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的实现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是企业检验工作效率和在社会中的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建立企业和部门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化既是社会的需求,也是企业适应市场,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从企业实际出发,围绕成熟软件进行配套开发,开创 “产、学、研、商”相结合的信息化实施新思路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如果所有的系统都采取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的方式,不但开发周期长,而且软件的质量也无法得到根本性的保证。但如果全面采用商品化软件,也存在软件不能全面满足企业需求、不同软件间集成性不好等问题。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也在明显的加快。一些专家和学者在分析我国信息化的进程后,用“信息化正在迈出万里长征的第二步”来概括我国的信息化的现状,这一观点,也说明作为整个社会信息化重要和主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信息化,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也面临更严峻的任务。
二、突出企业管理需求和经济效益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项目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其目标是通过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规范管理流程等实现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信息化项目实施中,突出管理需求相对业务需求就更为重要,如何把企业领导层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案融入信息化工作中,将直接决定工程的成败。信息化本身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管理程序基础之上,所以信息化的过程首先就是管理程序的规范和科学化过程,这在整个系统的实施过程中都有所体现。结合信息化建设企业同时分别对有关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改革,如企业报表传递系统改革、三级成本管理体制的建立、网上监督与办公系统的建立、购销存与财务管理的一体化、销售业务的日清日结等,这些改革在传统系统中几乎都是无法实现的,而在新系统中,这些改革本身就构成了实施的重要内容,并为企业带来了显著效益。
三、三级成本核算与控制系统是企业管理创新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产物
如何进行成本控制一直是企业思考的一个重点课题,经过长期酝酿,基于现代管理会计下的三级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思路应运而生,但因核算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方面无法得到统一,系统一直没有实现预期的有效运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为三级成本核算与控制思想的实现带来了转机,使三级成本核算与控制系统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四、工程要充分保证系统的集成性及开放性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技术原因多数在于系统的集成性及开放性,系统集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公司的经营集成,经营集成要借助各种现代管理科学成果,并在信息集成的支持下完成。通过网络、数据库把系统集成起来,实现计划自顶向下的统一制定与运行,信息自低向上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各级管理人员在信息集成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有效的监控。系统的集成要确保系统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数据的唯一性,避免信息的重复维护,同时将“隐蔽的信息公开化,分散的信息集成化,集中的信息分散化”,从而充分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系统的开放性是信息化能够持续完善的前提,系统相互兼容的保证。
五、培养与建立一支作风顽强的实施及维护队伍,是企业信息化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入的根本保证
任何外部的开发队伍都不可能为企业长期服务,在开发工作完成后,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能不能继续进行下去将直接决定于企业内部人员的能力。我们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强化训练与培养措施:要求所有的内部开发人员参与系统设计、实施的全过程,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承担具体的系统开发任务。
六、提高管理者信息化战略意识
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变革,企业无论采用怎样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明确清晰的战略,即使有,也是模糊地存在于最高管理者的脑海中,信息化规划的制定者要想运用企业战略指导信息化建设,无疑存在一定困难。
然而,在任何企业管理活动中,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上的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也就不能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员工没有意识到企业信息系统的有效作用,不认同其有巨大的管理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企业管理者不能正确地认识企业信息化,有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满足于现状,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照样可以使企业良好运转,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有太高的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收益。
(作者单位:中国有色集团抚顺红透山矿业有限公司信息处)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