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羟喜树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2009年7月30例膀胱肿瘤术后病人,应用羟喜树碱灌注,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羟喜树碱灌注组在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明显减少。结论:羟喜树碱是目前临床上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较理想的膀胱局部抗肿瘤化疗药物,具有复发率小,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关键词:羟喜树碱灌注;膀胱肿瘤术后;复发
【中图分类号】R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91-01
膀胱肿瘤是目前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处于泌尿系肿瘤的首位,男性发病率为女的3-4倍,年龄以50-70岁为主,其病理类型多数为移性上皮细胞癌,其中临床上浅表性的膀胱细胞癌或不能耐受全膀胱手术的患者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但其电切术后肿瘤容易复发,术后采用膀胱局部化疗药物可预防膀胱肿瘤的复发,我科通过2008年7月~2009年7月采用羟喜树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30例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病人,年龄52岁~70岁,平均年龄62.5岁,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术后病检结果均为膀胱移性上皮细胞癌,病理分级均为浅表性膀胱肿瘤,对照组采用丝裂霉素灌注对比,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术后经病检证实为膀胱肿瘤,治疗组药物为羟喜树碱20mg+生理盐水40ML,对照组为丝裂霉素20mg+生理盐水40ML,采用16号导尿管体外灌注,灌注前嘱患者充分排尿,灌注完毕后嘱患者仰,俯,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个30min,保留2小时,灌注时间为术后1周开始,第一阶段每周1次,共8次,第二阶段每两周1次,共8次,第三阶段每月一次,共8次,并于灌注后1月,3月,半年,1年,2年行膀胱镜检查及定期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随访2年半。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1年内无1人复发,1年半内复发2人,对照组6月内复发1人,1年内复发2人,1年半内复发3人,两组均有灌注后短暂的尿频,尿急,尿痛不是,1周左右自行缓解,两组均无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膀胱出血等并发症出现,对比术后复发率治疗组为6.67%,对照组为20%,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细胞毒性药物及免疫效应制剂是临床上常用的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两类药物,早期多采免疫效应制剂的一种即卡介苗行膀胱灌注,但卡介苗约有20%的患者可出现局部或全身毒性反应而不能维持,复发率大于30%,其临床上常见严重不良反应为出血性膀胱炎,且免疫功能低下者不宜使用,羟喜树碱(HCPT)是细胞毒性药物的一种,它是从琪桐科植物喜树提取的一种抗肿瘤药物,是纯天然类型的抗癌药物,作为喜树碱的衍生物羟喜树碱有效的降低了其 毒副作用,其抗肿瘤机理是其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可选择性抑制DNA拓扑异构酶I,使癌细胞DNA链损伤、断裂,从而控制DNA的复制、转录,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因HCPT相对分子量为364.3D,基本不被膀胱黏膜吸收,故毒副作用相对其它化疗药物相对较小,且与膀胱黏膜及膀胱癌组织存在着高度亲和力,对于膀胱原发肿瘤及膀胱组织内部散在的微小病灶的治疗具有特殊的优势,结合其不宜被膀胱粘黏膜吸收的特点可更好的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因HCPT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其疗效呈时机依赖性,单次用药只能杀灭对药物较敏感的生长期细胞,不可能杀死全部肿瘤群细胞,因此要求多次用药;且要保证用药时间的间隔。在此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了解其全身毒性反应,其中骨髓抑制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表现为白细胞数值的下降,但对红红细胞及血小板无明显影响,胃肠道反应偶见,其泌尿系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尿频,尿痛及轻度蛋白尿,但多可自行缓解。
尽管灌注量的界定,灌注方式选择可能不同,亦无远期的科学客观的评价,作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羟喜树碱在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上具有复发率小,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越来越得到认可,是一种安全有效地局部抗肿瘤药物。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