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无缝隙护理模式对外科手术患者病情康复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外科手术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2003年1月-200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管理的60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康复情况,探讨无缝式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试验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无缝隙护理模式的试验组护士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模式对外科手术患者病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在提高患者满意程度的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安全、有效,应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 无缝隙护理模式; 外科手术; 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7-0098-03
doi:10./j.cnki.cfmr.2015.07.047
无缝隙护理模式是一种护理模式新形式,是顺应现代人对医疗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发展形成的[1]。外科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容易并发多种护理问题,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进行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对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为进一步探讨分析无缝隙护理模式对外科手术患者病情康复的重要性及其临床意义,选取2011年1月-2013年5月与2003年
1月-200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18~75岁,平均(47.31±15.49)岁。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30名,年龄19~46岁,平均(27.55±9.34)岁,其中主管护师6名、护师14名、护士10名,中专6名、大专16名、本科8名。对照组随机选取取2003年1月-200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管理的60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1~77岁,平均(48.31±15.38)岁。在护理过程中的30名护理人员,主管护师3名、护师10名、护士17名,中专18名、大专8名、本科4名。所以研究对象无手术禁忌证,在医师研究后进行择期手术,排除精神疾病患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护士年龄、学历、职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对外科护士进行外科手术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形式可为PPT演示文稿或讲座形式,提高医院外科护士的护理操作水平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护理质量[3]。(2)进行护理职能改进,将患者家属进行护理的内容全部改为护士进行,为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同时,进行生活护理,24 h内随叫随到,为患者提供无微不至的无缝隙护理。(3)改进护理人员的分配,分配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分为小组,每小组三人组成,分别为总责护士、管床护士和基础护理护士,由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与资历尚浅的护士合作,资历浅的护士得到了学习的同时,提供护理质量[4]。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定,非常满意:评分≥85分;满意:评分60~85分;不满意:评分<60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根据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护士护理质量评分情况,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高。洗手严格六步法,一项未做到扣1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明确无菌液体有效期,定期更换无菌物品,一件过期扣3分,一处未做到扣2分;无菌操作前后洗手、戴口罩、帽子,一次未做到扣2分;晨晚间护理湿毛巾扫床,不合格者不符扣2分;紫外线使用有登记、监测、定期擦拭、无灰尘,一项不符扣2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
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护士护理质量评分结果比较
经过无缝隙护理模式的试验组护士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无缝隙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护理理念,被应用于临床护理,对外科手术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无缝隙护理模式将职能管理、护理运作和工作分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患者获得全方位的无缝隙护理服务,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缓解日益紧张的护患关系[5]。无缝隙护理模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为患者提供品种繁多、人性化的优质医疗服务;二是使护理操作过程更加流畅、灵活、弹性、完整;三是使部门分工尽可能地模糊,避免分工专业化给患者带来缺憾,为患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护理服务。经对比观察,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经过护理职能管理的改进,不同职称护士各尽其能,为患者提供无缝隙护理服务,同时患者更有归属感,避免紧张、焦虑、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有助于术后康复[6]。
笔者所在医院从2007年开始将无缝隙护理模式初步应用于护理临床工作,经过无缝隙护理模式的试验组护士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所得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缝隙护理模式是找出服务中的所有缝隙,再针对原因进行改革,不仅采取人性化的护理模式,而且给予患者专业化、及时、主动的服务,满足患者对现代卫生医疗的需求。经过无缝隙护理模式管理后,护理人员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同时可降低手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和坠床危险发生率得到有效的控制。无缝隙护理模式将全面到位的专业化护理服务应用于临床护理,服务具有积极主动、及时、迅速、灵活的优点,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提供无微不至的护理服务,增加护理服务的透明度,使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7-8]。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模式对外科手术患者病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在提高患者满意程度的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竞赛,夏玲蓉,陈朝.手术室实施计划巡回无缝隙护理的临床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140-141.
[2]邹小芬,邹小琼.优质无缝隙护理对急诊内科患者不良情绪及病情康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2):15-17.
[3]孙芹,黄春艳,孟凡美,等.手术室开展计划巡回无缝隙护理的临床应用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4):15-17.
[4]裴华.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急诊内科患者身心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90-91.
[5]申娟.手术室改进护理模式对胸外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程度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8):27-28.
[6]郑婕.无缝隙护理服务对全麻腹腔手术围手术期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1):1866-1867.
[7]张露.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4,12(2):179-180.
[8]张学菊,陈晓梅.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急诊内科患者身心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4):224-225.
(收稿日期:2014-11-09) (编辑:程旭然)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