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稻田综合种养基础设施配置
1、 稻田条件及水源水质
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主要为水稻与小龙虾、水稻与中华蟹、水稻与黄颡鱼、水稻与河蟹等几种类型。在实际稻田环境处理过程中,首先应进行现代化农业标准化农田建设,即在试点实验区域选择连片块田,以东部为出发点,向西部逐步进行编号标注,如1#、2#等。每块稻田长度应控制在610-650m之间、宽度应控制在40-42m之间。以水稻+黄颡鱼综合种植模式为例,可在前期水稻种植模式设计过程中,设定亩产稻谷量为360kg,黃颡鱼亩产量为75g/尾90kg。
在稻田面积确定之后,可采用泵站抽水的形式进行统一进水渠道设置,并在总渠道处设置进水阀门,在另一端口进行出水阀门设置。具体水质检测主要依据《无公害农产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进行检测、处理。
2、 田间管理及其他设施建设
在田间管理过程中需要在相邻块田距田埂1.80m位置进行环沟挖设,环沟上、下口宽度分别为5.0m、1.0m,深度大致在1.5-1.8m之间。在具体田沟开挖期间可首先进行机耕道预留,然后将环沟挖出的土进行田埂加宽处理,最后利用机械设备进行田埂压实。
除了田间环沟之外,还需要在田埂周边挖设0.20m左右深度的槽沟,然后将专用塑料薄板放置在沟槽底部。同时在距其1.1m的位置进行塑料细管固定处理,结合适当防逃装置的铺设,可有效保证稻田综合养殖效益。需要注意的是,在水稻+泥鳅综合种养模式中,需要采用4m钢管每间隔3.0m进行细钢缆搭设,并在钢缆上部进行稀松网覆盖,可有效避免鸟类对泥鳅养殖效益的危害、
二、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
1、 种植管理
首先进行稻田处理及稻种选择,依据江苏省地质水文情况,选择在6月下旬稻田晒干后进行底肥施加及旋耕平整处理。同时为了保证水稻种植效果,可优先选择抗病虫害及倒伏能力较强的大穗型稻粒,如南梗9108等。其次进行水稻种植,在江苏省稻田综合养殖模式中,主要在5月上旬进行手工插秧或者钵苗育秧,在一个月后进行稻苗移栽。若为小苗机插秧模式,则需要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进行播种,在半个月以后进行移栽。为了保证水稻健康生长,应优先选择浅水位插载的形式,并控制水稻栽种行距在24*19cm左右。同时为了保证水稻下层水生动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可控制水稻栽种密度在1.49*104穴/亩左右。
2、 饲养管理
夏季天气炎热时,为了避免水温过高对水下黄颡鱼或者泥鳅的危害,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水生植物的种植,如水葫芦、水浮莲等,达到一定的遮阳避暑作用,同时也可以作为水下生物生长的饲料,提高水生生物生长效率。或者在将稻田中生物集中在一个沟渠内,并在其上部进行凉棚的搭设,结合蚕豆、丝瓜等遮阴植物的种植,可有效降低水温过高对水生生物的不利影响。
以黄颡鱼+水稻综合种养为例,在饲养管理过程中,稻田内部大量的浮游生物可以作为黄颡鱼饵料。这种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提高黄颡鱼产出量,可依据田间黄颡鱼总体重的2.1%-4%,进行动物下脚料、麦麸或者人工配合饲料的适时投放。饵料投放位置大多在鱼溜内,饵料投放时间大多为早上6:40左右、下午17:30左右。
3、 水肥管理
一方面,在水稻移栽后期,应保证整体水稻田面湿润,且具有较浅的水层。而在水稻生长期间,应间隔一定的时间进行水浆灌注,控制水稻田表面水分贮存深度在5-9cm之间。在具体稻田管理过程中,可优先选择夜间晾田、白天灌注的模式,促使水稻内部土壤逐渐凝结,最大限度降低水分灌注对养殖动物的影响。而在水稻收获前半个月,可先将水稻田表层水浆液深度控制在10cm以下,5.1cm以上。随后逐步进行排水作业,控制水稻田间环沟水位在45cm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在稻田排水晒田期间,应避免排水速度过大,保证稻田内部水生生物正常生长。
另一方面,由于江苏省区域稻田大多为土质肥沃的粘性土壤,在肥料施加阶段,可采用有机肥为主要基底肥、化肥少量多次追施的措施。稻田施肥量一般为有机腐熟肥4400-7000kg/hm2,而追肥量为46-70kg/hm2尿素或其他肥料。同时为了充分满足水稻生长、田间生物生长要求,可选择适当晴朗、凉爽的天气,首先将稻田水位降至渔沟以内,然后在稻田插秧位置进行化肥施加。最后在施肥完毕后,可增高水位至以往高度,并将田间生物放回至稻田。
三、 稻田综合种养日常病虫害管理
在夏季高温时期,稻田内部生物极易出现各种细菌病,因此在稻田综合种养病虫害管理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首先在稻苗栽种期间,依据标准规范进行田块清理及暴晒。并采用850-1000kg/hm2生石灰进行消毒处理;其次,采用井岗霉素、杀螟松、多菌灵等药物依据说明书规定进行适当喷施;最后应优先投放大规格生物类型,降低生物敌害对整体种植效益的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水产技术指导站)
查看全文
false