到家,父亲说,叔叔当兵的名额让邻村占有的儿子给顶了。记得,昏暗的油灯下,一家人气得破口大骂。本来,那年征兵的时候,叔叔政审体检一路绿灯,大家都以为他去当兵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哪料到,最后,竟然被占有的儿子给顶替了。而且,就是这个占有,平时和父亲的关系很不错,两家人也来往得很多。没想到,在这个时候,他居然做出了这样不近人情的事情来。

在我的印象中,之后,两家就再也没有来往过。爷爷说,这是一个小人,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丢人!

再听说占有的事,好像已经过了好多年。先是听说他们一家人搬到了县城,后来又听说占有的媳妇得了一种难以治愈的怪病,辗转各个医院,花了好多钱。他为了给媳妇治好病,四处筹借,据说已经债台高筑了。

有一天上午,占有跌跌撞撞地来到我家。先是声泪俱下地诉说治病的辛酸,然后就是有一搭无一搭地和父亲说话。父亲没有提十几年前的那桩事,也没有答应要借钱给他。直到他走,我们家其他的人,都离他远远的,没和他说一句话。

虽然过去了十多年,他对我们家的伤害所造成的影响,依旧刻骨铭心。

第二年春天,本来我们家准各要翻盖新房,但父亲说,料备得还不够,结果没有盖成。又过了一年,父亲说,得重新找块地基,还是没有盖成。就这样,眼见村里的新房一排排拔地而起,而我们一家人还住在几间土坯房子里。母亲催问父亲,父亲总是说不着急。一家人也不知道,父亲对未来的新房到底是怎么打算的。

又一年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占有领着他的媳妇满身寒气地来到我们家。夫妻俩一进家门,便一下子跪倒在父亲面前,痛哭流涕,长跪不起。并且说,如果没有父亲的相助,就没有他们的今天。父亲跳下炕,赶紧扶他们起来。而我们却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最后,他们把2万块钱放在炕上,我们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一一原来,父亲把我们家盖房的钱早已经借给了他们。

事后,我们责问父亲,为什么要把钱借给他们。父亲的回答很简单,他们在困难中,需要帮一把。可是,他曾经……父亲见我们又要旧话重提,摆了摆手,说,别那么小肚鸡肠,事要往远里想,路要往宽里走,他把路走窄了,走短了,难道我们也要学他不成?

许多年前的那场纠葛留下的伤害,或许还在父亲的心上,或许早已被岁月的风吹淡,但无论怎样,父亲在另一个人的困境里,能够做出这样一种超越恩怨的举动,卑微父亲的豁达胸襟,足以让人仰望。

以后的岁月里,我谨记着父亲的这句话——路要往宽里走。是啊,有了这样阔达的胸襟,视野里,当所有的仇人(敌人)都成了朋友的时候,余下的人生路该多好走啊!



范文七:开阔的胸襟

开阔的胸襟

当我读完《少年茅盾〈冤枉受屈〉》一文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您的胸襟是多么的开阔啊!

那是一个没有上算术课就放学的日子,您放学回家,一个同学要您去玩耍,但是您将您母亲的告戒放学后不去玩,马上回家的话牢记在心,所以他不想去。但是那个同学一定要他去玩。在追您时,自己不小心摔倒了,到茅盾母亲那里硬说是茅盾打他。真可谓是恶人先告状。不仅给了那个同学的医药费,还批评了您,动手打您,我真为您感到气愤!还好,您想到了沈先生,先生都看到的您和那个同学的事。为您澄清了事实。最让我感动的是,自己没有错,还请母亲动手打,特别是您说的那句话更让我感动:母亲,您打我吧,这样您会好受些的!

多么可敬啊!现在的同学几乎是没有了!甚至有的人不小心碰了一下,还要和同学过不去,真是不应该!有一次,我在路上看见一个人,有两个人为了一点儿小事,最后打了起来,跟您比起来,真是差太远了!如果世界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计较,那多好啊!

不过,这并不是幻想,只要努力,这是可以实现的!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一定要努力做个文明、胸襟开阔的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大家都做好了,难道还有为一点儿小事斤斤计较的事吗!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开阔的胸襟将开满作国大地!

范文八:开阔的胸襟

开阔的胸襟

浙江省桐乡?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五3班 ?郑琰 ????当我读完《少年茅盾——〈冤枉受屈〉》一文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您的胸襟是多么的开阔啊!

那是一个没有上算术课就放学的日子,您放学回家,一个同学要您去玩耍,但是您将您母亲的告戒——放学后不去玩,马上回家的话牢记在心,所以他不想去。但是那个同学一定要他去玩。在追您时,自己不小心摔倒了,到茅盾母亲那里硬说是茅盾打他。真可谓是恶人先告状。不仅给了那个同学的医药费,还批评了您,动手打您,我真为您感到气愤!还好,您想到了沈先生,先生都看到的您和那个同学的事。为您澄清了事实。最让我感动的是,自己没有错,还请母亲动手打,特别是您说的那句话更让我感动:母亲,您打我吧,这样您会好受些的!

多么可敬啊!现在的同学几乎是没有了!甚至有的人不小心碰了一下,还要和同学过不去,真是不应该!有一次,我在路上看见一个人,有两个人为了一点儿小事,最后打了起来,跟您比起来,真是差太远了!如果世界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计较,那多好啊!

不过,这并不是幻想,只要努力,这是可以实现的!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一定要努力做个文明、胸襟开阔的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大家都做好了,难道还有为一点儿小事斤斤计较的事吗!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开阔的胸襟将开满作国大地!

指导教师:朱娟萍

[推荐给朋友] [显示打印]

范文九:母亲的胸襟

黄河,有着母亲般伟大的胸襟,他可以容纳世间万物。爱、恨、情、愁,喜、怒、哀、惧,统统抛给他,也不会觉得多。因为他有母亲般比宇宙还要磅礴的胸襟。

来到黄河大坝,首先映入眼帘的自然就是那浑浊的黄河水了。虽然他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汹涌澎湃、浪花朵朵、响声震天,虽然他的宽度可以让人一览无余,他的水面微波粼粼,激不起一点儿水花。但是他的平静似乎让我感受到了那与众不同的心跳,使我的心情豁然开朗。原来一切都是这样平、平凡而伟大。生活原来也不过如此而已。

面对黄河,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渺小而微不足道。

黄河水略带节奏的徐徐的流着,不是那么湍急,不是那么疯狂。但他的平静让人心旷神怡,足以容纳每个人的心灵。

默默的流淌着的黄河水,冲刷着、洗濯着人们的心灵,使人所有的烦恼烟消云散,所有的幸福萦绕脑间。自己犹如泡沫般轻盈自由,静静的,无忧无虑的在天际间旋转……

后记:?河以母亲般的胸襟,吞纳着我们的烦恼,留下的是欢乐的笑声。

范文十:开阔的胸襟

当我读完《少年茅盾——〈冤枉受屈〉》一文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您的胸襟是多么的开阔啊!

那是一个没有上算术课就放学的日子,您放学回家,一个同学要您去玩耍,但是您将您母亲的告戒——放学后不去玩,马上回家的话牢记在心,所以他不想去。但是那个同学一定要他去玩。在追您时,自己不小心摔倒了,到茅盾母亲那里硬说是茅盾打他。真可谓是恶人先告状。不仅给了那个同学的医药费,还批评了您,动手打您,我真为您感到气愤!还好,您想到了沈先生,先生都看到的您和那个同学的事。为您澄清了事实。最让我感动的是,自己没有错,还请母亲动手打,特别是您说的那句话更让我感动:母亲,您打我吧,这样您会好受些的!

多么可敬啊!现在的同学几乎是没有了!甚至有的人不小心碰了一下,还要和同学过不去,真是不应该!有一次,我在路上看见一个人,有两个人为了一点儿小事,最后打了起来,跟您比起来,真是差太远了!如果世界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计较,那多好啊!

不过,这并不是幻想,只要努力,这是可以实现的!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一定要努力做个文明、胸襟开阔的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大家都做好了,难道还有为一点儿小事斤斤计较的事吗!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开阔的胸襟将开满作国大地!


想了解更多党团范文的资讯,请访问:党团范文
下载文档

看过《【表示旷达的诗句表达旷达胸襟的诗句】[表示旷达的诗句]表达旷达胸襟的诗句》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延伸阅读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们都知道:古诗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背古诗是我们每天的习惯。听,每天的校园,古诗声声,没有了打骂声和合吆喝声;看,大课间同学们的手操做的那么整齐,漂亮,精神是那么蓬

党员的个人自查自纠报告是改革开放和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新举措和好方法。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公职人员自查自省报告,以供大家参考!  公职人员自查自省报告  根

教学工作就是要因材施教,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下是本站为您准备的“20xx年初一下册数学老师工作总结”,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20xx年初一下册数学老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仍然担任初一**

尊敬的团支部:一年的校园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作为一名团员,深觉在团组织的培育下,自己在思想和工作两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为了今后的工作再上新台阶,现将本学年的思

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人才必不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论文

云南丽江导游词1各位游客,大家好,很高兴能成为你们的导游,我姓戴,你们可以叫我戴导,今天我们游览的地方

小区加装电梯倡议书篇一尊敬的紫薇苑邻居们:您好!我们的花园位于龙岗中心城的繁华地段,周边学校商铺林立,小区绿树成荫,居住生活方便。但由于建造时受经济水平所限,导致无电梯设施。随着人口老年化及楼价的不断

2023猪年新年问候祝福语11.传说薰衣草拥有四片翠绿的叶子:第一片叶子是信仰,第二片叶子是希望,第三片叶子是爱情,第四片叶子是幸运。送你一棵薰衣草,愿你新年快乐!2.春风,一缕一缕,缕缕柔暖;鞭炮,

实习总结2023(通用27篇)实习总结2023篇1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们碰到很多问题,有的是我们懂得的,也有很多是我们不懂的,不懂的东西我们要虚心向同事或领导请教,当别人教我们知识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虚

精选伙伴的作文300字7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下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